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霍夫曼的聚財術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索科特拉島已被日本聯合艦隊完全佔領,現在是其暫時駐錨地,我方部分海航官兵正在上面聯合訓練,日艦隊回國後將向我軍移交。該島位置非常重要,不但能為從波斯灣向紅海運輸石油的艦隊提供屏障,同時也將成為帝國控制北印度洋的釘子,元首已指示將其建成我們的海空軍軍基地,是我們在東非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為此,不但在行政區劃上脫離亞丁保護國成為帝國直屬海外領土,還會將為數不多的土著居民遷往亞丁保護國,構築未來德屬東非的第一道防線。為此最高統帥部決定加派力量進行大規模建設並駐守。”凱特爾解釋道,“建設重點是四個,第一是拓寬機庫、跑道,增加飛機部署量;第二是修築防禦工事,加派地面部隊;第三是修築人工碼頭,為萬噸級船隻靠岸補給、解除安裝提供方便;第四是構建潛艇洞庫,為u艇作戰提供便利與隱蔽。綜合考慮位置和任務特點,該島由大本營負責先期建設,然後交海軍管理,上面的飛機、地面部隊亦納入海軍管理,統帥部將單獨為其撥款1億元。”

根據凱特爾的介紹,除索科特拉島之外,塞普勒斯與克里特島也會形成軍事基地,這是第三帝國在地中海與印度洋的一攬子防禦方案,但後兩島面積廣大、本地居民不少,決定由最高統帥部直接管理,重點增設空軍力量。

“鑑於海軍陸戰隊目前實力不強,我將協調陸軍並抽調部分人馬加上現有力量組建新的海軍陸戰旅——暫按裝甲擲彈兵編制,6000人,50多輛水陸坦克、裝甲車再加輕型火炮,今後一體納入海軍指揮,全部官兵從陸軍轉職後加入海軍,在適當時期最高統帥部會考慮將其擴編成裝甲擲彈兵師。”凱特爾說道,“擴編裝備和人員從陸軍抽調,不佔海軍軍費。”

德國海軍實力本來就很弱小,海軍陸戰隊更是微弱,差不多和空軍野戰師一個水準,霍夫曼既然打算興辦海軍、補足短板又要守住這些島嶼,就不能不在細節上下功夫,想來想去乾脆還是仿效海航建立的辦法,直接從陸軍抽人編組。但這個人情他決定讓凱特爾來做比較好——凱特爾是三軍參謀長,可不光對陸軍負責。

裡希特霍芬是從空軍轉職如海軍的,此舉大大改善了海空軍關係,彌補了戈林時代因為齊柏林伯爵號航母造成的裂痕,陸軍也在思考今後的作戰問題,以中東和北非戰役為例,沒有海軍伴隨和支援是不可想象的,光後勤就壓死陸軍了,而將來要想把波斯灣原油安全運回國,海上力量絕對不可或缺,因此凱特爾和蔡茨勒不眼紅海軍將要獲得的經費——反正元首承諾了不從陸軍軍費裡扣除,他們不但同意了z計劃的梗概,也同意建設海軍基地並抽調部分兵力加入海軍陸戰隊的要求,認為這對增強陸軍對海軍的影響力很有必要。

“感謝元首。”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雷德爾當然要深表感謝,說起來這還是海軍第一個海外基地呢。

雖然沒獲得建造戰列艦讓雷德爾有點失落,但如此大量的航空母艦、航空戰列艦和新銳驅逐艦仍然讓他十分高興——這說明海軍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雖然經費也沒有著落他現在心中完全沒底,但有了6億打底,至少前面的艦艇建造與改造工程可以順利推動起來,至於其他,他相信元首一定能找到辦法。現在的關鍵是海軍特別是水面艦艇部隊一定要在作戰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想著想著他的思緒就飄到了即將開展的“海嘯計劃”上去。

鄧尼茨也沒太多的失落感:他從來不認為光靠潛艇就能贏得戰爭,至於他和雷德爾之間的矛盾也不像外界誇大的那麼嚴重,修改後的z計劃在他眼裡比以前更要務實和可靠,如果德國真的能按這份計劃完成海軍力量建設,他覺得至少能有與英國一戰的實力。

在離開海軍司令部返回的路上,施佩爾特意選擇了與霍夫曼同乘一輛車,他不無擔憂地問道:“元首,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您打算如何解決?”

霍夫曼打趣道:“會上我看你沒怎麼多說話,我還以為你已想到了辦法呢。”

施佩爾搖搖頭:“我沒好辦法,不過有6億在手裡,前面的各項計劃可以如期啟動,海軍只要證明了價值就會得到更多的東西。”

霍夫曼沒直接表態該怎麼辦,反問道:“生產會有困難麼?我說的是人員、資源或技術。”

“困難很大,不過想想辦法應該能克服——該計劃雖然宏大,但還不及美國海軍造船計劃的八分之一,時間跨度又拉長到3年,對我很有挑戰,但也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任務。我現在特別理解海軍的重要性,這次如果不是聯合艦隊擋住並消滅了增援的英美部隊,北非和中東戰役絕沒有如此輕易能獲得勝利,一旦戰事陷入膠著,我們必須源源不斷往中東和北非砸錢,那就不是幾十個億的問題,只會讓我們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所以,只要您有辦法弄到錢,我就一定會找到辦法把這些圖紙變成實物。”

大家都是聰明人,施佩爾口中說的錢絕對不是指票子——如果那樣他只需開動機器印一點就行,這是需要德國確確實實拿出硬通貨或物資來的,哪怕西歐國家暫時接受帝國馬克,將來也會從德國搶購物資,適度玩通貨膨脹有助於潤滑經濟,完全靠印票子維持週轉只會導致經濟立即崩盤。如果發國債也得有人買,這麼龐大的數字,他不敢想象誰會來買。

霍夫曼沉吟片刻後問道:“如果我向這批工業巨頭定向發行200億馬克的國債,您認為他們可以支付麼?

“有一點困難,不過100-150億之間應該可以。”施佩爾想了一想,“問題是我們如何說服他們購買?靠強迫是不行的。”

“重整軍備以來,他們賺了不少錢,雖然已經買了一點國債,但我相信他們還有餘地。”霍夫曼道,“發國債,額度定200億帝國馬克。”

“可抵押和償還呢?”施佩爾憂心忡忡地表示,“現在佔領國上的東西能賣給他們的不多了。”

霍夫曼從嘴巴裡咬牙切齒地擠出幾個字:“用石油!”

“用石油!”施佩爾眼前一亮,“元首,您繼續說。”

“現在中東原油價格是多少一桶?”

“市場價格大約是2美元多一點,但天天都在上漲,而且還買不到,因為全被我們控制了——英國佬很快就要沒油了。”施佩爾幸災樂禍地笑道,“我覺得,如果我說8馬克一桶,會有無數人想買。”

“那好,我們就用8馬克一桶的價格賣債券,我們按現行價格計算售出國債,期滿償還該數量的石油,另外考慮到償還週期,中間另加每年1%的利息給他們。”

施佩爾很快就聽懂了:“您是說,如果我們向資本家們貸款200億,不管將來馬克是貶值還是升值,我們就負責還25億桶原油?——相當於現在用國家的名義把原油期貨賣給他們?”

“可以給他們現金選擇權,期滿後拿馬克或石油都行。”霍夫曼想了一想,“這種債券標註為特種馬克,或者叫石油馬克,以石油為擔保,沒有通貨膨脹的後顧之憂。”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那,油呢?”

“會有的,您放心吧!在中東這片油海上還怕沒油?”霍夫曼興致勃勃地列舉起來,“利比亞、伊拉克、波斯、沙特、科威特、亞丁、阿拉伯酋長國,全都是石油聚集地且控制在我們手裡,戰後會是帝國最大的勝利紅利,而資本家們會得到實惠——您可以想象,今後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一年要耗費的石油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施佩爾迅速盤算起來:德國現在拿到了利比亞石油的開採權,按照和意大利人的協議,德國佔有其中一半收益,這裡至少有200萬噸(他根本不知道利比亞的深井油田埋藏著幾十億噸),伊拉克與波斯加一起目前年開採量近1000萬噸,而且這還是被破壞後的結果,如果放手讓德國開採,一年2500萬噸絕對沒問題,再加上中東其他地區的開採權——七算八算下來,扣除開採費用後,他覺得這35億噸原油的欠債(25萬桶大約摺合這個數字)用20-25年就可以還清,不算特別重的負擔——反正也是白來的。

“可以向其他國家的資本家兜售麼?當然,我主要指西歐幾國,不包括敵國。”

“完全可以。戰後他們要麼買我們的石油,要麼買美國的石油,現在賣國債給他們等於還提前鎖定了客戶。”霍夫曼大笑起來,“另一個好處是,這樣一來這些資本家就必須支援我們,如果德國失敗了,全都是廢紙一張,他們就別想石油了,大家一起毀滅吧。”(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