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節:皇太極兵伐蒙古,更改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浪子江湖笑狂沙】

第五部:泰山除魔

第一百三十九章節:皇太極兵伐蒙古,更改國號為大清。

話復前言,書歸正傳。咱們前文講到天啟六年二月,皇帝儀仗隊組成。魏忠賢得以庇廕都督僉事又派黨羽親屬李永貞假冒浙江大盜李實上奏,逮捕懲治前應天巡撫周起元以及已辭官歸鄉的江浙籍人高攀龍、周宗建、繆昌期、周順昌、黃遵素、李應升等。高攀龍投水而死,周順昌等人死於獄中。

蘇州百姓見周順昌被捕很是不平便打死了兩名校尉,巡撫毛一鷺便逮捕顏佩韋等五人將他們誅死。刑部尚書徐兆魁治理獄案,凡是魏忠賢所恨的人便判以重刑。魏忠賢又聽從霍維華的意見命顧秉謙等人編修《三朝要典》,竭力毀謗東林黨人。御史徐復陽請拆毀講學書院以絕黨根。御史盧承欽又請立東林黨碑海內人士都屏息喪氣。霍維華於是教魏忠賢在邊防冒進邀功、好大喜功。

遼陽男子武長春逛妓家,說了些妄言,被東廠擒拿。許顯純將他拷打治罪,故意誇大其辭說:"長春是敵人間諜,如不擒獲將有變亂,賴東廠臣屬忠誠機智,立下奇功。"朱由校詔封魏忠賢的侄兒良卿為肅寧伯,賜給宅第、莊田,頒給鐵券。吏部尚書王紹徽請尊崇他的先世,朱由校詔令贈魏忠賢以上四世為肅寧伯。魏忠賢又假傳聖旨派他的黨羽太監劉應坤、陶文、紀用鎮守山海關,收攬兵權。再給他記功,庇廕都督同知和世襲錦衣衛指揮使各一人。浙江巡撫潘汝楨奏請為魏忠賢建祠堂。倉場總督薛貞說草場失火,賴魏忠賢救助,得以無害。於是為他歌功頌德的人相繼不斷,各地祠堂都從此開始興建。

編修吳孔嘉與同宗人吳養春有仇,便誘使吳養春的奴僕告發主人隱佔黃山,吳養春父子結果都死於獄中。魏忠賢派主事呂下問、評事許志吉先後往徽州抄他的家,株連相屬,非常殘酷。知府石萬程心中不忍,削髮掛職而去,徽州幾乎釀成禍亂。其黨羽都督張體乾誣告揚州知府劉鐸代李承恩圖謀陳解獄案,勾結方術士方景陽詛咒魏忠賢,結果劉鐸竟被斬首。又以睚眥之怨,誣告新城侯的兒子錦衣衛官員王國興,將他判以死罪,並罷免主事徐石麒。御史門克新誣告吳縣人顧同寅、孫文豸寫誄文祭奠熊廷弼,兩人被判犯了妖言罪斬首。又逮捕侍郎王之肕,將他斃死獄中。凡是魏忠賢素來所恨的,像韓火廣、張問達、何士晉、程注等人,雖已離職,也要將他們從官籍中除名,重的則被充軍,死了的還要追贓,將他破家。有些魏忠賢偶然忘了的,他的黨羽一定追論前事,激起魏忠賢的怒火。

當時,內外大權全歸於魏忠賢,閹官除王體乾等人外,還有李朝慶、王朝輔、孫進、王國泰、樑棟等三十餘人,做左右擁護。外廷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稱為"五虎";武臣則有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戮,稱為"五彪"。還有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程等人,稱為"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等名號。而做崔呈秀這幫人門下的,又不可勝數。從內閣、六部到四方總督、巡撫,都遍佈他的死黨。他內心忌恨張皇後,這年秋,便誣告張

皇后的父親張國紀縱奴犯法,然後假傳中宮旨意,企圖撼動張皇後,朱由校為他按奴法治罪,並責備張國紀。魏忠賢不滿意,又派順天府丞劉志選、御史梁夢環輪番揭發張國紀的罪狀,並說皇后不是張國紀的女兒。正好王體乾危言勸阻,魏忠賢這才罷了。

可是,四川都督張體乾誣告揚州知府劉鐸代李承恩,欲圖謀陳解獄案,勾結方術士方景陽詛咒魏忠賢。結果揚州知府劉鐸死,其長子亦臣逃離到了投奔了五師叔太乙雲陽宮太乙掌門柳雲清處,笠兩年之後由五師叔太乙雲陽宮太乙掌門柳雲清親筆書箋,又投奔了滄州南華寺老禪師尚雲大師入了二郎門,潛心學習武藝與絕技好為父母老少十七口人報仇,後來又投奔了甘肅蘭州的琦雲瀾寺的二師叔鍾子奇與法明大法師。

天聰六年農曆正月,後金主努氏?爾哈赤廢除與三大貝勒最初的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後金主努氏?爾哈赤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大明王朝制度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同時,後金主努氏?爾哈赤為了擴大兵源,創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則親自命人在老滿文的基礎上增加圈點,將老滿文改造成新滿文以統一文字。為了聯絡蒙古和西藏和青海,大力扶植和宣揚喇嘛皇教。

天聰九年,正月之初,後金主努氏?爾哈赤與蒙古諸族長達成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議。這也是前幾年三次征討蒙古各部落與林丹汗之後的最後一戰,雖然說新的林丹汗已經臣服於大金國主的腳下。但是隨著這七年時間的潛心發展,年青的林丹汗又發展成了一股擁有三萬鐵騎的新生力量。

為此,皇太極命多爾袞徹底解決蒙古察哈爾與呼倫部族的新生威脅,最後歷經一年多五次大大小小圍剿征戰,新林丹汗剛剛恢復的勢力大衰亡。九年,春三月,新林丹汗在登基不到十年便在青海大草灘急血攻心染上天花出痘病死異鄉。

九年秋初,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一萬人渡黃河西進,至托里圖,俘獲了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餘戶,統一了漠南蒙古。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援和效忠。

這時,太子皇太極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在即位後邦家未固之時一方面對明廷採取議和策略,同時又屢次入關擄掠漢地大批人畜、財物。

同時,於天聰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國。

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再次以戰略需求出發兩次出兵朝鮮,並且東征西討統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鞏固了內部統治並基本上消除了來自朝鮮和內蒙的威脅後,天聰十年農曆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付大明王朝的戰爭準備與餐食邊疆各州府、縣城。

崇德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侵朝鮮

,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為了彌補女真,滿洲人數太少的根本弱點,清除北方、東北方向來的威脅,斬斷明朝右臂,皇太極加緊進行統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徵撫工作。一方面屢派使者,招誘巴林等部歸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對付察哈爾部林丹汗。

天聰六年四月初一,皇太極率軍離瀋陽,西征林丹汗,適值遼河水漲,人馬浮水而過,兩晝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貝勒紛紛遵奉率兵從徵諭旨前來相會,到十二比來會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裡克、伊蘇忒、扎魯特、敖漢、奈曼、阿祿、巴林、科爾沁等部及北邊蒙古諸部奧巴等數十位貝勒,均獻酒獻馬,汗設大宴相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貝勒,嘉獎踴躍遵命之貝勒,訓斥怠緩之人。皇太極諭:“朕以察哈爾不道,整旅往徵,先期諭令爾等率本部兵來會。今爾等所領之兵,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惟科爾沁部土謝圖額駙奧巴率來軍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馬匹,散給部眾,疾馳來會”,“足見立心誠意,憂樂相同,朕甚嘉之”。至於舅舅吳克善的行動,則使“朕心不甚歡樂”。扎魯特部諸貝勒,“尚屬實心效力”,敖漢、奈曼諸貝勒,亦“較優,然也未為盡善”。巴林諸貝勒似尚畏懼察哈爾,且“吝惜馬匹,怠緩不前”,阿祿諸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並不思仗朕之力以復仇,而不多發兵馬”,“僅以一旅之師勉強應命”,“應俟班師日議罪”。各貝勒皆叩首受命。這次訓諭,對激勵和鞭策蒙古踴躍從徵,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極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兒子豪哥的盟旗住地,一舉蕩平了察哈爾舊部殘餘。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行軍已達一千三百多裡。但是,連一個察哈爾人也未看到,原來鑲黃旗固山額真達爾哈家的兩名舊蒙古人,於十八日夜間潛盜良馬六匹,飛奔察哈爾,通知金兵大舉來攻。“林丹汗聞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入赴歸化城(今年蒙呼和浩特),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皇太極知悉此情,諭領兵諸貝勒大臣:“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交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軍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魯哈喇克沁,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土謝圖額駙奧巴及巴林、扎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嶽託、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汗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二十七日獲悉,林丹汗聞金兵入境,驚慌失措,“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所遺止窮民耳”。這一天,大軍行馳七百裡,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及明國邊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歸附者,編為戶口”。

咱們再說薩忠臣等眾人在竹林子裡被一名大內錦衣衛所阻擋,當他那幾句話語出口頓時驚愕四座,一個個互相觀望無之所以然了。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