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呂布將長戟拋給副將, 微微垂首凝視眼前的少女:

“董卓之罪罄竹難書,戲、李二人為虎作倀,便是我饒得,天子、眾朝臣、百姓也不饒得。今董卓暴斃,他二人必死無疑, 你又何必……”

他的話沒能說下去。

手無縛雞之力的少女, 眼中藏著一撮火焰, 讓他再也說不出大義凜然的話來。

“貂蟬姑娘,不必如此。”車架上傳來幾聲零碎的低咳, “煥乃將死之人, 又是戴罪之身,你如今雖算煥的家侍,卻也無需擋在煥的身前。呂將軍並非冷心之人, 不會因為今日之事而為難你。”最後一句話壓得極低,“何況, 你於這世間尚有牽掛, 不可意氣用事。”

貂蟬咬住下唇,沒有挪動腳步。

她知道戲志才是在提點她, 勸她不要做這徒勞無功之事。他還提醒道:她的老父尚且活著,若她有什麼三長兩短,誰來為老父養老送終。

一瞬間, 貂蟬險些心神動搖。

但她終究沒有退後一步。

她抬頭望向比她高出兩個頭的英武將軍, 音如黃鸝, 質如磐石:“敢問將軍, 救命之恩,是否該以性命相報?”

貂蟬口中的救命之恩,是指戲志才救了她父親性命這件事,但聽在不知內情的呂布的耳中,還以為貂蟬說的是她在說董卓面前救過自己一次的恩情,拿此挾恩圖報,讓自己放過戲志才的性命。

頓時,呂布的臉色變得有些不好看。

若今日是其他人以恩情相脅,他早就一戟揮過去了。如今他只是沉著臉,並未有更多的動作。

就在這時,過來摘取勝利果實的王允攜一干大臣匆匆趕至,笑呵呵地走向呂布:

“呂將軍且慢,我們今日能成功滅殺董卓,這位戲姓高傑功不可沒。正是因為他向董卓假獻忠誠,潛在董卓身邊,在獲取他的信任後佈下大網,讓董卓成為無耳無眼之人,我們今日才能如此輕鬆地‘清君側’。”就差沒直說:嘿,小夥子,這是我們的人,還是個重量級的,你可別誤傷嘍。

呂布:???

戲志才不動聲色地皺眉,卻見王允已靠近他的車架,和善地與他行了個見面禮:

“先生大才,此等高義,必將流傳千古,芳名百世。”

戲志才眨眼便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他用眼角餘光四處搜尋,在文臣之末見到了束袖微笑的崔頌。

他早已做好了與董卓一同滅亡的準備,當呂布率兵圍住他的那刻,自是無心反抗。

他知自己壽數無多,既然不能在有生之年輔佐強悍的主公鎮壓四海、抵禦外敵,那便棄了這無用的性命,與行將就木的大漢一同覆滅。

可他不曾想過,即便崔頌忘了他,忘了與他的約定,最終仍在他沉入泥潭之前,將他拽了出來。

縱然他已萌生死志,這個時候也必須打起精神,接下王允予他的冕冠。

為他在王允面前攬下虛名,救下他性命的是崔頌。若他不認這虛名,必將給崔頌引來殺生之禍。

一瞬間將所有利害關係捋清的戲志才扶著護柄走下馬車,毫無異狀地與王允商量後續安排。

呂布張口欲言,但他終究沒有提出疑議,低眸掃了眼身側的貂蟬,轉身離開。

沒人理會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的董卓。一代梟雄死得如此輕易,眾人只唏噓了片刻,便沉浸在“大賊已誅”喜悅中。

董卓的死亡並不是偶然,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眾謀臣武將集思廣益,將董卓的活路全部封死。

那個在董卓兵器上做手腳的小兵是崔頌找到的。早些年讀三國的時候,他便覺得董卓的死應當還有史書中不曾細寫的隱情——董卓死時的模樣像是一個無法反抗的普通人,全然不見傳記早期的勇武。

莫非是因為年老體衰、耽於享樂而疏於鍛鍊,又或者……縱慾過度?

一切不得而知,他也不會因為歷史的記載就堅信董卓一定能被呂布殺死。

但他想到荊軻刺秦時,秦始皇因為拔不出劍而繞柱走的故事。

再強的武者,失去趁手的利器也會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十分的武力難以發揮出三分。

要在董卓的武器上動手腳還不被對方察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最好的辦法是使劍身看上去毫無異常,但一劈就斷,使董卓難以察覺且無暇反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而能讓金屬變脆的東西,崔頌只知道一個液氮,這個時代卻並無提煉液氮的工藝。倒是可以重鑄一柄脆弱的劍,但這樣做會改變劍的重量,同樣不可行。

直到他們在排查在董卓身邊伺候的人時,發現為董卓養護兵器的士兵,與前一個被董卓與李儒枉殺的養護人交情甚篤,這才尋到了突破口。

惡行得惡果,正是“失道者,親戚畔之”。

董卓既死,王允作為勝利一方的領頭人,成為新的朝堂掌舵者。

皇帝年幼聰慧,對王允多有倚重。

賞賜如流水般進入王允的府邸,民間對王允的歌功頌德三日三夜不曾止歇。

眾人將王允比作古之明相,王允口道不敢,心中著實意氣奮發。

一日,王允請群臣宴,酒酣之際,左中郎蔡邕突然放下酒盞,喟然嘆道:

“董卓本也是一代梟雄,可惜不聽吾等之言……”

王允在董卓的淫/威下憋屈了許久,如今好不容易掀翻董卓,一舒心中的悶氣,如何聽得蔡邕這番喟嘆?

他勃然變色,怒擲酒卮喝罵道:

“蔡伯喈,董卓殘暴不仁,如今自取滅亡,眾皆欣悅,你做此思懷模樣是何道理?”

蔡邕被此喝罵,酒醒了大半:“司徒息怒。董卓確實多行不義,死有餘辜。然,邕私下以為,董卓人傑也,過去的他予兵寬厚,禮賢下士,若董卓聽取群言,不行倒行逆施之事,或許能輔助君王……董卓雖有種種不是,到底於邕有提拔之恩,故如此感慨——邕只略有嘆惋罷了,並無他意。”

蔡邕專注學術,為人頗為較真。

他此言本是合情合理,卻戳中了王允的痛處。

說到底,王允能有如今的成就,還真要感謝董卓的“提拔之恩”。

若非董卓信眾,將朝中諸事交由他處理,他如何能暗中聯合群臣,將董卓置之於死地?

蔡邕這段自我剖析的話,在王允聽來便尤為刺耳。

與感念提拔之恩的蔡邕相比,借曲意逢迎董卓上位,又在董卓死後大肆慶祝的王允彷彿是個笑話。

“董卓蔑視天子、欺辱百姓、殘害忠良,天理難容!你不思天子之計、百姓之計,只念著自己受到的好處,為一狗賊嘆惋,你如何面對天子,面對大殿上枉死的忠烈,面對苦不堪言的百姓?”

王允喝令守兵將蔡邕拿下,“蔡邕老夫,心懷異心,與董賊沆瀣一氣,我當誅之!”

守在堂門的衛兵猶豫了一瞬,還未有所動作,一人龍行虎步地邁入大堂,殺氣騰騰地往裡走:“某來遲一步——溫侯要拿下哪個賊人,吩咐我呂布一聲便是。”

來人正是呂布。

卻在此時,又有一人起身離席,凜聲道:

“王司徒此舉不妥,還望三思。”

王允黑沉著臉往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發現起身制止他的,乃是不久前與他相談甚歡的戲志才。

※※※※※※※※※※※※※※※※※※※※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卡西 36瓶;聽塵 20瓶;端、冬十二、向北 10瓶;竹喧 8瓶;淇水滺滺、青苔繪碧痕 5瓶;枸杞燉銀耳 3瓶;24414635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援,我會繼續努力的!

/">/a>)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