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 幫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田老病倒老婆疼,領導同事總關情;

農田已到插秧時,校長主任去幫工。

張文學和羅校長一從田老師家裡回來,就開始忙活起來,因為現在張文學既要上好自己兩個教學班的數學課,更要上好田老師的兩個班的數學課,這樣,加起來每天至少上四節課,有時侯要上六節課,甚至更多一些。

正是因為上課多,所以,張文學要利用晚上或者其它自己的業餘時間去備課和批改作業。

讓張文學尤其關心的就是他自己為田老師代的這兩個班的課,尤其不能耽誤,更不敢怠慢。

因為田老師雖然有愛喝點小酒的習慣,但是對於教學確實是異常嚴肅和認真的。

這一是因為教師嘛,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二是因為,只要是教師,自己縱有天大的冤屈或者是千萬個不滿,當你看到教室裡孩子們求知若渴的大眼睛的時候,也總是頓時頭腦活躍起來、頭腦精神起來和情緒歡快起來。這個特點和演員入戲的過程一樣。一旦進入角色,就心無旁騖,就靜專思注,就言歸正傳,就高效精彩。

更何況,田老師的最大動力,就是教出學生優異成績,以便更有資格和資本能夠儘可能早地轉成公辦教師。

把教師分成三、六、九等等多個等級,把教師隊伍分成公辦、民辦和代課三個型別。這是中國時代特色在教育上的體現,更是中國漫長封建社會的官僚制度在教育上殘留的餘毒。

好處是官員形成了對教師隊伍的絕對的鉗制制度,顯示了官員制度的權威和統治權,給教育打上了政治的深深烙印,以便保證教育出來的學生個個都受到了政治的洗禮,保證了教育的政治性,實現了教育為政治服務的目的和初衷。

壞處當然也有,官員如果不是內行,或者官員如果無知,就會在看報、喝茶閒暇之餘絞盡腦汁整出一些么蛾子事件,去折騰一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的老師們,搞個活動了,進行個“達標”比賽了,或者進行個開會、學習等等的看似轟轟烈烈的活動,其實是為了官員自己的升遷而進行的政治作秀。

所以,“不怕教書難,就怕有人胡搗蛋。”

當然,什麼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去看待,正是因為教師類別的不同,正是因為級別的不同,就在各類教師中掀起了“你追我趕”的長達一輩子,結果永遠趕不上的這樣最後失去健康、失去生命的結局。

因為,一當上了教師,就會有類別或者級別的差異,當你拼盡一生終於“多年媳婦熬成婆婆”的時候,人家原來類別或者級別比你高的人,已經是“太婆婆”等級的人了。

在當今制度下,其實就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如果更多的老師明白這個道理,用“採菊東南下,悠悠見南山”的心態去工作,雖然不一定收穫很多的錢財和名望,但是至少可以收穫幸福和健康。

但是,知識分子碰巧就有“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情結。

所以,所有的教師都是抱著“明知山有虎,卻向虎山行”的心態去拼搏,去努力,結果“熬白了頭髮,熬出了皺紋,熬去了生命,熬不出功名”。

要說,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也是非常驚人。

教師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左右,低於全國人民平均壽命二十多年,教師當中患上輕度抑鬱症的人多達一半左右。

要改變這個結局,要先從教師建立強大內心和穩定心態開始。

“哀莫大於心死”。

小小的心臟,一定要強大,只有心強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才有改變的方法,才能熬到“風雨之後見彩虹”的理想結果,也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喜慶局面。

這一切的情況,都已經發生在田老師的身上。

“寶寶很苦,就是不說”。

有苦不說,對於別人無所謂;但是對於寶寶,卻是苦上加苦,其實最苦。

外觀的豪爽掩蓋不住苦楚,只能增加內心的酸楚,只能讓一個人在無人看見的角落嚎啕大哭的死去活來。

因為減輕苦痛的良藥是傾訴和釋放,但是作為社會最底層的民辦老師卻無處釋放。

在家人面前,男子漢是“頂天立地”的頂樑柱,不能想柔弱的愛人示弱,否則連愛人都留不住,不能向孩子訴苦,孩子在成長期,要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所以,不能向家人訴苦。

不能向成長的學生抱怨,那樣有損於教師的職業道德。也不是人民教師能夠做出來的事情。

不能向領導和國家訴苦。因為“家大業大。花錢的地方多了。”

所以,這杯苦水要自己偷偷嚥下。

當然,這杯苦水也就傷了腸胃,傷了心肺,最後身體也就不好了。

張文學也深深明白:

田老師其實比任何人都迫切成為一個公辦教師。

所以,張文學代田老師上課,也要保證上課的最好效果,一是給田老師一個安慰,二是幫助田老師儘快轉成公辦教師,以便讓田老師的性格更豪爽,以便用田老師開朗活潑的性情帶領著更多的學生健康成長。

張文學不僅代好田老師的課,而且還要幫助田老師幹好家裡的農活,以便讓田老師“家中有五斗糧,快樂做孩子王”。

於是,星期六的早晨,因為羅校長在鎮上有個會議。所以,張文學就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去田老師家幹農活了。

張文學到了田老師的家裡,給田老師說了一下羅校長的情況。

田老師說:“好的,就是讓你來體驗一下勞動情況,活也不多。校長來了,也不會讓他幹的。”

於是,張文學就跟著田嫂子和另一個田老師本家侄子就去種地了。

幹的活是插秧工作。

插秧就是,把地瓜苗插在已經堆土成稜的土堆中。

地面不大,按照嫂子的吩咐,張文學用一個小鏟子每隔在土輪上每隔二十釐米的地方,挖個坑,再用手把地瓜苗放進坑內,順手用土埋住地瓜苗的根部,就大功告成了。

不一會,田嫂子的侄子把一車子水拉了過來,張文學就用水勺子盛了水,然後把水澆到放好秧苗的坑內,這個工作倒是蠻好玩的。

最後一個工序,就是等待有地瓜秧苗的小坑內的水已經沉下去了,就用雙手把苗子周圍的土推進坑內,最後,把秧苗扶正一下,就萬事大吉了。

這幾個工序,張文學都嘗試了一下,張文學覺得還挺好玩的。因為張文學的家裡水利條件好一些,所以不種地瓜和花生,主要是小麥和玉米。

透過這次勞動,張文學再一次感覺到了勞動的果實,體驗到了勞動帶給人的快樂。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尤其是能夠幫助像田老師這樣偉大和高尚的人民民辦教師,張文學更是覺得很有成就感,很有價值,因而內心也異常高興。

張文學甚至暗暗發誓,自己要更加努力,切實幫助更多受苦受難的老師們,要讓他們付出的艱辛勞動有個美滿的收穫,要讓他們的崇高職業擁有滿滿的幸福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