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稀世絕品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三人正在籌劃如何進一步打撈時,王良彬和冷春燕夫妻急匆匆地找來了。

師兄王良彬告訴智涵子,吳春師父近段時間生了重病,希望智涵子趕快回去看望他。

智涵子立即告辭李、劉二人,和王良彬夫婦一起趕回大鎮。

智涵子見師父病得很厲害,為了照顧好師父,把家搬回大鎮,在關帝廟住了下來。

他每天去伺候師父,問寒問暖十分殷勤。

卻說劉自強受到鋼刀捅出木鞘的啟發,到鐵匠鋪去打造了兩支長矛,在每個矛尖上做個倒鉤。

晚上和李叫花去老虎灘,用特製的長矛在江底捅“木鞘”。

這個新式武器還真管用,連續去捅了兩個晚上,又收穫了十幾個“木鞘”。

可是,第三天晚上以後,再也沒有捅到“木鞘”,劉自強估計靠近岸邊的“木鞘”被捅光了。

後來,李叫花和劉自強從老虎灘下水,沉入靠近岸邊的河底,用鐵鍬翻動泥沙,用長矛撬開石塊。

又打撈起大約三百來件銀錠、金錠、西王賞功幣和碎銀等財寶。

再到後來,靠岸邊的財寶也越來越少,最後什麼也摸不到了。

兩人估計靠近岸邊的財寶可能被摸光了,錦江中間水深流急,誰也不敢去,便停止了下水打撈。

卻說薩福鼎帶領清兵在石龍和石虎附近挖掘了一個多月,用金屬探測器找到的東西,無非是一些金屬兵器和破爛的農用鐵器等,毫無實際價值。

趙爾巽見考古隊折騰了這麼久,還挖不到財寶,把薩福鼎叫去痛罵一頓,想趕走渡邊和考古隊,另外請專家來尋找大西王藏寶。

渡邊被逼急了,跑去總督府親自做解釋。他告訴趙爾巽,張獻忠一生狡猾奸詐。

為了防止外人挖出他埋藏的財寶,設計了十幾種藏寶方法。故意布疑陣、設機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佈下了千奇百怪的迷魂陣,讓人捉摸不透。

但是,從彭山古寺石碑上“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的詩句來看,石龍和石虎可能是張獻忠故意布的疑陣,目的是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高高的山上。

依我看,重點應該是第二句的“藪”字,它是指生長著水草的湖澤。

考古隊在青龍村經過調查,發現村裡有個將軍湖與張獻忠有關。可以初步判斷,將軍湖底才是張獻忠真正的藏寶地點。

趙爾巽問渡邊:“為什麼?”

渡邊把村裡老人給他講的將軍湖的故事,轉述給總督大人。

那天考古隊進入青龍村,渡邊問一個百歲老人,村裡有沒有長滿水草的湖泊,老人說村裡只有個將軍湖。

渡邊忙問,為啥子叫將軍湖?

老人告訴他,據說張獻忠當年把財寶埋到湖底,專門派了一位將軍在此守候。將軍對大西王忠心耿耿,一生在湖邊監守。

張獻忠死後,他還在後山的石洞中塑了一尊張獻忠的泥像,經常去燒香朝拜。

老人說,將軍死後變成了石龍,潛於湖中守衛大西王的財寶。將軍的子孫在湖畔世代繁衍,長年保衛著湖中的財寶和石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渡邊告訴總督,“金銀萃山藪”這句詩,很有可能是指張獻忠把財寶埋到了將軍湖底?

趙爾巽覺得有道理,隨即令他趕緊去組織打撈。

渡邊叫薩福鼎僱了幾艘漁船,找到幾個漁民,用漁網在湖裡打撈。折騰了一天,除了撈起一堆廢鐵外,沒有撈到丁點值錢的東西。

渡邊不甘心,第二天他親自帶上金屬探測儀,帶考古隊到湖裡折騰了一天,在湖的東側發現儀器有微弱的反應,渡邊判斷那裡一定有可疑的金屬制品。

薩福鼎即令清兵將湖的東側用土石圍成堰堤,找來十幾架木水車,將圍堰內的水抽乾。

軍士清除了湖底的汙泥,考古隊用洛陽鏟向下打探洞,檢視湖底的地質情況。

勘探了兩天,挖出一個將軍模樣的石人。在石人的下面,用洛陽鏟打探到一座大型的石室。

渡邊非常興奮,判斷下面可能是古墓,也可能是張獻忠的金庫。

薩福鼎也非常高興,立即報告了趙爾巽。總督大人令他和渡邊抓緊發掘,儘快取出石室內的物品。

清軍向下挖了一丈多深,現出了石室上面的蓋板石。石板厚實堅硬,用工具無法撬開。渡邊命令軍士用炸藥,在蓋板石上炸出個洞口。

渡邊到洞口檢視,發現是一座古墓,墓室內充滿了湖水和泥沙。清軍抽乾墓中的水,露出了半池泥沙。

渡邊指揮十來個軍士,清理完墓室上部的泥沙,然後把軍士全部打發出去。

再將墓室周圍用木板攔起來,形成嚴肅封閉的考古場地。

薩福鼎和幾個軍士在木板圍攔外面守衛,非考古人員不得進入。

考古隊進入墓室後,小心翼翼地清理墓室內部的汙泥。

由於古墓長期浸在水中,墓室裡的棺木及屍體已經全部腐爛為泥。

在墓室底部清理出了九十幾件金銀製品和玉器,在墓室一側還清理出許多古代青銅兵器,其中戈十八件、戟十件、鉞五件、矛十二件、錛一件。

考古隊員清理完墓室後,準備撤出人員和工具,再回填泥沙到墓裡。

渡邊按照多年來形成的考古習慣,最後去檢查一遍墓室。

他用小錘子敲打一個側面的墓壁時,聽到聲音有些可疑,便叫來其他幾位隊員來敲。

麻生敲打了三四下,高興地叫出聲:“墓壁裡面是空心的!太好了,發現了一個耳室。”

渡邊馬上比劃個捂嘴動作,制止麻生講話,輕聲罵道:“你叫個錘子啊!”

渡邊知道這個耳室十分隱秘,必然是個儲藏珍寶的暗室。

幾個隊員非常興奮,開啟耳室門的機關,進去清除了裡面的泥沙。

發現有兩個巨型大陶缸,缸高約四尺多,口徑約三尺。渡邊心想缸內必有稀世之寶,他迫不及待地輕輕揭開缸蓋。

哇!裡面全是翠綠亮潤的青銅器!渡邊知道這是古玩界常說的典型“綠漆古”,估計是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物。

隊員慢慢地從一個缸裡取出青銅器十八件,從另一個缸裡取出青銅器二十七件。

隊員將青銅器小心清洗乾淨,原來大部分是銅罍、銅尊和銅觶。

這些青銅製品器型大方,鑄造精巧,器身採用寫實的圓雕或高浮雕,紋飾華美高貴。

渡邊內心一陣激動,心臟“嘭嘭”地加速跳動。

渡邊仔細檢視青銅觶,見其器身扁圓,侈口束頸,腹上部飾雲雷紋,上下飾連珠紋。

器形起伏多變,器底有銘文“牧正父癸”四字。

渡邊透過綜合判斷,認為該器物屬於殷商晚期,為中原地區鑄造的飲酒用青銅器皿,製造工藝極為精細。

渡邊是個歷史癖和考據癖,他有些不理解,古蜀國交通非常落後,進出四川難於上青天。

李白詩中描述古蜀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那麼幾千裡外的中原青銅器,怎麼會在彭山出現?

渡邊快速開動腦筋,想起了《華陽國志》上曾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意思是說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與蜀國及庸、羌、髳、微、盧、彭、濮等八個部族會合,組成伐商聯軍,在牧野決戰時將商紂王打敗,建立了周王朝。

他據此推斷,這些青銅觶很可能是古蜀人參加周武王伐紂時的戰利品,或牧野之戰勝利後,周武王賞賜給蜀人青銅觶,以表彰其伐紂之功。

因此,彭山出土的青銅觶,見證了古蜀人參加周武王滅商的一段中國歷史,屬於罕見的國寶級文物。

渡邊再看青銅罍,上面各飾獸面紋、夔紋、雷紋等,如人面馬紋大銅罍、象首耳獸面龍紋銅罍、牛頭飾大銅罍、羊頭飾大銅罍等,為大型盛酒器或禮器。

渡邊仔細端詳“人面馬紋大銅罍”,罍蓋的頂端浮雕成四面人臉形,造型飾紋就像在人頭上戴了個冠。

蓋身飾馬前蹄下跪,側面飾四個馬紋,罍雙耳為圓雕馬頭形。整件器物製作精美,簡潔大氣,不愧是巴蜀青銅器的代表。

再看“象首耳獸面龍紋銅罍”,器身的肩部和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象鼻和大耳朵。

兩耳之間和腹下部各鑄一個立體的象頭,肩上為一條夔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蟠龍。

器物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於一體,表現了巴蜀先民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