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鄒林對英子說:"出演蘇聯的劇本,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是一臺大戲。"

英子說:"建國幾十年後,前蘇共黨的領導層中的嚴重腐敗,已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即他們所攫取的特權和社會財富之多,使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外衣已成為他們更放手,更放心地侵佔和鯨吞更多的社會財富的障礙,他們已不能滿足於能夠貪汙腐化,以權謀私的事實制度,他們要的是與腐敗的事實制度名符其實的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他們實現了在自己政黨的葬禮上完成保障自己致富的法律程式的目的。在人民的心目中由於他們早已變質腐敗,而不再承認他們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對它的倒塌示以冷漠是自然的。因為這樣的黨和社會主義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還有什麼關係嗎?這些都非常尖銳地提示了前蘇共完全違背了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原則。"

鄒林說:"我國國內一位民主人士在全國政協會上的發言:誰都知道:"誰能******誰也打不到共產黨!只有共產黨內部腐敗,才能不打自倒。"。誰腐敗,誰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背叛。戈爾巴喬夫當年主政期間所做出的那個最後歷史性決策,不論是一場歡快的民主盛宴,還是一劑苦口利病的良藥,最終吃到肚中的都是俄羅斯人民。所以唯有俄羅斯人民所下的考語評價,才是歷史最樂意接受的結果。除此之外,任何人似乎強加不得。何況戲劇再現那些人物,使我們在第三十一節共同欣賞人類社會中的政治人物。"

書接上回:舞臺佈景中出現燈光照耀著通宵達旦的克里姆林宮宴會場面,有斯大林、赫魯曉夫、貝利亞、馬林科夫、布爾加寧等人,同時還在播放斯大林最喜歡的美國西部牛仔電影,斯大林將赫魯曉夫等人灌的酩酊大醉。斯大林還喜歡的叫他們跳舞取樂,赫魯曉夫不得不為他表演烏克蘭的傳統舞蹈戈帕克。配樂中的音響狂熱起來了。赫魯曉夫由不甘情願,到激情四射,最後簡直就跳瘋了。斯大林一激動中風死了,貝利亞將斯大林拖下了舞臺。馬林科夫高興的又和赫魯曉夫雙人跳起戈帕克。

正在這時,勃列日涅夫從幕後轉到臺上,對舞者親吻。他一個個都要吻,是那種俄式的三次貼面禮。他的擁抱熱烈而又真誠。舞劇表演被干擾了。

赫魯曉夫脫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議。那節奏就是愛爾蘭踢踏舞。

勃列日涅夫看來要發動政變把赫魯曉夫一夥趕下了臺,強制"退休"他們,讓他們失去在舞臺一切權力。

赫魯曉夫在舞臺一角得知後大吃一驚,有人要退場,他當即表示反對:"退場?我們幹嘛要退場呢!"於是在赫魯曉夫的安排下:不退場,而是要攪亂舞臺,讓演出落幕!

赫魯曉夫帶領一干人按計劃行動了...。赫魯曉夫大聲的打斷勃列日涅夫,喝問他有什麼資格說話,並大聲宣稱自己按照演出程式也有權發問,其他的人立即大聲的喧譁起來,吵成一團。為了增強氣勢,還用擺在桌子上的名牌來敲擊桌面,噼噼啪啪的響個不停...

頓時,舞臺上吵鬧聲、斥責聲和鬨笑聲響成一片,演出再也開不下去了。

就在這個當口,赫魯曉夫的手錶掉在地上了,他於是彎下腰去撿手錶...可是,他在桌子底下搗鼓了半天,竟然提了一隻皮鞋上來!!他接著就用皮鞋使勁的敲起桌子來,咚咚咚,咚咚咚...俄國人那種敢於搞砸舞臺的氣魄,真是痛快。

眼看演出要徹底完蛋了,勃列日涅夫略施小計,把背景和道具給換了。赫魯曉夫被導演請下了臺,坐在了觀眾席上。

赫魯曉夫很不適應,感覺很痛苦,感覺自己被欺騙了、被拋棄了。他一個人坐在椅子裡發呆,老淚縱橫...

程華這幾個老農壯起膽子對他說:"喂,尼基塔!他們不會在這兒把你幹掉吧!"赫魯曉夫頭也不抬答道:"不會的,不會的!"

演出繼續,舞臺上又上來一位戈爾巴喬夫,他丟擲《改革與新思維》,並在舞臺上扮演了主角,並宣佈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教條,允許東歐國家民主化。並將這個政策戲稱為"辛那屈教條"。

灰鴿在臺下說:"這個政策在東歐於1989年內導致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羅馬尼亞發生了暴力事件。這實際上結束了冷戰。上述都不重要,最根本的是你的政府人民已經不滿意了。西方政府人民不滿意可以更迭,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人民不滿意一樣要更換。這就是人類歷史的規律,誰得民心誰就得天下。通俗的說:一群人選出個頭來,他要讓人滿意,就往下當,不滿意這群人就要換人。"

接下來的臺上的戈爾巴喬夫主張要對經濟和整個社會體制實行深刻的改造,徹底否定了勃列日涅夫,把他趕下了舞臺。

他發表演說:"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上,新黨章中要以"有計劃和全面地完善社會主義"的提法取代了建設"發達社會主義"、"成熟社會主義"的等提法。這種改變表明了對過去那種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不切實際的理論的否定。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的關係上,對那種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會"自動相適應"的傳統理論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這種理論已被實踐證明是站不住腳的。斯大林時期以來,蘇共在理論與實踐中所創立的一整套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無疑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徹底否定,對於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過巨大的歷史作用。但實踐也證明,這一社會主義模式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弊病,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日益暴露出各種矛盾,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障礙。我們要"公開化、民主化","毫無保留、毫無限制的公開性的改革思維。完全放棄對國家權力機關和管理機關的越權取代,放棄幾十年保留下來的由黨委承擔不屬於它的行政管理職能的做法。"

沉寂的舞臺,忽然間風潮激盪,電閃雷鳴,知識分子們認為自己的"狂歡時節"到來,各種思想破土而出、交相爭鳴,抒發多年積藏內心的壓抑。他們在大聲的朗誦。那種思想、理論如同解凍的春水,衝擊著原有意識形態的堤岸。一時間社會的熱點變成思想的交鋒與爭論,舞臺上的政治已幕開樂響,各種流派、各色人等粉墨登場。他們首先是斯大林及相關的歷史問題,然後是否定列寧,再後是否定社會制度,否定相應的主義。然後又聚在一起改國名、城名和路名。"

戈爾巴喬夫發表聲明,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國共產黨和地方黨組織的命運由它們自己決定"。同日,他還發布命令,停止各政黨和政治運動在蘇聯武裝力量、內務部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其他護法機關、鐵道部隊、其他軍事單位和國家機關中的活動。這樣,統一的蘇聯共產黨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灰鴿在觀眾席上大驚失色:這太使人震驚,在蘇聯共產黨執政時期,黨務大樓多麼漂亮、高達和俊美,比政府的還要好。戈爾巴喬夫就這麼一說,前蘇共就此被迫解散了。戈氏原想發動群眾,自下而上,"公開、民主",矛頭直指領導管理機構這些阻擋改革的官僚機器,為經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鋪平道路,以政治改革當先,帶領經濟改革(1988年6月前蘇共19次全國代表會議)實現他的新思維,至1989年,前蘇聯人民感受著從未經歷過的政治興奮,好像全社會都溶入滾滾的政治改革洪流之中。激情與亢奮,使人們一時忘卻了貨架變空、腹生飢餓與冬天的嚴寒——這才是對人們最大的威脅。當人們稍後清醒過來才知道,對於戈爾巴喬夫而言,不過是得到事與願違的"引火燒身",而廣大人民群眾卻喪失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戈氏在繼任蘇共最高領導當上了主角以後,以和平和裁減軍備的倡導者的面目出現在舞臺之上,並以積極的姿態與美國對話,不時地提出一些"新的建議",但美蘇關係上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他還極力反對美國總統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他發起了改革三大運動,一是"加速發展機械行業、趕超美國"。二是"學校電腦化",推翻前蘇聯以"重新塑造人的靈魂"為重點的傳統教育,造就類似西方社會中的"白領階層"。(由於當時的前蘇聯還缺乏大規模生產電腦的條件,使這一運動一開始就沒有物質基礎而化為泡影。)三是反酗酒運動。(由於運動本身本末倒置,加之社會、官員腐敗,使酗酒越反越烈。)

在舞臺出現了四個主題插曲:

第一,資金、外匯大量損失、得不償失,民風進一步渙散,出現信用危機。

第二,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大跌,1986―1987年,石油外匯收入減少三分之一,政府黃金儲備從1985年的500噸,降至1991年的40噸。

第三,重大事故連接不斷:列寧那坎市大地震;"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沉沒,00多名旅客喪生;核潛艇沉沒,全體官兵遇難;198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重大事故,殃及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波蘭等,危害人口達10萬之眾,直接間接損失達1000億美元。

第四,國庫空虛、大發紙幣、預算出現黑洞、隱性通膨嚴重、官方統計虛偽,1985年蘇財政赤字已達170-180億盧布。1986年,形勢更加惡化,預算已無法完成,赤字已超過500億盧布。然而社會上卻遊蕩著鉅額盧布,構成"雪崩"之兆。

正在這時,舞臺上有出現一個叫葉利欽配角,他上臺後,利用民心,突然發難,矛頭直指前蘇共中央,但他首戰受挫。可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葉氏對黨中央發起突然襲擊,公開譴責,戈氏"改革無成效",指責前蘇共第二把手利加喬夫作風官僚,意在奪取最高權力職位。但這次葉又慘敗,被逐出政治局,受公開批判,撤去高職。而受到嚴重打擊的葉利欽,痛定思痛,他深知民意仍屬於他,因而剋制消沉與絕望,汲取社會和民眾的關注與鼓勵,堅定鬥志,決心冒險,將自己置死地而後生。葉利欽違背前蘇共中央的決定,擅自決定在莫斯科參選並以佔選區89.44%的壓倒多數選票擊敗前蘇共在當地推薦的正式候選人,當選為前蘇聯人民代表。與此同時,前蘇共一批正式推薦出的黨政領導成員在各地落選。葉利欽敢公開違背紀政紀,參加競選,是因為他知道,他此前的作為已博得了人心,故決心冒險爭奪人民代表席位,以取得發言權。一個黨員,置黨紀政紀於不顧,公開與黨抗衡,竟然,能得到90%的群眾擁護,當上了人大代表——這是震驚世人的危險徵兆,是當時時勢造出的風雲人物。葉利欽就此掙脫了受挫後的困境,從背水之戰中獲得了生機,轉敗為勝了。他離主角的位置越來越近了。

可在後臺又上了一個人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領著十幾位前蘇共黨政領導組成"國家緊急委員會"發起對葉、戈"亡蘇陰謀"的反擊,企圖對葉、戈進行制裁。戈氏遭到軟禁。同日,他發布命令,宣佈戈氏因健康狀況已不能履行總統職務;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在告蘇聯人民書中說,我所倡導的改革政策已進入死衚衕。但在這生死關頭,這些政變領導者沒有得到廣大群眾(包括1500萬黨員)的支援和響應。而葉等人本可輕易就範,但派去逮捕葉利欽的克格勃最精銳的"阿爾法"分隊,除組長一人外,全體成員拒絕執行命令,聽任葉利欽率軍隊進入,並從容組織反擊,機場沒有關閉,白宮對外電話暢通,使葉可自由與西方各國首腦通話,爭取援助。緊急委員會派去攻打白宮的軍隊,按兵不動,發生倒戈,許多坦克調轉炮口,葉利欽竟登上坦克向歡呼的人群發表演說。亞納耶夫的命令,無人執行,莫斯科、列寧格勒的很多人都選擇了支援退黨的葉利欽和自由派、民主派,使亞納耶夫等人的國家緊急委員會挽救前蘇聯的最後努力歸於失敗,他們反被葉利欽逮捕。戈氏發表聲明,強調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勢,並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與全國的聯絡,繼續履行總統職務。"

舞臺上退出了亞納耶夫爭主角的一夥,可戈先生卻像被劫持的皇帝,葉利欽成了"救國英雄",成了戈的"救命恩人","救主有功",從此大權獨攬,成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無冕之王"。由一號配角走到了主角。戈已完全喪權,被徹底架空了。

葉利欽同戈進行了會談,要他交出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權、發射.7萬個核彈頭的"核按鈕"等。葉利欽保證他下臺後享有優厚待遇。之後戈氏在舞臺中央,面對著攝像機、向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的講話。他說:"鑑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形成的局勢,我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作出這一決定是出於原則性考慮。我堅決主張各族人民的獨立自主,主張共和國擁有主權;同時主張保留聯盟國家,保持國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態卻是沿著另一條道路發展的,肢解和分裂國家的方針佔了上風,對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還對我國人民失去一個大國的國籍感到不安,它會給所有的人帶來十分沉重的後果。"

他神色黯然,語音悲切,前蘇共創業時的輝煌與此時謝幕的淒涼形成舉世難忘的對比。但表情嚴肅的他以樂觀的預言結束了演說:"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遲早會結出碩果,我們的人民將生活在繁榮昌盛和民主的社會中。"

在克里姆林宮頂上飄揚的蘇聯鐮刀和錘子國旗徐徐下降;一面俄羅斯的紅、藍、白三色族升上克里姆林宮。報幕員後臺解說:"1991年1月5日19時45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歷史宣告終結。一個昔日的超級大國:蘇聯已經成為歷史。"葉利欽在臺上開始唱獨角戲了。

程華對舞臺上演前蘇聯共產黨的鬥爭哲學和殘酷的歷史事實瑟瑟發抖,這位憨厚的農民說:"人整人,比當面拼殺都殘忍。"

灰鴿說:"臺上那些人表面上不斷重複黨的檔案和社會主義教科書上的觀點,但自己並不真正相信,他們認為實行私有化的改革方案對自己最有利,從生產資料的管理者變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實現個人財富的更快增長,又能讓子女合法地繼承財富和權力。在這些"精英"們的全力支持下,葉利欽終於以較為和平的方式迫使前蘇聯解體。"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舞臺中央的葉利欽,在俄向俄國人民作年終致詞時,說經過長時間和艱苦的深思熟慮後,決定退休,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有活力的政治領袖帶領進入新世紀,請求國民原諒他過去的行政失誤,並為無法達成人民的期望而道歉。"他走下舞臺,普京上臺了。

臺上出現幾個人。54歲退休工程師基爾斯科娃說:"葉利欽時代壞透了。國家所有資源一下子全落入少數人手裡,給我們帶來寡頭財閥。他是誰都不會忘記的糟糕領導。"67歲退休工會成員布拉紹夫說:"蘇聯瓦解後,我們其實需要一段較順暢的過渡,但結果得到的卻是充斥不公和欺詐的亂局。他的時代甚至比勃列日涅夫那陣子更差。"45歲司機伊萬諾夫說:"他創造了一個由歹幫控制的國家。他除制止了一場反戈爾巴喬夫的政變,無幹過好事。"48歲醫生科季爾尼科娃說:"葉利欽治下生活水準下降,社會分化。科學不獲資助,許多科學家離婚或自殺。他沒有真正代表我們的利益,而是以美國利益為先。"6歲退休牙醫弗拉基米爾:"我信任他,他卻賣國。他做的一切都為貪官。"45歲退伍軍人阿萊姆巴耶夫:"我們原能輕易結束車臣戰爭,但軍政高官卻發戰爭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葉利欽在任期間高度重視對華關系,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兩國各領域的合作快速發展。他為中俄關系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葉利欽的不幸逝世,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摯友。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說:"葉利欽總統是歷史性人物,在重大時刻為他的國家服務。在蘇聯解體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奠定俄羅斯自由的基石,也是他國家歷史上首位民選首領。"歐盟主席巴羅佐:"他拉近了東西方,把對立變成合作。"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剋:"世界會懷念葉利欽的勇氣、堅忍和政治路向,他令自由得到勝利,引領俄羅斯走向民主。

大幕在這些人的評說中徐徐落下。戈先生出來謝幕了。戈先生說:"葉利欽為國家立下大量功績,但同時亦揹負了很多嚴重錯誤,堪稱悲劇命運。我也一樣,在1985年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以後,為了推行改革的政策,在全國範圍物色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我和他是特殊的一對搭檔,儘管我們之間已視同陌路。葉利欽留給0世紀歷史的最深烙印,是他在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程序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1989年9月葉氏訪美,大開眼界,驚歎資本主義的成就,發誓要學習美國00年的民主和市場經驗。葉在回憶錄中說:"我領略了什麼是'資本主義';,原來它並非是前蘇聯的敵人和可怕的惡魔,而是擺滿貨架的罐頭和高速靈敏的電腦"。"(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