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直書其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三層樓高的藏書閣面闊五間。

也就是第一層有五間房,以鏤空的雕花隔斷為區隔,隔斷兩端有一米左右寬度的過道,供人來往走動,這讓五間房既相隔又有相通。

一樓正中間為廳堂,設有主位及左右兩側一字排開的賓客席位。

左右兩側又各有兩間房,房內就是一列列從天花板垂到地上的書架,兩列書架之間留有可供一人透過的過道。

上二樓的樓梯則設定在一樓最左邊的地方,這塊地方有一間房的三分之一大小,還是用隔斷與書架隔開形成了一個隔間。

其寬約兩米,進深達十米,樓梯就在進深五米之處。

如此又以樓梯口為間隔,樓梯後面有一案一席,樓梯前面亦有一案一席,算是形成了兩個小辦公室。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辰星的辦公室就在樓梯前面,透過開啟的門,可以直接走到院子裡。

別看辦公室不甚大,是一個寬二米長五米,大約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佈置內飾卻十分考究。

背牆設定的這一案乃漆紅雕花的長案,鋪在地板上的席子也是精緻的玉簟。

案席一端距離樓梯口,只有一米的距離,這裡雖靠牆放置的一個小型書架,但任何人從樓梯上下,幾乎可以說是都要經過她的眼皮底下。

所以,這個辦公位子,簡直堪比藏書隔的守門人。

而史館的檔案和藏書有四位典書掌管,樓梯口兩端的小辦公室應該就是典書工作之地。

事實也證明她猜測的不錯。

劉辰星剛在一樓的樓梯口安置下來不久,就有雜役太監抬了一席一案到裡側的小辦公室,略一問原因,便知孫典書將自己的辦公室讓給了她,孫典書只好新搬了這一套案席,到裡側辦公室和一位姓鄭的典書共處。

難怪剛才孫典書前一句還說第一進的左右跨院乃吏員的辦公地,讓她不要去打擾,緊接著就又說她每要取一本書都要給他登記,原來孫典書平日的辦公地和她挨在一起。

也是,藏書閣這麼重要的地方,又豈放心她一個史館編外人員守著。

劉辰星笑著搖了搖頭,她今天空手而來,也沒有什麼好安置的,史館裡有為之鞍前馬後的雜役太監,上好的筆墨紙硯不要錢似的,在一旁四層高的小書架上放著,還說用完了吩咐一聲就是,當然若覺得這一套筆墨紙硯不甚順手,還可以換其他產地和品質的筆墨紙硯,聽得劉辰星覺得自己一下暴富了,好品質的筆墨紙硯竟然隨便用。

不過看著這一張張裁剪整齊的宣紙,在書架上壘了一層又一層,心裡有一個猜測,遂斂下恨不得立馬揮毫潑墨一番的念頭,劉辰星愛不釋手地摸了一摸書架上雪白細膩的宣紙,就向從昨天開始便肖想的史館藏書下手了。

孫典書和那位未謀面的鄭典書不在,院子裡只有雜役太監站崗,藏書閣裡現在也只有兩個雜役太監正在打掃衛生。

也就是說現在她便是這裡的大佬,完全可以不驚動孫典書他們,先上藏書閣二樓和三樓開開眼界。

不過偷偷摸摸沒有必要,被逮住了更是難看,要到二樓、三樓看看,也是當著孫典書他們的面,劉辰星便也不瞎逛,直接來到孫典書說的可以翻閱一二的中間幾行書架看一看。

中古時期的書籍,可和現代那種“冊頁式”書籍樣式完全不同。

本朝之前廣泛流行的還是竹簡式的書籍,即使當下一些地方還有不少仍在用竹簡式書籍,所以雖然社會發展至今,造紙術提高了不少,竹木片終於被紙張取代了,可時人還是按老規矩存放書,一卷一卷的竹簡書籍變成了一卷一卷的“卷軸式”書籍了。

於是乎,出現在劉辰星眼前的,就是書架上一袋袋、一堆堆、一軸軸、一柱柱類似於考試卷子的東西。

紙張脆弱,很是容易損壞,這些“卷軸式”的書籍也就少不了裝書的布袋子了。

這些裝書的布袋子,袋口都是開著的,從袋口可以看見裡面裝了五支或十支書軸。

看著這密密麻麻的布袋子,還有露出袋口或五支或五支的書軸,劉辰星分外懷念現代的書籍,一目瞭然就可以知道每本書是什麼。

好在這些露出袋口的書軸上還吊著標籤,上面標識著這一卷書的內容和次序,不至於兩眼抹黑的瞎看。

劉辰星這就隨手拈起一個標籤來看,入手沉甸甸的,再仔細瞅瞅,沒錯,象牙做的書籤!

今天目睹了史館從裡到外的華麗風,劉辰星對著象牙標籤已經波瀾不興了,確定了書籤是象牙質地,便仔細書籤上的文字,只見上書:“《周書:百官志》之史館。”

見字,不由眉毛微挑。

看來她和這史館還真有緣。

隨意翻開一本書,都能翻閱到本朝關於史館的記載。

沈氏開國皇帝高祖,建立齊國。

女皇改朝換代,改大齊為大周。

所以,這卷百官志之史館,應該是女皇登基後新編。

既然拿出來了,那就將這卷記載史館的書軸從布袋子裡抽出一卷。

現代出生於八五後的人,應該有共同的一段記憶,小學發了課本後都會包上書皮,這卷書軸也是,寫字的宣紙背面裝裱在一層米白色布帛上,這層布帛做的書皮上還另有一條絲帶捆著。

對於這種樣式的書籍,劉辰星讀書至今十年了,早已熟悉,只是沒見過這樣精緻的罷了,不由帶了一分仔細認真去解開絲帶。

隨之,她右手捏住布帛式書皮的首端,左手慢慢展開,就見黃色宣紙上一行字跡工整的楷書越入眼簾。

“掌修國史,不虛美,不隱惡,直書其事。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繼代之序,禮樂師旅之事,誅賞廢興之政,皆本於起居注、時政紀,以為實錄,然後立編年之體,為褒貶焉。既終藏於府。”

寥寥數語,史館的存在和作用躍然眼前。

不諂媚奉承,亦不隱藏惡,只客觀地陳述事實。

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宗廟繼承……世間之事皆以實錄。

劉辰星握著書軸的手不由一緊,心中澎湃。

這就是史館。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