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為賢文求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七月初十林依婉又一次收到大哥的親筆信,說他已經陪著爺爺奶奶到了京城並且安置好,也已經去了妹夫推薦的書院報到,奶奶正準備找媒人去趙家提親,又說家裡一切都好,請依婉放心。

聽說奶奶要給大哥議親,依婉很是高興。

大哥今年已經十八,也確實該成親了,如果不是因為她的原因耽擱了婚事,說不定大哥現在都已經當爹了。

不過現在也不晚,六月定親,如果整個流程走得夠快,說不定今年年底大哥就可以娶親了。

想到此她立馬去自己的庫房翻找,想要尋些好東西託人送去京城給大哥當聘禮。

她卻不知道,這樁婚事遠沒有她所想的那般順利……

“拒絕了?你前兩天不是說他們挺樂意的麼?”於氏聽著媒婆的話半晌回不過什麼來,直到家裡老頭子提醒她,她才反應過來追問道:“趙家可有說為什麼?”

那媒婆也很是納悶,她苦著一張臉道:“太夫人,前兩天我上門去說親,那趙家的老爺太太聽說是您家的公子,確實是表現的很樂意啊。

接著我又說了一通貴公子家裡的條件,他們…他們就是挺意外的。

後來他們就說要先想想,過兩天給我答覆。

議親都是這樣,女方為顯矜持都不會當成答應,因此我也沒多想。

可我怎麼也沒想到,今天趙家就託人來跟我說,說您家的門第太高,他們怕是高攀不上。

又說…說是他們只想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讓姑娘過簡單的日子,以後哪怕姑娘在婆家受欺負了,他們也能理直氣壯的幫忙撐腰。”

於氏沒想到竟是這樣一個理由。

之前有多少人家因為依婉的身份記掛著賢文,可這趙家卻在知道賢文的身份以後說自己高攀不上。

這可真是……

她跟老頭子對視一眼,卻都在彼此的眼裡看到了一絲欣喜。

本來去趙家提親最主要的原因是賢文看上了趙家姑娘,他們對趙家並沒有什麼好惡可言。

但今日趙家不因跟公主府結親而高興,反而擔心公主府門第太高,害怕自家的姑娘嫁進來之後受了欺負他們娘家人也無法幫著出頭,然後因為這個原因推了婚事,這個態度倒是讓林興糧於氏倆口子高看他們一眼。

此前依婉曾派人專門打聽過趙家的訊息並寫信告訴她娘,於氏自然也從二兒媳那裡得知了一些趙家的訊息。

她知道賢文看上的趙姑娘乃是趙夫子的原配所生,原配因為難產而死,趙姑娘便是由祖母一手拉拔大的。

趙姑娘三歲時趙夫子續娶,便是現在的趙太太,趙太太是個能生的,進門之後連生了一女三子四個孩兒。

趙夫子是個拎得清的,並沒有因為有了新歡就忘了舊人,反而因為大女兒自小失了母親而分外偏疼,因此儘管趙太太有些自己的小心思,卻怎麼也使不出來。

趙姑娘自小得祖母和父親的教導,為人處世很是拿得出手,課業也很是出眾,在父親身體不適時甚至還能模彷父親的筆跡幫其批改學生的文章。

而她與賢文的緣分就是因此而起。

賢文是個心細的,他從批改文章的字跡中發現了不同之處,進而透過一系列猜測推斷,證實了另一個批改文章的人正是趙姑娘。

再加上幾次偶遇,便對這個充滿才氣的姑娘生出了情義……

以前於氏對趙家雖有瞭解,但那都只是紙面上的訊息,現在真正跟趙家打交道,她對趙家的行事作風便有了更直觀的瞭解。

因此她倒是打心裡認可了這門親事。

於氏想著,現在趙家既然婉拒了親事,如果想要將婚事繼續往下推進,還是得她親自上門一趟為好。

讓人將媒婆送出去後,她便跟老頭子說了自己的想法。

林興糧沉吟一番之後道:“老婆子你說得有理,他們既然拒絕,咱們再叫媒婆上門倒顯得有些不懂理。

你就以答謝師恩的理由給趙家遞張帖子過去,咱們親自上門跟賢文的夫子說說咱家的情況,到時候若他們還不同意,那就只能說明趙家的姑娘跟賢文沒有緣分。”

於氏的動作很快,當天下午她就讓人送了帖子去趙家。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趙太太看著林家的的拜帖只覺得莫名。

她不都含淚拒絕了林家的婚事麼,為什麼林家還送拜帖來?

她在心裡暗想了幾個應對的方法,但究竟不敢擅作主張,便讓下人將帖子送給了趙夫子。

趙夫子看到帖子之後跟趙太太的想法幾乎完全一樣。

如果真要按照他的想法是不想跟林家人接觸的,都已經拒了親事,再見面也是尷尬。

可對面畢竟是林家,林家還出了個聲名顯赫的護國公主,他也不好太不給人家面子,便回了個帖子請林家人明天過來。

趙太太聽說自家老爺要請林家人過府一聚,心裡頓時又酸又喜。

她酸的是趙靜雲那個沒娘的丫頭真是好運氣,竟然能攀上護國公主的大哥,而林家也是不挑剔,居然願意給長孫娶個沒娘的丫頭。

可她酸則酸矣,心裡也明白萬一趙靜雲真的嫁去林家,那對她的兒女們也是個助力。

哎,如果這樁婚事是她女兒靜月的就好了……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林興糧跟於氏兩人在第二天如約而至,他們還帶了賢文一起過來。

林興糧是個懂談話策略的,他見了趙夫子之後不提親事,先是對著趙夫子一頓勐謝,說如果沒有趙夫子這個恩師的言傳身教,賢文在今年的秀才試上絕不會有如此好的成就。

接著說起賢文這孩子讀書有多不容易,以前雖然沒有科舉的希望,但他還是一直堅持讀書,從來沒有放棄,所以後面自家有了機遇,孩子們才能抓住。

又說起自家當初被逼背井離鄉,千里迢迢從洛縣來京城的理由,順著這個話題他也表達了自己對於仗勢欺人的權貴子弟的厭惡之情。

因此他家孫女被封郡主的時候,他就要求家裡的孩子們求學時決不能透露自己有個郡主姐姐,他決不允許家裡有人仗著孫女的身份佔任何便宜。

如今看來,家裡的幾個孩子還真的做到了,在書院讀了幾年書,不管是同窗還是夫子都絲毫不知情。

最後他語重心長道:“趙夫子,我實話與您說,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

我就是個種了半輩子地的老農民,這幾年託孫女的福開始做起了生意,也算賺了些錢改變了家裡人的生活,瞧著人模人樣的,但實際上我還是五福村的土老帽,我的兒子孫子也都是普普通婆的農民。

我家真的要改換門庭,還是得靠賢文和他三個弟弟,他們要能在讀書這條路上闖出個名堂來,我家才能真正摘下鄉下人的帽子,變成個耕讀之家。”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