第一六八章 炊煙鬼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耳姐我沒法估計,但是想來也差不多。但七大爺的身份卻很容易得知,他在隊伍裡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可以說他就是整個隊伍的管理層。

透過胖子給與的一些散碎資訊,我逐漸瞭解了這個體系。特勤公司這在國外非常常見,但國內因為某些法律規程的限制,所以很難成型,基本在有發起之初的時候,那些發起者已經被請去喝茶了。

所以這類公司其實只是個噱頭,它們的前身無一例外都是在某些特殊時期設立,後又因為大環境轉變所以被摘牌的單位。

美國與前蘇聯冷戰其間,兩個國家各自在暗中或是明著設定成立了大量情報、科研、軍事之類的重點項目單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些產於特殊年代因為事件才成立的部門在事件結束沒有利用價值之後便被拋棄,而有些人為了挽回大量的損失,所以會以暗中拍賣,將資產整合,連帶著一些不必要的人員與資料轉手賣給下家,這也是世界上那些此類公司為什麼總是行為特殊的原因。

“影子”因該也繼承了大量的類似產業,整個管理執行體系大概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也就是擁有絕對控制權的上層,他們是整個集團的主心骨,當然內部人員一定還是非常多的,因為任務的最上游還是從他們那裡發出,才會有下層主要行動人員去執行。

第二層則是同七大爺與耳姐類似的這種人群,如果把每次任務比作專案行為,那麼他們就是上層集團下派的項目經理。或者說技術總工。這類人連線上層和下層屬於中間角色,所以同是發令者與行動者,他們的處境是非常曖昧的。

第三層便是除過耳姐與七大爺這些的剩餘所有人,他們是真正幹活的人,不管是什麼活,上層向著中層提供資料,甚至只提供訴求,之後再由中層下派任務,下層則分工去執行。這些屬於行動力的階層各司其職,少了任何一個運做單位都不能完整的執行。

但是這樣的結構又會有很大的漏洞,中層與其他兩者處於曖昧關系,其實明面上看到的,下層聽從的是中層的指揮,這樣中層便可以利用自己的資訊壟斷,藉助對方的資源去幹自己的事情,只是錢是硬道理,他們可能並不是領的固定工資,所以掌握整個體系的還是最上層那些真正有資源有錢的人。

對於這些內容的思考,我僅限於在地勢平緩的地方。這種不過一腳掌的山路沒法分神,大眼瞧著都心驚膽戰,所以走路的時候還是專心走路的好。

此地揹包已經不是背的了,山體向內凹陷,小道低矮還狹窄,我們都沒法保證自己的身高再加上一個大揹包能透過這種地方,所以後來索性就翻下揹包放在了身前。

半道上才明白,那位當時在山口處的東北老大哥確實沒有說瞎話,我們臨崖壁而行,有好幾十處地方都得翻越完全懸空的道路,

所以石林之內的密林裡還是看了幾眼的。隱隱約約的我們就看見,確實有些渾身長毛,黃毛紅屁股的猢猻在枯黃的樹枝中穿行。

原本計劃的日落進村,根本沒有達成,日頭都已經紅了,我們前方的山路還遙遙沒有盡頭。這裡進退兩難,山裡夜間行軍本來就是大忌,更何況還是這種如此危險的地方。

情非得易,再走根本不可行,回去那也是一樣,所以隊伍臨時決定,就此原地在窄山路上休息,我們帶了睡袋,可以在巖壁上設定巖釘,這樣掛在巖壁上,只要不是睡覺滾下床的主兒,那一定是安全的。

鳥類攝影家,特別是拍攝習性棲息在山壁上的鳥兒的攝影師,他們對於這種休息方式非常嫻熟,有些攝影師甚至會在山壁上一直待一個多月才下去,所以被掛著睡覺,是一點兒沒有不良反應。

但我們就不行了,說是掛起來,其實睡袋還是鋪平著的,只有鎖釦掛著登山繩,另外一頭則掛在深入巖壁內的巖釘上。

這裡沒法翻身,所以非常不舒服,而且對於胖子,那更是折磨。胖子抗議,但沒有其他辦法,要不休息,那就只能熬著到明天,在熬一天到村裡,所以最後鬥不過睏意,這才勉強擠了擠接受了現實。

我本以為這種吹著涼風睡在峭壁上的機會也就這一次了,但是之後的一連四天,我們都是以這種狀態度過的。隊伍裡每個人都一臉倦意。男人也能忍忍,但是兩個女的眼看著已經支撐不住了。

我們離開大部隊六天,上了山崖小路也有五天,計步器大概顯示我們行進了不到一百公裡。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不是我麼計劃中預想到的。對於資訊的匱乏,差點讓我們付出非常大的代價,這一路上,出現過最頻繁的問題便是,我們什麼時候才到?

一連走了六天,就在第六天的中午,我們終於看到了新的東西,此處還是石林,行進的路線這麼久我們也大概清楚了,這是一片非常大的石林區,類似張家界,但是這個石林區呈凹陷狀,確切的說,這片巨大的石林地貌便是處於一大片的地址沉陷區之內的,所以顯而易見,石林區也是塌陷成型的。

整個塌陷區非常的大,顯然不是超級地震是沒法造成如此破壞的,整片地貌的形成年份可能在幾千到幾千萬年前之間。具體的演化過程也能很快知曉,大地震再加上此處又是喀斯特地貌。

大量的酸鹼性地下河道經過數千萬年到億年的時間成功在地下開闢了走廊,這些現在能看到的石柱,便是當年硬度要比石灰岩堅硬一些的岩石,所以數千萬年只有它們儲存了下來。山體逐漸被地下水掏空,上層的石灰岩承受不住壓力,坍塌下去,在經過雨水與裸露出來的地下水沖刷,那距離石林成型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第六天的中午,前隊沸沸揚揚的傳來訊息,應該是

看見了村莊的影子,最後清楚了訊息,這才得知,最前方的隊伍已經看到了村莊,前方還是石林地貌,那些村莊便就在石林山谷的下方,山崖上的路斜嚮往下,再無上去的路。

到了能看到那些東西的地方,我這才發現此地確實特殊,崖壁上的山路在這裡便開始走“之”字形向下,嚴格意義上我們並沒有看到村莊,在石林的下方,隱隱約約有好多的屋頂,屋頂覆蓋著青瓦,看不見整體,但是只看屋頂就知道,那些房子不一般。

屋頂高挑,原本應該平緩的人字形屋頂,現在一邊頂尖的角度幾乎要到三十度,上面覆蓋的瓦片也全部成了綠色,要不是我們這裡沒有往前的路了,否則還真不會有人注意到。

但是不久後就在我們在此地稍作休息時,我們看見的景象,卻讓誰也坐不住了。閻武埵具當地縣誌記載,最早的記錄是一九六五年,那是這個村落第一次出現,但實際是否是第一次被發現,還不清楚。後面一次稍微比較詳細的是一九九零年的記載。也就是新村改革,將整個村落遷出的事件。

記錄的資料很清楚,閻武埵當時的老村一共七十六戶人,人口數量是三百六十二個,這個村算是小的,但是單戶的人口卻很多,基本上最少的一家也有四個人。

其中年齡範圍也比較詳細,大概在五十歲以上的有六十多個,其他的基本都是三十上下的中年人和二十大點兒的年輕人。

遷村的主要難度來源於大於五十歲的老人,他們並不願意出來,但是與外界接觸較多的年輕人,他們幾乎全部都持統一態度,最後也是所有的年輕人將老人強行抬出,才使得遷村的規劃成功執行。

只是後來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老人們出來住進了新村,其實說起來好房子,好生活過著也就沒什麼抱怨了,但是大部分的老人還是非常不情願,有人問,他們又說不上來,多數的說法只是摒棄了老一輩的傳承。所以懷著這樣的心態,全村差不多有一半的老人就沒有撐過當年的那個冬天。哪一年孝掛滿村,但是事已至此,沒人有挽回的能力。

而此時,一幕異象卻讓我們既詫異又恐懼。在這荒廢了將近三十年的古村上空,就在那些綠瓦片的頂端,一層青煙飄起。那不是山中的霧氣,我們看的很清楚,那分明就是燃灶燒火才會出現的炊煙。

隊伍所灌輸的資料表明,這個村落絕不會有人,而且進村的路全數的人都走過一遍,這種通行不便利的程度,沒人能在裡面生活。

所以一時間一種集體見鬼的情緒,已經開始在隊伍中蔓延了開來。此時的情況,肯定是不能立刻下去。好些人拿來高倍望遠鏡,但結果並不樂觀,那種升騰的青煙,確實是山中農家做飯時才會出現的炊煙,有些角度站的好的人,還信誓旦旦的說看見了煙囪與隱隱約約的人影。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