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富在山中有遠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家吃也吃了,問也問了,有些人覺得太貴走了,有些人覺得好吃,試著買點給家人。還有的人,是純粹不差錢的主,進口水果也常吃,乾脆買一箱,就當是支援本地產業。

“阿姨,我們農場除了耕田,全是手工做事,菜地的蟲都是一條條抓的!要便宜的,去產地買要便宜些!”

“在哪?六月天沙市太熱了,去山裡避避暑也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劉紅兵笑得嘴角咧到耳朵根,迅速想好下一個專案:

龍門旅遊,清涼一夏!

和沙市不同,Y市吳紅豔說幹了口水,還沒穩定場面,店裡亂糟糟的人聲沸騰。

高勇和李明亮兩人,乾脆也不站在後面等了,剛看了劉紅兵分享的影片,他倆也算有了借鑑,費了好一番囗舌,忙得汗水直流,才把人群送走,賣了可憐的500元營業款。

惹得來看熱鬧的秦大小姐好一頓嘲笑:

“500塊,鉅款呀!”

大家心裡都有些失望,可是,上天從來不會虧待努力的人。尤其是,有金手指還在努力的人。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下午。

水果再好吃,也沒有人餐餐吃,可飯菜一日三餐不可少。不管什麼心態,買了肉菜回去,都是要下鍋的。

然後……

優良的品種和充滿靈氣的土地,長出來的動植物,以它們獨特的美味,迅速征服了大家的味蕾。原來還有一種菜,是讓人不挑食的好吃。原來還有一種肉,是讓人吃了還想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華國人是最愛炫耀和分享的人群,電話手機網路一宣揚。結果就是,下午店裡擠滿了人,火爆得一踏糊塗。

見到排隊買餅、買奶茶、買牛肉麵,哎,現在多了排隊買菜!

不得不說,華國有錢人真多。

四車貨,除了茶葉、蜂蜜全賣光光,店裡光禿禿的,只剩幾根菜葉子。連非賣品玫瑰花,都被人100元/盆抱走了,不賣還生氣!

張建平哆嗦地拿起電話:

“喂!李勤,快送貨……”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山中有遠親!

李勤回村近半年來,想過的悠閒日子並沒有過幾天,反而忙得團團轉。隨著工坊工廠的相繼建成,招工優先請的,都是本地人和親戚們。

有能力有文憑的幹中高層,只有一把子力氣的七大姑、八大姨們,表兄表妹或表了三五道彎的親戚們,都進了工廠做普工。

親戚們開心,有一份不輸大城市薪酬的好工作。村裡人欣喜,自己生活好過了能惠及親友,大家都其樂融融,很是滿意。

請誰不是請,不如請知根知底的自家親戚。他們混得好的,不需要救濟,混得不好的,都有一把子好力氣,扛貨裝車,養豬拖糞,農村人都不怕苦,不怕累,只怕窮!

何況,有些工種還真得自家人幫襯更熟悉。比如楓林臘肉作坊,外人根本做不出,拱橋唐家人專屬的好味道。但唐家外嫁的女兒們,從小精通製作流程,上崗就是熟手,味道不會有偏差。

還有龍棲茶山的手工龍棲茶,現在二兩一盒賣100元,顧客好評如潮。請外人來,還要手把手地去培訓,可自己嫁出去那麼多的女兒們,哪個不是五六歲就上山釆茶?哪個不是十幾歲就上灶炒茶?

更別說鄧家的藤茶藥茶,為了配方不外流,註定了得請自家人,無論是打理藥園,還是晾曬、切藥、打下手,都離不開眼熟手熟的自己人。

為了杜絕管理上出現混亂,人情面子抺不開的爛帳。王志剛特地把所有工坊、車間、基地的大小負責人,全部招集起來開會,聯合制訂了一連串嚴格的規章制度。

為防範於未然,他還打了一劑預防針:

“大老闆相信李總,但這麼多錢投進來,也不會不聞不問的,我們都沒有見過大老闆,萬一哪天他來個微服私訪。抓到一些尾巴,那公司就完了,李總涼涼,我們也會繼續和以前一樣,你們自己心裡得有杆稱呀!”

《康熙微服私訪記》誰沒看過,尤其農村人最愛看這種古裝劇,最喜歡英明的皇帝,也最恨魚肉百姓的貪官奸臣!

這下一聽,啥!我們也會成貪官?

不成,決對不成,寧願餓死窮死,都不能幹這檔子事,死了也給宗族蒙羞的!

不得不說,農村老一輩人在戰火中出生,苦難中長大,被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淘汰在沙灘上。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三觀超正,沒有沾染半點油滑。

就連大媽大嬸老奶奶們,最多也只是貪根蔥、摸點衛生紙回家,佔點不入流的小便宜。

爺爺輩各自開祠堂訓話,讓兒孫們在祖宗靈牌前發誓,叔伯輩則再三叮囑姐妹、女兒們:

好好做事,別耍壞心眼!

青年一代有混的渾的,奈何上面長輩們眼睛瞪得比牛眼都大,一雙雙雪亮得像刀子一樣,抓到就先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

這日子怎麼混?

幹了十天半個月後,竟發現好像也不錯,比在外面打流強多了,妹子多,伙食好,有錢拿。好吧!哥們從此告別江湖,專心工作泡妞兩不誤,爭取明年抱個老婆,後年生個胖娃娃!

外騁來的大學生們,有的受不了山村艱苦走了,三個月沒走的,公司都會象徵性地獎勵一眯眯股份。用李勤的話說,這是千金買馬骨,自己村子裡高階人才太少了,外面的人才套住一個是一個。

當然啦!以後如果要走,股權也留在公司再走。

留下來的人,都慶幸自己的決定。高層大多是同齡人,溝通交流無代溝,很多想法都能得到理解支援。

年輕人做事,沒有太多市儈和金錢觀,追求夢想的天馬行空、更容易激發工作的熱情和對企業的認同感!

就這樣,佳福園竟意外地融合成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團結緊密地飛快發展起來。

佳果農場產品的大賣,引發了無數高檔餐廳的釆購員上門求購。因為陳子富的緣故,只能留下聯繫方式日後再談。

蔬菜數量不多,最多再供一家酒樓日常所需,而水果品種單一,也不進超市和水果店的好辦法,倒是有幾家知名酒店,讓張建平記在心裡。因為,720畝的豬場,歷經二個多月,終於建成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