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61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沒人發表反對的意見。

基於這塊土地上的、千餘年的羈縻邊遠疆域的異族經驗, 能參加小朝會的人都從心底裡認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的含義,也對這句話有著深徹骨髓之痛。

近一點兒的是建奴把遼東的百姓看成牛羊一樣的家產,遠一點的蒙古人何嘗不是把漢人當作兩腳羊。

還有最近的彝人、土人叛亂, 在這些叛亂中遭殃的漢人百姓,那都是不被當人的明證。

葉向高見無人反對, 抽出笏本往下念:“去年各省都在戶部的要求下, 再次進行了耕地和人口數量的普查。大明現有的人口數目已經是洪武四年的二倍半有餘。尤其是江浙、兩湖、兩廣孳生的人口數量為最。以省計算孳生人口數量總量超過了三倍。

四川因為在洪武年間有數次移民入川,成都府的人口數量已經是洪武年間的十倍以上。考慮到其起始基數非常小, 故不在此次的外遷百姓考慮中。

陛下, 臣綜合考量了地域、氣候適應等條件的制約, 以為把福建的人口遷徙去呂宋;廣東、廣西的百姓遷徙去安南比較適合。新元省的再遷入人口以江浙為主,同時可將山東、北直隸的百姓,考慮往遼東、朝鮮遷徙比較適合。”

這樣遍地開花的大規模遷徙,可是大明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情。

徐光啟站起來為葉向高背書。

“陛下,臣考察了近十年京畿已經江南的耕地產量與每年種植密度的關係。雖然像佔城稻等好品種是能夠增加產量, 但是耕地的地力即便是有肥料補充, 對地力還是有影響。臣與戶部畢侍郎合作,在京郊的農莊挑選了三十傾耕田各三一做測試:同樣的熟田, 第一種是一年耕種一次, 第二種是收了稻穀之後種一次秋菜,第三種是一年耕種兩次, 即收了稻穀後再種一次冬小麥。

三種耕作方法做對比, 同樣將稻草根茬燒荒, 施加同量同種的肥料後, 第一種耕作方法,第二年的產量會比前一年增加三成左右,遠超過第三種的稻穀和冬小麥產量綜合。且收到的稻穀顆粒豐滿,食用的口感最佳,近半的稻穀可選做良種。

第二種耕種方法,出來的稻穀產量、口感都居中,但是其後種植的秋菜能夠滿足百姓冬日所需。收割秋菜後,予土地修養三個月,也是有助於恢復地力的。

前兩種耕作五年的總收入,超過第三種不停歇地連年耕種的產值。不僅朝廷容易在冬日裡徵集到足夠數量的河工,或整治水渠為來年的耕種做準備,或是去疏通各地的河道,就是百姓也能在冬日得到幾日休養。

所以臣建議朝廷在有足夠的疆域,可供百姓耕種、居住的時候,附議葉首輔從人口密集的地方,遷徙百姓去新的地方耕種。”

畢自嚴站起來向天子拱手,證明徐光啟所言非虛,然後就坐了回去。

葉向高向徐光啟點頭示意,表示感謝他對自己提議的補充,才繼續往下說。

“陛下,徐侍郎、畢侍郎從地力等長遠方面做考慮,臣主要是從長治久安方面考量的。

若沒有足夠的漢人百姓,即便再次重立了交趾布政司,一旦再出現黎氏那般心懷不軌之人物,還是會造成交趾乃至整個安南地區的動盪。甚至交趾布政司也會再度出現前次不得不撤銷的情景,令朝廷不得不重複投去軍力財力維持。

從長遠考量,為子孫百年計,在朝廷不可能繼續在安南駐重軍的情況下,臣建議恢復交趾布政司後,安南的居民以漢人百姓為主要族群方為上策。

故臣建議冊封為朝廷收復安南的功臣張之棖以侯爵;

冊封將呂宋成為大明一省、有開闢疆土之功臣孫承宗以侯爵。

冊封為朝廷增了新元布政司的功臣南居益以侯爵。”

葉向高這三項提議是比照張之枺在朝鮮的封侯戰功。至於是否世襲之事他沒有提出,那是天子考量給與臣子的恩賜。

英國公府能夠得到世襲國公爵位,與張輔在交趾的功勞有絕對的關係。但張之枺、張之棖兄弟以參將的身份、和孫承宗、南居益這倆位三品官員一樣,都是憑藉陛下、黃克纘、徐光啟等研製的火炮立下功勞,又與張輔的靖難功臣新城侯三次征戰交趾有太大的差別。

可不論怎麼說,這幾位憑開疆功勞世襲侯爵都不過分。

“依葉首輔提議的封爵,朕以為在火炮研製中起了決定作用的黃卿、徐卿,也應該在封爵的考量中。此事待下一次的小朝會再議。”

君臣對視一眼,心有靈犀不言自明給黃克纘和徐光啟封爵將產生的影響。朱由校看著落座的葉向高在心裡歎服,這樣的首輔才是輔佐帝王的合格輔臣。

葉向高則在心裡讚道:若陛下有心,自然會以爵位酬勞黃克纘、徐光啟。

因為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朝廷再不用勉強士子們去學數術等科目,黃克纘和徐光啟的榜樣在前,自然會有更多的學子為了高官爵位而努力了。

崔景榮站起來提議:“陛下,臣以為熊廷弼和周永春憑遼東戰功,也應加封伯爵。”

自古文臣憑戰功晉封爵位的就很少,但是崔景榮的建議正中朱由校的內心。開疆闢土的幾位功臣應賞,但是熊廷弼和周永春在遼東危及的時候,能做出正確的應對、穩住遼東的局勢、守住遼東,並在之後妥善處理、收復遼東全境,依功酬爵對其他文臣也絕對是激勵。

周嘉謨見無人反對,就起身說道:“陛下,老臣認為這幾位無論是封侯還是封伯都是應該的。但是老臣想說是不是等安南、呂宋、朝鮮安穩下來呢?

老臣還有一個提議,便是令張之棖鎮守交趾,同時將廣西的一半官員隨遷徙的百姓過去交趾,這樣有助於穩定交趾的局勢。對後黎朝鄭氏的殘餘勢力,也容易同化。”

崔景榮立即站起來反駁:“陛下臣認為應該派人提醒張之棖,應該仿效遼東和朝鮮的做法。才是長治久安的上上之策。廣西遷徙過去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臣附議將廣西官員半數派遣去交趾。呂宋所需官員從廣東調撥也比較好。”

趙秉忠看著崔景榮在周嘉謨跟前也不氣餒,不禁就感到自己還有太遠的路要走。每次老部堂抓他去對那些前輩,他都是心有餘悸,不敢據理力爭也不敢犯顏直懟。

朱由校考慮一下說:“封爵之事待下次的小朝會再議,調撥官員之事也留待下次的小朝會再議。今天先把遷徙百姓的事情定下來。從哪裡遷、具體怎麼遷,是不是沿用四丁抽二之舊策。”

一番討論之後,小朝會決定採用成熟的四丁抽二的移民舊策,在戶部核查了要移民的各縣人口黃冊後,就派給各省立即執行。

因為遷徙之事涉及到太多的縣,所以周嘉謨作為吏部尚書建議朝廷,取消對地方官員考核中的人口孳生這項指標,用遷徙出去多少百姓、佔剩餘人口的比例來替代。

周嘉謨的這項提議,雖在這次小朝會的議題之外,也立即獲得了透過。

隨著各縣遷徙人口數量下達的同時,官員隨著調派去幾個新布政司也成為定論。移民比例成為考核地方官員的執政能力的新指標,一時間各地都非常重視移民之事了。

到了秋天的時候,延安府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成功將飛蝗控制在了本府一境。收到延安府的臨近幾府,沒有被飛蝗影響了秋收的報告後,朱由校才把提溜了三個月的心放回了肚子裡。

與此同時,陝西各地官員紛紛將自己管轄區域,出現大小不等旱災、雖極力抗旱、沒有造成明顯歉收的奏摺,也如雪片一般飛到京師。

徐光啟在小朝會上提出建議:“陛下,陝西今年飛蝗成災只涉及延安府。但臣考據了千餘年飛蝗成災年份的所有地方誌。有飛蝗大面積成災的前一兩年,通常會略略呈現出偏小規模的旱災。在飛蝗形成之後,往往會連續兩、三年以上的、甚至持續更久的大旱。

臣根據這些經驗總結,建議將除了渭河、涇河等水流量比較大的流域外的百姓,就是今年已經因降雨不足出現旱情、且耕地不能得到附近河流有效灌溉的縣府,將這些縣府的百姓即時、主動地向外遷徙,可以避免在遭遇持續旱災的情況,因歉收出現大量流民的。

同時臣認為,現在已經進秋,再把陝西百姓往遼東、朝鮮遷徙,不僅會因遷徙路途艱難、越走越冷出現生病、死亡等意外,還會因為冬天到遼東難安頓,出現更多的死亡。

因此臣建議將陝西百姓加快遷徙出境,目的地是去南方。最好能在山東乘船去新元省。”

徐光啟做了多年的工部侍郎,他的精力主要投注在做實事上,甚少在小朝會上參與民政方面的事情。但他只要開口,就是拿資料和例項來說話的。他這一席話立即就將所有人的心絃繃緊了。

是啊,連續的乾旱才會出現蝗災。歉收後的流民,會把沒出現旱災的府、省也衝擊的失去秩序。

朱由校立即拍板:“徐卿言之有理。反正陝西這幾年也在往外遷徙百姓,今冬就不要停歇了。把平涼府、鳳翔府的百姓優先遷到新元甚至呂宋去。呂宋四季溫暖,一年三熟,甚至遷徙去瓊州,也是一年三熟之地。總好過接下來的幾年,朝廷要不停地賑濟陝西。”

黃克纘嘆道:“這幾年要不是有番薯等,怕陝西今年就要出流民了。”

李起元站起來說道:“陛下,今年江蘇、河南豐收,津門之地稻穀收成尤其喜人,可略略補上常平倉補從榆林衛調撥的糧食。”

“兩湖兩廣呢?湖廣熟,天下足。”

見天子問起湖廣,李起元就回答道:“陛下,兩廣兩湖是一年兩熟,上一季的收成很好,這第二季的收成還要再等一個月才有結果。”

朱由校扶額,“朕這些日子忙暈頭了。朝政只能有賴各位卿家了。”

葉向高笑著拱手,“臣恭喜陛下。”

其他人也跟著想天子道喜。

雖帝後年輕,太子又肥壯聰明,但是天子多生幾個兒子,對朝臣和百姓來說都是值得慶祝的喜事。

朱由校在說了幾句“同喜”後,留了群臣一起用膳。

皇后上次有妊就是中秋節筵席後,由進宮領宴的各家誥命夫人傳出來的。那次是已經顯懷了。這次卻是因為筵席間人多、氣味糟雜引起孕吐,才被眾誥命們知曉再度有妊,。

天子不往外公佈皇后再度有妊之事,臣子們就當沒這回事兒。從那以後,天子就經常在小朝會的議題不緊張的時候,把太子帶到養心殿來,抱在懷裡與朝臣們一起議事。經常見到太子的重臣,都恨不能自家兒孫也是太子這麼康健。

可是皇后一反上次沒什麼過分的孕吐反應,這次是吃什麼吐什麼,連天子熬的白粥都不管用了。偏皇后吐的時候給太子看到了,太子抱著皇后哭得不撒手,朱由校連著幾日都在坤寧宮裡哄太子了。

不到兩歲的孩子知道心疼親孃,當爹的除了哄他,還能做什麼呢!

天啟帝算是朝臣眼裡這幾十年來最勤政的皇帝了,而且在國事上也大有作為。特殊情況下,才疏忽了一些事情。一頓美食再說說笑笑,關係更是融洽,群臣同心要讓大明更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注1625平安渡過。

***

後黎朝,由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國號大越。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分。

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與莫朝南北對峙;

到了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

/">/a>)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