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春江畔(改BUG)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雨過初晴,富春河畔山花紅勝火。比山花更紅的,是李知府船頭懸掛的紅燈籠。每盞燈籠有鄰船王翰林家的燈籠三個那麼大,不但糊著嶄新的大紅宮綢,還用金粉寫著“李”、“知府”的字樣,在夕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

王翰林的小女兒英華正端坐在窗邊臨帖。她面前的桌子上攤著一本字帖,左手前擺著青磁筆洗和筆海,右手邊雨過天青色的美人瓶裡插著一枝梨花。她的衣袖高高挽起,雪白的胳膊上沾著幾點墨汁。

在李知府的大兒子知遠眼裡,對面的船窗就像畫軸,畫中人王小姐這個認真的小模樣兒可愛極了。小姐,就該是這樣知書達理,溫文而雅的啊。

李知遠曲指在桌子上敲了幾下,對正玩著抓子兒遊戲的妹子芳歌道:“你看看人家多安靜,你怎麼就靜不下來寫個字啊,看幾頁書啊。”

芳歌笑道:“大哥,我的脾氣你又不是不曉得。”她的注意力都在小弟青陽身上,講完這句,立刻就掉過頭笑罵:“小弟,你再耍賴我揍你啊。”

青陽才九歲,正是男孩子最調皮的時候,剛才他趁姐姐講話的機會,飛快地抓走了一把充做賭注的瓜子,可是被姐姐抓了個正著。“李大小姐,你恁沒個小姐樣子,叫爹看見,要請你吃筍子炒肉的。”

“趁爹爹在王家船上做客,我要好好揍你一回。”芳歌挽起衣袖去追,青陽一邊逃一邊怪叫,李知遠去攔,船艙裡頓時雞飛狗跳,歡聲笑語亂成一片,在富春河畔傳的很遠很遠。

英華微笑著用力寫出最後一捺,慢慢將筆擱到筆洗裡洗,道:“李家真是快活的緊,一天到晚笑聲不停。”

“二小姐,方才李大少爺一直趴在窗邊看你。”英華的侍婢梨蕊掩著嘴小聲笑道:“兩個眼珠呀,一動都不動,盯著二小姐足有半個時辰。”

“看我?是看咱們家的美人梨蕊吧。”英華好笑的看著梨蕊,“你不看人家怎麼曉得人家在看你?你看上人家了?橫豎咱們兩家是世交。且看幾年,若是他人好,我就把你送與他,好不好?”

“二小姐!”梨蕊漲紅了臉,“你答應二少爺的……”

“省得,省得,你是我二哥的人。”英華想到二哥,不由皺眉,“若是遷都的事定了,就會有大赦,二哥就能回家了。

梨蕊輕聲道:“一定會遷都的,官家一定會大赦的。二少爺也一定會回來的。”

“嗯,二哥一定會回來的。””英華臉上浮現的憂愁好像方才的雨雲,轉瞬就散了。“離富春縣城還有多遠?”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還有六七裡遠。”守在門外的婆子笑道:“二小姐,老爺剛才過來,看見您在蹲馬步,讓您搬個板凳坐下再寫二百。”

“知道啦!”英華苦著臉拖板凳,“寫個字兒,坐不坐有什麼打緊,爹爹偏是規矩多。娘不只會騎馬,還會打獵呢,還不是嫁出去了!”

梨蕊抿著嘴兒重新攤開字帖,挽袖磨墨,“二小姐寫字的樣子還是很溫柔文靜的。若是平時說話做事都是這樣,老爺一定會很開心的。”

“我二哥要是不舞刀弄棍,你會更開心!”英華長長嘆了一口氣,文文靜靜的坐下來,執筆,懸腕,寫了幾筆,又不死心的說:“聽說大伯比我爹嚴厲,堂姐們一定過的很痛苦。”

“王家小姐知書達禮、安靜溫柔是富春縣出了名的。”門外的婆子笑著介面,“咱們富春有個老話兒,叫嫁人莫嫁李家郎,娶妻必娶王家女。這個王家女,說的就是咱們家啦。別說小姐難求,就是服侍小姐的大姐兒們到了年紀,都有那好人家來求做正妻。遠的不講,服侍大老爺那邊大小姐的春鶯,當年可是大吹大擂四人大轎嫁給陳監生,聽講她現在都是教諭夫人了。”

“王媽,你小聲點。”英華的母親柳氏走了過來,一邊等王媽掀門簾子,一邊道:“李知府在前面,叫人家聽見咱們內宅嚼這些,像什麼話!”

柳氏是北邊滄州富商柳笠公的三女兒,滄州尚武,柳富商生得七八個女兒才有一個獨子,把女兒當兒子養活,槍棒騎馬和算盤帳目無一不教。是以柳氏不但性格潑辣,言語爽朗,而且體格健壯,文能看帳本查賬,武能提弓上馬打獵。她十九歲嫁給中年喪妻的王翰林做填房,和王翰林恩愛異常。論起管家的本事,先夫人拍馬也趕不上她。家裡的僕婦大半是先夫人的舊人,但沒有不怕她的。她一發話,王媽就退後一步,閉著嘴露出苦笑。

英華有著和王翰林一模一樣挺直的鼻樑,帶點兒內雙的眼睛,還有著南方人共有的苗條纖細的身材,若是不講話,便活脫脫是個嫋嫋婷婷的文靜閨秀。其實她的性格有七分隨母親,小時候跟著長她五歲的二哥沒少調皮搗蛋。長大了,那股子生機勃勃的勁頭依然壓都壓不住,一不小心,就會冒出來。

柳氏是自家的女兒怎麼看怎麼好,極是嬌慣這個女兒,更何況北方女孩兒多是潑辣的,心裡覺得女兒這樣子正好。但在南方人王翰林看來,小女兒活潑太過,嫁到夫家去一定會吃苦頭。所以他定下了規矩,要女兒每天寫四百個大字,藉此來磨練她太過活潑的性情。看上去,這種法子很管用,十五歲的英華不講話的時候,看著溫柔文靜的很。

柳氏進門之後一言不發。梨蕊曉得太太是有話要單獨和二小姐講,把艙裡艙外的大小丫頭婆子慢慢支使出去,自己抓了把瓜子,走到艙外的過道裡嗑瓜子耍子。

英華右手把筆丟進筆海,左腿就把板凳踢開,像個猴兒似的撲進母親的懷裡,笑道:“娘,爹罰我還要寫二百字,你和爹求個情,饒了女兒吧。”

“笑不露齒!笑不露齒!”柳氏推開女兒,順手把窗戶都掩上了,笑罵:“你大姐瑤華好生安靜,怎麼你就像個活猴!”

“我要是猴子,二哥就是齊天大聖。”英華抱著母親的膀子嬉皮笑臉,“娘,我想二哥了,咱們花錢把二哥贖回來罷。”

“贖他回來容易,你爹不樂意!”柳氏嘆氣道:“我已經寫信回滄州託你小舅舅找便人給他捎了二百兩銀子,也很夠他花了。過幾個月遷都大赦,他就能回來了。你爹的意思,是叫他吃幾個月的苦頭,好磨磨他的暴燥性子。”

“真能遷都!”英華看到了二哥回來的希望,眼睛一亮。

“真能!”柳氏安撫的在女兒肩上輕輕拍了一下,笑道:“你大伯的門生已經給你爹寫信來了,勸你爹趁大赦的時候活動活動。方才我在屏風後邊聽老爺和李知府說這個事呢。”

“那爹怎麼講?”英華有些不樂意的鼓起腮幫子,道:“這個翰林有什麼好當的,一年連炭敬都收不到幾封。爹都五十多歲了,在家享清福才好。”

柳氏笑出聲來,在女兒額頭上點了一下,“李大人也這麼勸你爹呢,你爹和李大人投機的很,剛才還吩咐我整治兩桌席面,送一桌給對面船上的李夫人。”

“娘,你又偷懶,爹肯定是喊你親自下廚的!”英華的眼睛眯成一道縫,笑的像個小狐狸。

柳氏咳了一下,笑道:“我是當家主婦,事事親力親為不是要累死。來個客就做一桌子菜的,那是廚娘,不是夫人。明天就到老家了,”柳氏想到總是和她過不去的長子,皺眉道:“一想到你大哥那個牛脾氣,我就頭痛。”

“不痛不痛。”英華替柳氏按太陽穴,笑道:“爹做了一輩子官兒,就掙下幾箱子舊書爛古董,都與他。咱們不管家,讓他管,他就不來找娘麻煩了。”

“帳都清好了,尋個機會交給他罷。”柳氏微笑道:“我是特為來吩咐你,嘴巴緊些,莫讓要王家人一套你的話,你就老老實實和人家講,你娘有多少陪嫁什麼的。”

英華皺眉想了一會,方道:“娘,你打算瞞著族裡和大哥?”

“婦人的陪嫁是私產,我要怎麼用,夫家人本來就管不著。”柳氏冷笑道:“我對你大姐和二哥好,在你大哥眼裡都是別有用心。他天生性子這樣彆扭,咱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說了反添麻煩,像是跟黃家跟炫耀似的。”

柳氏將袖子裡的一本小帳取出來交給女兒,笑道:“託遷都的福,曲江府的地都漲了價。官家腳下地多不是福。娘打算把曲江的地賣掉。你挑一個小莊留下罷。”

“收田租做帳確實怪麻煩的。”英華翻了翻帳本,笑著圈了兩頁,道:“留兩個,一個與我二哥。”

“你大哥是個守不住財的,與你二哥一個小莊一定要瞞著他。”柳氏將帳本納回袖子裡,想了想,道:“你爹雖然從來不問我的私房,但還要和他講,就講我把陪嫁的田地賣了幾畝與你添妝。旁人問你你也這般答他罷了。”

英華的眉頭皺的更緊了,她覺得一家人不應當有欺瞞,尤其不應該欺騙父親,可是又不好說母親這樣做不對。

柳氏看女兒有些不樂意的樣子,捏住女兒的鼻子,笑罵:“你外公講,一個好的商人從不騙人,他只選擇什麼該說,什麼不說。一個好的媳婦也是一樣。你記住了?”

“記住了。”英華眨了眨眼,躲到一邊揉鼻子。柳氏要講的話已經講完,就喊梨蕊倒茶。

梨蕊高聲答應,進來因見窗戶關著,就先開窗戶。她一推窗,便見十來丈之外李家的船艙裡,兩大一小三個頭擠在視窗朝這邊看,正是李家的少爺小姐們。

梨蕊生的極美,又得二少爺和二小姐的寵愛,衣飾比平常侍婢更精緻,乍一看上去,倒像個小姐模樣。李青陽一見開窗的是個美人,便當她就是哥哥誇獎的王家小姐了,笑對他姐姐道:“大姐,你看,王家小姐生的比你好看哎。”

天色將晚,只有李王家兩家的船泊在河灣,清靜的很。青陽小少爺嗓門兒雖然不大,這句話倒叫對面船艙裡的人聽了個清清楚楚。梨蕊鬧了個大紅臉,甩手就走。

柳氏曉得李家人是認錯人了。自家老爺和李知府少時便是同窗好友,方才還在商量要做緊鄰。若是李家少爺因為梨蕊美貌動了求親的心思,鬧出笑話來便不美了。柳氏略一思索,走到窗邊笑道:“李世侄,這是你的弟弟妹妹?”

“王伯母。”李知遠理了理衣冠,隔著河水拱手為禮,回答:“這是我大妹芳歌,小弟青陽。大妹,小弟,喊人。”

柳氏微微點頭,“英華過來,你就隔江和你世兄世姐見個禮罷。”

英華走到母親身邊,朝著對面萬福,笑道:“李世兄好,芳歌姐姐好,青陽弟弟好。”

因見柳氏側身朝裡吩咐侍婢講話,李知遠回禮畢,歪臉朝他偷笑的弟弟頭上輕輕敲了一下,道:“看什麼看。”芳歌便對溫文爾雅的英華扮了個鬼臉。英華頓生知己之感,當著母親的面不敢扮鬼臉,便含笑低頭。

柳氏打點了三份見面禮,連席面一起送過去。過得一會,那邊也派了個老媽子送見面禮來與英華,也回了一桌南方風味的精緻席面。柳氏撿了幾樣下酒的送到前面去,便和英華一起吃晚飯,才吃了幾口,便見王翰林的長子耀祖滿面不悅地闖了進來,怒道:“我二弟在哪裡?”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