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 信使盛讚凱旋軍 楠木圓桌說歡愁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雪消庭外新芽綠,花發河畔笑二月。

春回大地,暖風拂面,陽光照耀延州古城,千峰萬嶺一派和煦。城南大營的晨操剛剛結束,柴紹執綹跨馬,滿心歡喜,看了看校場上軍械鋒銳,士氣昂揚的數萬人馬,回頭對眾將說道:“我軍閱習已熟,可堪大戰!”

向善志摸著厚厚的豹皮護腰,說道:“將士們天天操演,憋了一個冬天,就等著霍公下令,直撲朔方了!”

“此去朔方,尚有數百裡地,堅城要塞,橫亙途中,不容小覷啊。”馬三寶眨了眨略鼓的雙眼,接過話來。

郝齊平也點了點頭,雙手倚鞍,不緊不慢地說道:“馬將軍的話有理。自古輕敵必敗,我軍鬥志旺盛,固然可喜,但梁賊苟延殘喘,尚有餘力,我們不能等閒視之。”

柴紹摸了摸寬大的額頭,然後瞭望北方,自言自語的說道:“是啊,此去朔方數百裡,不會是坦途大道,其中難免有惡戰苦戰,我軍得作詳盡的謀劃!”

正說話間,只見轅門校尉小跑來報,說是長安來的信使已到城中,正在府衙裡等著拜見霍公。柴紹聽聞,嘴角微動,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心想自己的奏摺總算有了迴音,嘴上卻吩咐諸將稍事休整,午後演練步騎合戰。說罷,一揚馬鞭,領著親兵衛隊朝城北的府衙奔去。

長安來的信使早已在府衙大堂等候,見柴紹大步進來,便一頭跪拜下去,口中說道:“末將參見霍公!”

柴紹立住腳步,定睛一看,來人竟是先前隨同敗將張世隆一起返京的宋印寶!柴紹眉頭一皺,狐疑上臉,嘴唇囁嚅,正想開口詢問,見有其他隨行之人,便將已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只一抬手,說了聲“請起”,便徑自坐到了大堂的帥位上。

見軍帥入座,宋印寶這才起身,雙手捧著兵部文書遞到柴紹面前,說道:“霍公,末將受朝廷差遣,日夜兼程趕到延州,這是三日前兵部發出的公文,請霍公過目!”

“嗯,”柴紹接過文書,對長安的來人說道,“諸位辛苦,請到驛館歇息。”

數人拜謝後,轉身剛走到門邊,便傳來柴紹的聲音:“宋將軍請留步--”

待他人離開後,柴紹一邊捧著文書閱讀,一邊不經意地問道:“你回京後,到兵部供職了?”

宋印寶彎腰一揖,說道:“回霍公,末將並未供職兵部,現在齊王府中任遊騎將軍。此番送信延州,因道路熟稔,由齊王舉薦,末將便接了兵部的差事。”

“哦,原來如此,”柴紹放下手中的文書,抬頭看了看這名十**歲的遊騎將軍,只見他圓圓的臉盤白裡透紅,寬闊的額頭油亮可鑑,一副新甲熠熠生輝,柴紹笑道,“還是京城的水土養人啊!”

宋印寶聽聞,趕緊跪伏在地,說道:“去冬太和山大戰,末將隨張世隆冒然出擊,幾陷大軍於不測,若非霍公奮力援救,印寶恐怕已成沙場孤魂了!家父感激不盡,本想略表心意,但知道霍公節操高亮,視金銀如糞土,故而稟明齊王,希望能借本次兵部差事,讓末將再次投到霍公麾下,效命軍中!”

柴紹咂了一下嘴,沒有立即回答,只稍一皺眉,然後淡淡地說道:“你且起身說話。”

見宋印寶站了起來,斜簽著身坐了,柴紹這才扭頭看著他,不緊不慢地說道,“你留在軍中效力的事兒,容我思量一二,畢竟你現在是兵部信使,若有他用,也需先稟明臺閣。嗯,對了,那個張世隆押送回京後,陛下如何處置他的?在近來的幾則公文中我都未見其情。”

“回霍公,是這樣的,”宋印寶咽了一口唾沫,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張世隆被檻車押運回長安後,陛下看了您的奏摺,龍顏大怒,當即將其打入死牢。正當朝廷上下都以為張世隆必死無疑時,卻傳來了聖旨,將張世隆貶為平民,流放蜀地,終身不得錄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哼,便宜他了!”柴紹冷笑一聲,接著問道,“怕是朝中有人保他吧?”

“呃,這個…這個末將就不知道了,好像是有些傳聞,說是齊王殿下…哦,末將也不知是真是假…”

“嗯,好了,”柴紹見宋印寶一臉的窘相,便抬起右手擺了擺,也不再追問,左手在案桌上摩挲著兵部文書,說道,“我離京已逾半載,長安城中近來可有什麼見聞?”

“回霍公,旬日前長安城中喜氣洋洋,萬人空巷,官家百姓爭相到城外迎接秦王殿下的凱旋之軍!秦王殿下在淺水原大破薛仁杲,令京城的百姓歡欣鼓舞,老人們說當年陏文帝蕩平江南陳朝,班師回朝時的光景也不過如此!”

“呵呵,秦王殿下英武過人,是朝廷的砥柱,自然深得官民厚愛,想必是陛下委派太子殿下率文武百官出城相迎吧!”

“回霍公,是陛下移駕十里亭,親自迎接得勝大軍,太子和齊王殿下都身染時疾,臥病不起,未能出行。”

柴紹聽聞,笑容收斂,一絲不快夾雜著些許不安,迅即掃過眉梢,低頭端起案桌上的茶碗啜了一口,說道:“嗯,一大早便操演隊伍,我也乏了,你回驛館歇息吧,其他的事兒日後再說。”

看著宋印寶走出大門去的身影,柴紹眉頭緊鎖,久久端坐,儘管屋外春光明媚,鳥雀歡鳴,但他卻感覺到數百裡外的長安城似乎鉛雲湧動,風雨襲人。

……

早春晝短,夜風乍起,依然寒徹透骨,令人瑟瑟發抖,大街小巷人影冷清,家家戶戶爐火旺盛。

直到掌燈時分,公事才告個段落。今日的軍務政事本不算多,不知怎的,柴紹卻感到非常疲憊,看看外面夜幕降臨,便把餘下的文案交給幾個幕僚去收拾,自己從坐中站起身來,揉了揉僵直的腰板,拖著沉沉的步子,穿過堂後的迴廊,橐橐地朝寢房走去。

李三娘吩咐下人做了幾道熱菜,剛剛擺到楠木圓桌上,便聽到丈夫的腳步聲,於是快步走到門邊,笑呵呵地迎上去,接過丈夫身上的大氅,說道:“今日軍務多嗎?這麼晚才回來,菜都熱了兩道了,趕快吃吧!”

柴紹應了一聲,點點頭,坐到圓桌邊,拿起筷子,夾起菜就往嘴裡送。嚼了兩口,突然抬起頭來,盯著圓桌對面的妻子,問道:“三娘,你們兄弟姊妹幾人,昔日在長安城中,是在唐公府裡一起長大的嗎?”

“是啊!只是大哥年長些,離開府裡也早些,前朝開皇年間,他就跟隨父皇到隴州、岐州去了,後來,突厥擾邊,二郎也投身軍營,離開了長安,其他的弟妹年幼,都留在了府裡……”李三娘雙手託著下頜,倚在楠木圓桌上,眼眸靈動,嘴角輕揚,眼前浮現出昔日紅牆深院中的歡歌笑語,此時喃喃絮念中滿是兒時的歡憶。

“哦,知道了,你也趁熱吃吧,”柴紹低下頭去,夾了幾口菜,又默默地嚼了起來。

李三娘有點兒詫異,眨了眨眼,笑道:“夫君,今日怎麼想到問這個事兒了?”

“沒什麼,隨便問問,三娘,你動筷子啊,”柴紹沒有抬頭,依舊低頭咀嚼著。

“我不餓,先前駱鶯兒到府裡來坐一會,她自己做了些胡麻餅帶過來,味道挺不錯哩,我吃了兩個,”李三娘笑了笑,問道,“聽說長安派來了信使,有沒有什麼好消息啊?”

“嗯,兵部發出了文書,朝廷同意了我的奏摺,待糧草籌辦齊備,便奏請陛下發兵朔方,另外,”柴紹頓了頓,說道,“另外,秦王也已班師回朝了。”

“好哇,二郎是我李家兄弟姊妹中最能幹的一個,只要他帶兵出擊,父皇便可高枕無憂了。二郎那個性情啊,可是天生的哩!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到外公家去,一隻大黃狗朝著我們汪汪亂叫,嚇得大哥帶著幾個弟妹拔腿便跑,只有二郎左手叉腰,右手指著黃狗,站在院子裡高聲喝道:‘你難道不知道我們是上柱國竇毅大將軍的孫兒嗎?再無禮,小心我把你打出府去!’那只大黃狗竟然不再狂吠,嗚咽了幾聲,夾著尾巴灰溜溜地走開了。恰巧外公看到了這一幕,便對母親說,你家二郎日後堪當大用,母親聽聞,可高興了,回來便把這事兒告訴了父皇……”

“三娘,如今人人手上都有打狗棍兒了,”柴紹不等妻子說完,便打斷了她。

“嗯?夫君,你這話兒,是什麼意思啊?”李三娘正在興致勃勃地回憶著童年趣事,冷不防被柴紹打斷,一臉的蒙愣,眨巴著眼問道。

柴紹這才放下碗筷,嘆了口氣,抬起頭來,看著妻子,緩緩說道:“三娘,兵部派來的信使居然是宋印寶!他說,秦王班師回朝,陛下親率文武百官到十里亭相迎,京城百姓更是萬人空巷,爭相郊迎,而…”柴紹咂巴了一下嘴唇,眉頭一皺,接著說道,“而太子陛下與齊王殿下竟然同時染疾,未能出迎,哎,這個恐怕不是巧合啊!”

李三娘聽聞,頗為吃驚,不覺把雙手交疊在圓桌上,挺直了腰板,怔怔地反問丈夫:“大哥與四弟竟然同時染疾?”

“嗯!”柴紹點點頭。

“會不會真是碰巧了?”

“嗯……”柴紹搖搖頭。

“何以見得?”

“太子府與齊王府都未派員到十里亭迎接,”柴紹摸了摸寬大的額頭,緩緩地低下頭去,盯著面前的空碗,說道,“自晉陽起兵以來,秦王屢戰屢勝,威冠三軍,將佐多出自其麾下,而太子及諸王的聲威則遠遠不及,這不是什麼好事啊!畢竟,太子才是國儲副君,在軍中的威望應是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

“日後,兄為君,弟為帥,這不也是好事嗎?”

“但願如此啊!可是如今的兄也罷,弟也好,身邊都聚集了一大幫子人,很多人都想攀龍附鳳,為已謀利,他們的想法會不會影響兄弟情誼,這就難說了啊!離京之前,我便聽到一些風言風語,說是太子及齊王猜忌秦王,開始我沒有太在意,後來有一個叫孫伏伽的萬年縣小法曹上表陛下,在文中奏稱--‘皇太子、諸王參僚左右,宜謹擇其人;其有門風不能雍睦,為人素無行義者,皆不可使之親近!自古及今,骨肉乖離,以至敗國亡家,未有不因左右離間而使然也!’陛下閱視之後非常高興,下詔褒獎,一下子便把那個孫伏伽調到長安來,擢升為治書侍御史,還賜帛三百匹--由此看來,這些事情並非捕風捉影,空穴來風啊!”

“若果真如此,夫君打算怎麼辦呢?”李三娘黑瞳忽閃,急切地追問道。

“既然陛下已經察覺苗頭了,應該會做些處置的。不過,同朝為官,又是皇親國戚,我想擬書一封,讓孟通趕回長安去,交給秦王。哎,這個時候,還是要韜光養晦啊!”

李三娘聽聞,眉頭緊鎖,不再言語,沉沉地低下頭去,撥弄著腰間的一隻繡花承露囊,思緒一下子飛到了數百裡外的長安城,不知如今的朝堂是個什麼模樣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