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行 第一百五十章 勸教(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黃尋思慮一番,然後說道。

“我大吳鼎峙長江而立國,其棟樑支撐大部分為江東世族。這些世族因為田畝眾多,人丁繁盛,易於徵收兵役,所以成長為江東大族。

而因中原大亂,南渡江東的士人則成為僑居士人。由此便產生了兩個派系,那就是江東大族和僑居士族。

僑居士族以周瑜、呂蒙、徐盛、魯肅等為首。其在赤壁之戰時大破曹操,由此奠定了我大吳基業。而江東大族在赤壁之戰時,一片投降之聲,故不為當今陛下所喜。

後來周瑜、呂蒙、魯肅、徐盛漸次凋零,劉備攜恨而來,欲滅我江東,為關羽報仇。曹丕隔江南望,虎視江東,常有吞噬之意。

當此之時,陸大都督臨難而上,夷陵破備,北上拒丕。從而保有我大吳國土,不失一寸。夷陵一戰,陸大都督作為江東大族出身之人物,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經此一役,僑居士族漸衰,江東大族崛起。故而陛下不得不改變初意,以江東大族為輔政首選。丞相之位立吳郡顧雍,而不立彭城張昭者,正因此也!

表弟,為兄所言本朝建國之史,你老師可曾教過?”

孫秀聞言回道:“老師只教授儒家經典,倒未教過本朝國史”。

黃尋聞言,於是說道。

“表弟你身為宗室子弟,自當明了國家是如何建立而來。如今江東大族勢盛,甚至讓陛下感到心憂。所以陛下才以呂壹繩制江東大族。

表弟,你仔細想想,呂壹所懲治之人是否都是江東大族出身?”

聽到黃尋這麼說,孫秀想了想,發現懲治的還真是吳郡士人為多。於是問道。

“表兄,按你之所言,陛下和江東大族豈不是在爭衡度勢?”

“說爭衡度勢還不太準確。陛下雄才大略,自然是想行漢武帝之政。百官只能俯首聽命,而不敢絲毫有違上意。這才是陛下之本意也!”

“表兄,你在外為將,不在朝廷。如何能察明陛下之本意乎?”

“所以說表弟,你讀書只背文章,不通精義。蜀之諸葛丞相讀書,行的是略通其文,但求世用之理。

諸葛丞相未出仕前,躬耕於隴畝,好讀書,但只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及出山輔佐劉備,籌略策謀,無一不中。逼得曹操也只能感嘆,竟讓織蓆販履之輩得此大才。

為兄讀先秦諸子經典及太史公《史記》為據,故推測出陛下之意。此需將書中之精義融會貫通,方才能得之。表弟如能做到,則此事易也!”

“表兄之所言,太過虛妙!這精義到底是何道理,還望表兄以事告知”。

“也罷,為兄就舉事論之。就以漢武帝頒行推恩令來說吧。

表弟,你也知道武帝頒行推恩令之事。但為何頒行推恩令,你是否知道原因?”

“表兄,這難不倒我。當時漢朝諸藩親王,封地跨州連郡,且漢武帝以前有七王之亂。漢武帝為了削弱諸王,故頒行推恩令,以分其地,損其勢也!”

“表弟,這是太史公《史記》之通義,你卻當做答案。看來你並不

明白,漢武帝頒行推恩令之真正的原因。

為兄來告訴你,因為漢武帝要集權。漢武帝以前雖有文、景之治,朝政穩定。但朝廷卻無法徵收諸藩親王之封地賦稅。諸藩親王在其封地內有徵稅、兵役、徭役等大權。

漢景帝在位之時,晁錯上疏削藩,釀成七王之亂的大禍。漢武帝正是鑑前代之亂,才推行溫和的推恩令,以便讓諸藩親王慢慢被削弱致亡。

後來漢武帝見時機成熟,一舉剝奪了諸藩親王的徵稅、兵役、徭役等大權。只留下封地供養諸藩親王的財權,並派朝廷之官擔任諸藩親王之國相,以為監視。

那時諸藩親王已經因推恩令而導致勢力分散,無法聚兵作亂。故不能撼動漢武帝頒行推恩令之政。

推古及今,我朝陛下,以布衣之身登極至尊之位,自是有非常人之能。但陛下起自寒微,朝中大臣多是與陛下同患難而來,深知陛下布衣寒微之事。故還未有君臣之序。

張昭倚老,不遵君臣之禮,當面給陛下難堪。潘濬剛而犯上,曾勸陛下停止行獵之事。陛下溫言答應,而潘濬意尚未滿,竟徒手拆毀陛下車輿之雉羽傘蓋。這豈是為臣之道乎?”

孫秀聽到這裡頓時不幹了,抗聲說道。

“君有過,為臣者當犯顏直諫。潘大人之所為,正是我輩士人之典範。表兄所言,弟絕不能不為之爭辯!”

“表弟,田豐、伍員因諫言而喪命。況袁紹、夫差並非庸主,緣何卻要賜死此二人?這個問題,表弟可曾想過?”

“袁紹、夫差皆是敗主。既是敗主,當然不會納忠諫之言。有何可想乎?”

“為兄就知道表弟你要這麼說。太史公曾言:‘不以成敗論英雄’。故為項羽立書時作《項羽本紀》,而漢武帝亦許之。表弟,此為何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那是因為項羽是漢高祖之對手,漢朝天下從項羽手中奪來,故當然要尊奉項羽。以此突顯漢高祖之能也!”

“表弟能想到這個答案,也確實厲害。不過漢武帝之所以承認項羽,是因為漢武帝之時,匈奴凌虐漢朝。所以漢武帝希望,出現如項羽一般勇猛的人,為漢朝掃平匈奴。

昔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終引來樂毅投奔。漢武帝承認項羽之地位,也是想讓天下之人知曉漢武帝之氣魄。這才能引來豪傑猛將投奔,北定匈奴啊!”

“表兄,你怎麼懂這麼多道理!這些真是你從書中讀來的嗎?”

“表弟這麼說,看來已是認可為兄所說之言了?”

“弟只是對漢武帝承認項羽之事的原因認可了而已。弟還是覺得,君有過,臣當犯顏直諫,雖死亦無憾也!”

黃尋要被氣得動手了,說了這麼多。孫秀還是牢牢地被儒家思想禁錮住了,這得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回頭啊!

黃尋想到這裡,再次出言說道。

“表弟,我們說回陛下與朝臣的話題來。你覺得陛下被朝臣當面頂撞,心裡是什麼滋味?”

“嗯,陛下不是最後都答應了諸位大人的諫言了嗎?

陛下應該是高興臣下能隨時提出問題,

讓自己改過。從而治理國政,讓吳國更加繁盛”。

對於孫秀的回答,黃尋覺得這已經不是讀書讀傻了的問題了,而是完全的一個白痴。這要進入仕途,真去勸諫孫權,那鐵定是有去無回。

黃尋於是憋著氣說道。

“作為一國之君,陛下被朝臣罵了。陛下不許打獵,陛下打獵就不行。有打獵的時間,陛下還不如去操持國事。

然後陛下還笑呵呵地說:‘嗯,愛卿你說的對,我不再打獵了’。然後朝臣說什麼,陛下就馬上改過。這還算什麼國君?

表弟,陛下可是想學漢武帝,讓百官俯首聽命的!”

“表兄,那陛下為什麼不當面斥呵這些勸諫的大臣?”

“表弟,為兄已經說過了。自夷陵之戰後,江東大族佔有優勢,陛下為了權宜之計,所以暫時忍耐。但是現在陛下讓呂壹監察百官,貶損吳郡世族官吏。這還不能說明陛下的態度嗎?

如今之陛下,已經過了韜光養晦之時。貶張昭於府邸,廢張溫為庶人。陛下就是想透過這些事,讓這些朝臣明白什麼是君臣之序。

打個比方來說,陛下是東主,朝臣是僮客。東主說話一言九鼎,你身為僮客就得服從東主的話去做。主人讓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

“這是不是太過分了。陛下怎麼能這樣呢?”

“過分?表弟,陛下這是定君臣之序,讓這些朝臣明白尊卑的道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就是要讓帝王說話一言九鼎,誰都別想反抗嗎!現在這些儒家朝臣卻還想著限制陛下的權力,陛下又怎能不怒?

所以表弟,咱們說回來呂壹的事情。為兄投靠呂壹就是為陛下做事,日後前途不可限量啊”。

“表兄若真投靠呂壹,那便是徹底與朝臣作對了。表兄真要如此做?”

“呂壹的靠山可是陛下,哪個朝臣敢對陛下不滿。再說了,為兄出身貧寒,去結交這些江東大族,人家也看不上為兄。

為兄可不想一輩子在低層當個校尉。所以為兄想要在朝廷出人頭地,就必須要走這一條路!”

“表兄不是準備與步家聯姻嗎。有步家相助,表兄又何必去投靠呂壹?”

“唉,為兄費盡心力娶的不過是步家的庶女而已!而且為兄去拜訪司空大人,尚需要行些伎倆小謀,司空大人才願拔冗相見。

表弟你出身宗室,是不明白為兄這寒門身世之苦的。為兄只有攀附上如呂壹這樣的權貴,才能躋身入朝廷之中,以得高官厚祿”。

“表兄,你的權欲之心為何如此深重?這可大違中庸之禮,尚義之道啊?”

“表弟,為兄問你,本朝之建國何所由來?”

“表兄為何有此問,我們不是在探討陛下之得失嗎?”

“表弟,你讀書只看到禮義仁孝,卻沒看到權謀兵略。本朝太祖武烈帝在漢末之時,之所以能以一介縣吏之職,起家成為一郡太守,手擁數萬大軍,豈依仗禮義仁孝乎?”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