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27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由校帶著大軍在寧夏鎮滯留了十天, 他是在等京師送來的補給,主要等的是炮彈。他在離開榆林衛之前,派人去大同府去迎送補給的。在等候期間, 他清理了慶王府侵佔的民田、軍屯的耕田,將萬曆四十五年得封世子, 既而襲封的慶王朱倬紘除爵。

朱倬紘也是個倒黴蛋, 他今年才十五歲,但他的情況與潞王朱常淓又不同。他是嫡子襲爵, 雖是王太妃繼續執掌王府, 但那是他的親孃, 不同與潞王是庶子、又在六歲喪父後由嫡母執掌王府。他從京師回來後,把自己從親王變郡王的緣由告與王太妃。

王太妃也是個糊塗的,見去了丈夫的罪名落到兒子身上,使得慶王這一支由親王變成郡王了,以為付出相應的折罪銀子就完事了。不管王府的長史怎麼提醒她, 要把歷年侵佔的軍屯、民田退回去, 她就是堅持已經給了皇帝贖罪銀子了,那些事兒就算完了。

為此, 長史還特意打著慶王府的名頭, 在年前上書給天子。不過因為朱由校帶著大軍出來錯過了,劉時敏看過以後寫了處理意見, 還給內閣的閣臣們看過做了備份。回覆裡都是慶王應該把軍屯和民田立即歸還了。

此回覆尚在路途上, 慶王府的長史還沒有收到。慶郡王就更不知曉那些軍屯之田該歸還了。

曹化淳架著哭得眼淚鼻涕的前慶王往外走, 一邊走一邊勸說:“這事兒你也怪不得皇爺不是, 年前離京的時候皇爺怎麼說來著?你別是聽過以後就沒往心裡去吧?

慶王府你是王爺,出了事兒你推到王太妃娘娘的頭上,是不能給你脫罪的。”

“那潞王怎麼可以?”

曹化淳看著這傻孩子,突然好心地想和他講個明白了、

“潞王是庶出,他親爹死了以後,潞王府在他嫡母的把持下,不歸他管。可你那是親孃,你們娘倆是一體的,你親孃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最後都會給你的。明白了嗎?”

廢慶王不知道該恨自己是嫡子有親孃,還是羨慕潞王是庶出的了。

慶王府二百多年累積的財富,就這麼落到了朱由校之手。

朱由校還是給了廢慶王母子倆一條活路,令人將他們母子倆送去與他們這主支最近的鎮國將府上,讓他娘倆依靠旁支過活。

好壞只能看前慶王老太妃對庶子是如何了。

要叫方正化說,這才是報應呢。

處理了慶王府的事情,王之採和吳盡忠這倆一文一武合作的非常好。把寧夏的軍屯之數,迅速就弄得一清二楚了。清算就從吳盡忠這個做總兵開始的,從上到下的、習以為常的貪汙,在巡撫王之採的監督下,退回了最近五年的所得。

單是這一筆,就夠補發了寧夏鎮欠發的所有軍卒的軍餉。

駐紮在固原的總兵官楊麒接到天子的傳訊也緊忙趕了過來。他看著吳盡忠和王之採忙著清理寧夏鎮積欠的軍餉,在這個應是滴水成冰的天氣裡大汗淋漓。

他顧不得多想,先跪下向天子認罪。

“陛下,臣無能瀆職,致使固原鎮的軍屯亦如寧夏鎮一般。請陛下責罰。”

朱由校令他站起來,同樣是三邊重鎮,寧夏鎮都沒有責罰,他怎麼會單挑了固原鎮去責罰呢。

“朕這次不是為清理三邊將士軍屯而來的。”

這話說的吳盡忠、王之採還有楊麒汗顏。心裡都在嘀咕,天子你不是清理三邊軍屯,就把三邊的所有藩王和軍屯、民田抖落得底朝天,都按按朝廷王法、規矩梳理了一遍。這要是為清理三邊四鎮而來,還不得人頭滾滾啊。

但又不得不說天子行事的寬厚了。朱由校這次還真的一個人都沒打板子、一個也沒有殺,只是在王之採的協助下,把寧夏鎮歷年侵佔屯田之事梳理清楚,只令從上到下退回五年之得就既往不糾。但是也命令了涉案的所有人,以後再犯法,那就是兩罪並罰了。

單按大明律,敢貪汙軍屯的糧食、導致軍卒被欠餉,剝皮添草都是應有之份。流放是輕的。可這些將士們最怕的就是流放。他們這樣的人流放到哪裡都是充軍,不愁沒有憑軍功的出頭之日,但是要論罪牽扯到內眷可就慘了。明軍軍營設定的紅帳裡的軍/妓,基本都是犯官的內眷。

所以,不能再朝軍屯伸手,已經是寧夏鎮的共識。

陝西三邊總督李起元、甘肅巡撫徐養量得了天子的傳召,與固原總兵楊麒前後腳到了寧夏鎮。倆人從得知天子到了寧夏,一路是惴惴不安地急忙往寧夏趕。

太嚇人了有沒有啊。韃靼從前年秋冬就不停地寇邊,希望大明朝能不勝煩擾、恢復與他們設定在寧夏幾個關門之處的馬市等。天子這時候來寧夏,給韃靼得知了,還不得像當年英宗那樣啊。

及至趕到寧夏鎮了,正好看到王之採和吳盡忠想天子彙報清理軍屯、補發軍卒欠餉的結果。李起元和徐養量能做的就是磕頭請罪了。

“起來吧,朕不會為軍屯、民田之事治罪你們,你倆也該收到了戶部的移民公文了吧。”

對於陝甘寧等地移民之事,戶部在移民公文裡交代的很清楚。他倆與王之採、張之厚等人都是進士出身,治理黃河的道理不用說太多,哪個人心裡都是如明鏡一般的。

“朕實話與你們說,不肯追究之前的事情,重要一點就是陝西都司下的官員,不論是總督還是巡撫,常常是一倆年就換人。朝廷這麼頻繁地更換官員,導致了很多應該踏實深入完成的政事,都不能深入地做到位。

這是朝廷該擔負的責任。

但是朕前幾日把寧夏鎮的軍屯梳理一遍,發現三邊欠餉不是軍屯不夠,而是從上到下軍屯的各級武官,把自己分管的軍屯軍戶、屯田等當作了自己的私有財產。

這就是真不能容忍的了。

那是朕的,是大明朝廷的,那是大明百姓賴以支撐三邊四鎮抵抗韃靼的糧草、軍餉。

李卿,你是進士出身,你知道或是還記得陝西三邊總督的份內職責嗎?”

李起元與朱國祚同歲,但比朱國祚晚了一科中進士,可在仕途上就比朱國祚經歷的太多了。他遊宦三十多年,從庶吉士到縣令,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都踏實地留下為“上等”的考評,可見其做事的認真和嚴謹。要不是他有這樣優秀的考績,也不會在萬曆四十七年的時候,升職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更不可能在光宗繼位後,晉升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三邊軍務兼理糧餉。

天子的話問得李起元愧疚難當,他從上任後就面臨著韃靼不停的寇邊攻擊,他可以說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軍務、用在了抵抗韃靼寇邊上。他是再沒有想到軍屯,會被大小武官侵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陛下,臣的職責是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兼理糧餉。臣慚愧沒有理好糧餉之事。”

要是有個地縫在,李起元就能鑽進去了。

“軍務之事,你做的很好,陝甘寧三邊都守得非常牢固。”朱由校先肯定李起元的功績,給他吃一顆定心丸,然後又告訴他一個好消息。

“前幾天吳總兵與朕提起要調馬國柱、尤世威等人回陝西,朕已經應下了,並發文予軍部,等他們幾個總兵回來,你身上的擔子也會輕一些。”

多幾個總兵來駐守在陝西這三千裡的長城管轄區,也讓人能夠安心一點兒。李起元覺得自身長久以來的沉重壓力,頓時都減輕了一般。

“臣謝陛下在軍務上的支援。但是糧餉之事,臣愧對陛下和朝廷的託付了。”

“以後能做好就可以了。三邊軍屯的問題不是你上任以後才有的。但朕現在梳理清晰了,以後你交給繼任者時,也要如今日這般清爽。

你知道萬曆三大徵。內帑金除了一千一百萬的銀子,前幾年為了遼東告急,陸續又出了五六百萬銀子。去年年底收上來的那點兒,只夠內廷日常開銷,連朕今年底大婚都沒有銀兩去籌辦。”

朱由校的意思是朝廷太倉空了,內帑金的積蓄也花完了,你這個三邊總督以後要長點心眼到糧餉上,別指著朝廷會再撥銀子過來了。

李起元聽得明白天子的言外之意,可是在御帳裡的其他武官又開始心抽抽了,陛下這是什麼意思啊?莫非是要我們給他湊娶媳婦的銀子?

哎呦,寧夏武官心裡想的是這回可就不是倒出去五年的所得能脫身了吧。

朱由校繼續對李起元說話。

“今年的軍卒糧餉已經足額發放了。今秋的收成下來以後,明年三邊的事情能不能做好,就看你的了。相信你不會令朕失望吧?”

不僅補足了欠餉,還提前一年足額發放了軍餉,這是任何時候都沒有過的事情。

讓朱由校來說,不發下去,朕還拖著那些銀子在河套遊一圈不成?連他帶著的這四萬人禁軍軍卒和輔兵的這一年軍餉,他都用慶王府的銀子、還有變賣的慶王府的產業、傢什等發了下去。剩餘的那幾千兩,派人送去給在榆林鎮養傷的將士。

他給身邊跟著的倆宦官的說法就是你家皇爺嫌銀子壓腰,大家夥分擔著背自己的銀子不覺得沉。等咱們回京師了,記得問戶部討回來這些銀子存進內庫裡。

為此,曹化淳和方正化抄錄了以百戶為單位的銀兩詳細發放數字,讓經手的所有武官簽字畫押,這可是回去問戶部討要銀兩的憑據。

目前的三邊形式是從來沒有的大好。那些將官雖然被迫掏出了銀子,但是天子免了他們的罪責。只要以後不再犯,就平安無事。最主要的是朝廷每年增加的俸祿,比他們貪汙得來的銀子要多。基層的武將增加的更是明顯。對有了足夠糧餉的戍邊軍隊,軍心就是穩定的,守住三邊四鎮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李起元故而大聲向天子保證:“臣必將竭盡全力,守住陝甘寧邊鎮,不會讓陛下失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

今天真的很盼望能有地雷等等

看了一年以上的親知道為什麼啦

/">/a>)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