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驚天騙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呂貝克城因為幾面環水,導致同為旱鴨子的勃蘭登堡選帝侯國和薩克森選帝侯國無力立即跨河攻城,也沒法全面包圍。所以,只要半夜派輕舟過河,還是可以和呂貝克城裡通訊的。通訊兵半夜乘坐輕舟抵達呂貝克城下後,會乘吊籃上下城牆,倒也方便。

當馬林接到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的聯名報告後,也是大家讚賞:

“伍爾夫這傢伙,果然是歐洲人中的異類啊,擅長使用計謀!”

事實上,伍爾夫.埃斯布蘭德也是被現實逼迫的無奈,才專攻計謀一道的。為啥?道理很簡單,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出生在弱小的迪特馬爾申地區,是迪特馬爾申抵抗丹麥的軍隊的領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可是,迪特馬爾申地區總戰兵加起來,也只有一千多人。而丹麥,卻能輕易出動上萬大軍。

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之下,弱勢的一方再腦子不清醒,想著正面對決,那就是腦殘了。

沒有實力的吊絲,和高富帥剛正面,絕對是腦子被驢踢了。弱者想戰勝強者,只有搞陰謀詭計一條道可走。即使有人大肆稱讚陽謀,而貶低陰謀,那也是那些有實力的人的故意引導和宣傳。

因為,陰謀是吊絲戰勝高富帥唯一的出路。如果,吊絲腦子不清醒,輕易放棄了陰謀,改和高富帥的對手玩陽謀,一定死得很難看。高富帥們也害怕自己被陰,所以,他們操縱輿論,貶低陰謀,稱讚陽謀。事實上,這是為了讓吊絲們喪失逆襲的機會,保持他們特權階層的穩定。

事實上,縱觀古今,但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智將,所用計謀,全是陰謀。也只有透過陰謀詭計,才能讓伍爾夫.埃斯布蘭德這樣的吊絲將軍,帶領一千民兵,戰勝了丹麥的上萬大軍,淹死了七千丹麥將士。

正是因為迪特馬爾申地區和丹麥王國的實力差距太大了,為了自由,伍爾夫.埃斯布蘭德才被迫使用陰謀詭計和丹麥人周旋,並最終用水淹之計,贏得了那場戰爭。

而對於軍事家而言,“奇正結合”,方能戰無不勝。只有奇,太過冒險。而只有正,則缺乏變通,容易被陰謀詭計給暗算了。所以,真正偉大的軍事家,一般都需要“奇正結合”,而不是只有齊和只有正。

伍爾夫.埃斯布蘭德是歐洲這個年代少有的懂計謀的將領,加上歐洲傳統的“正”的教育。所以,他的能力,要超過這個時代絕大部分將領。當然,他想打勝仗,前提是必須得擁有強大的實力。否則,只靠出奇制勝的話,遇到一個謹慎的敵人,只要擋住他的奇,那就容易倒黴了。

所以,馬林在擅長使用陰謀詭計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自家軍隊戰鬥力的訓練和提高。如果只靠奇,是不能長久的。只有奇正同時兼顧,才能真正成為霸主級的諸侯。

當然,在這個時代,歐洲人因為不流行陰謀詭計。所以,大部分都太耿直。若是遇到狡猾的對手,很容易吃大虧。所以,在這個年代,在歐洲使用奇謀妙計,那是相當有效果的。

只不過,伍爾夫.埃斯布蘭德畢竟是半桶水的陰謀家,能力不足。真正擅長陰謀詭計的,還是經歷過後世“資訊大爆炸”的馬林。畢竟,馬林後世在書上和網上,看過的奇謀妙計的戰例,實在太多太多了。

比如在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提交的報告上,馬林就看到了很多可改進的地方……

就拿派遣八千民壯化裝成主力南下的這件事來說,本來,馬林的要求是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做出八千主力南下的假象。伍爾夫.埃斯布蘭德也做了,可卻犯了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沒有派遣民壯隨行,只派了“八千主力”南下。

這一點,非常不合理。因為,現在各國動用大軍,肯定也會同時派遣數量巨大的民壯負責運送軍糧和輜重。不然,若是戰鬥部隊同時負責拉車運軍糧和輜重的話,一旦遇到緊急戰鬥情況,根本沒精力和體力迎戰,也來不及變陣。畢竟,運輸軍糧和輜重,是十分耗費體力的。

幸好丹麥大軍統帥克里斯蒂安王子年輕沒經驗,要是讓腓特烈三世這樣的老狐狸聽說只有八千人南下,肯定會懷疑真假的——哪有大軍不帶民夫隨行的……

所以,馬林一面寫信給漢堡議會,請求他們借船和實施宵禁,一面也給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回信,要求他們再招募七八千民壯,化裝成民夫,跟隨之前那八千人南下。一來,這看起來更加合理。二來,人數更多,也更有威懾力……

不過,為了掩護真正的大軍的動向,這八千假的主力,行軍速度不能過快。不然,若是過早引出勃薩聯軍前來攻擊,一切就都露陷了。以腓特烈三世的狡猾,肯定會防備真正的援軍的突襲的。

所以,馬林決定完善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的計策,製造一個驚天的騙局,讓腓特烈三世這樣的老狐狸,也相信那支假的援軍,是真正的主力……

經過思考,馬林認為,一支由八千主力組成的主力部隊,行軍肯定很快。所以,要想騙過勃薩聯軍,必須讓勃蘭登堡選帝侯喬基姆一世和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三世相信——這支援軍新兵太多,所以走不快……

新兵紀律不好,需要長時間訓練。帶著新兵行軍,大部隊走得慢合情合理,不會引起腓特烈三世的懷疑。所以,馬林需要讓腓特烈三世相信——這支援軍裡有很多新兵,拖累了行軍的速度……

為此,馬林想出了一個辦法——故意洩露假情報……

怎麼故意洩露的,很簡單,馬林會讓伍爾夫.埃斯布蘭德故意派出信使,半公開地攜帶“密信”前往呂貝克城,吸引敵人前來截殺。

若是信使落單,相信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手下的偵察兵,肯定不會放棄對其攔截的。這時候,就需要這名落單的信使,故意慌張逃命,然後“不小心”丟失密信,再讓薩克森人的偵察兵撿到……

在這封“密信”裡,伍爾夫.埃斯布蘭德會向馬林彙報——石勒蘇益格公國北方邊境,他自己正率領五千主力老兵和上萬民壯,拼死據城抵抗丹麥大軍的進攻呢。所以,只能派出一半的主力,也就是五千老兵,外帶五千新兵一起南下……

這樣一來,援軍走得慢就說得通了。畢竟,有一半的新手呢……

至於八千人如何偽裝成一萬大軍,這太容易了——隊伍走散一點就可以……

這封“密信”若是落入敵軍手裡,他們就會明白——南下救援的一萬大軍有一半是“水貨”了……而實際上,這些人全是水貨,而且也沒有一萬人……

至於丹麥敗亡的訊息會不會被勃薩聯軍知道?這個也不用擔心。因為,日德蘭半島和德意志地區隔著海和石勒蘇益格公國。如今,石勒蘇益格公國已經全面戒嚴,外人根本無法透過。而丹麥人現在也無力透過海上,把情報送上陸地,畢竟呂貝克和漢堡的艦隊肯定不讓。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勃薩聯軍想知道丹麥的情況,也不容易呢。那封假密信上說石勒蘇益格公國的一半老兵和上萬民壯正在依託城市進行抵抗丹麥大軍,非常合理,也容易讓人相信。要是說石勒蘇益格公國的一萬大軍短時間內消滅了丹麥的2萬大軍,別人才不會相信呢……

當然,“隊伍裡有一半新兵”,這個藉口,不足以讓假的主力軍隊走得很慢。所以,馬林又想出了其他的欺騙招數——假裝運送了很多火炮和輜重……

火炮和輜重走陸路的話,非常難以運輸。所以,影響大軍趕路速度,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為此,馬林透過書信給伍爾夫.埃斯布蘭德下令,讓他在石勒蘇益格公國境內召集大批木匠,把一些圓木,切削成火炮的外形,並在外面刷上油漆,“炮口”部位也封起來(防潮),使之外形看上去很像是真正的火炮。然後,再讓木匠們打造東弗里斯蘭式樣的炮架,組裝起來。

同時,也切削出一些和鐵球炮彈同樣大小的木球,刷上黑漆,很像是鐵球炮彈的樣子,放在推車上,讓民夫們“吃力”地運輸著……

那麼多“火炮”和“鐵球炮彈”需要運輸,肯定是影響行軍速度的。另外再加上“裝火藥”的橡木桶,以及裝載夠這麼多民夫吃的糧食的麻袋,輜重部隊肯定浩浩蕩蕩的。影響大軍行進速度,合情又合理。即使是足智多謀的腓特烈三世,也難以看出破綻。畢竟,人家有一半新兵,還有成堆的火炮、鐵球炮彈、火藥桶和糧食等輜重需要運輸,大軍行軍速度慢奇怪麼?不慢才奇怪……

而且,攜帶了那麼多的“火炮”和“彈藥”,讓人不得不相信那就是主力部隊啊。因為,這年頭火炮都是銅做的,非常珍貴。有那麼多火炮,要不是主力部隊,告訴別人也不信啊……

當馬林的“指導意見”送到伍爾夫.埃斯布蘭德手中後,伍爾夫.埃斯布蘭德這個擅長計謀的人看了,也倒吸了一口涼氣——如此驚天的騙局,只要內部沒人洩密,騙誰都能成功啊……畢竟,誰特麼想得出把圓木偽裝成火炮和把木球偽裝成炮彈的缺德主意啊……這個年代的歐洲,只有馬林這樣的陰貨,才能想得出這樣的陰險騙招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