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二聖相見鬼神驚(下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所以奧之院就是一座巨大的墓園?”

走在參天古樹之間甬長的參道上,寬不過兩米,周圍全是遮天蔽月的巨杉,其中不少已經需要四五人才能合圍。

石板鋪就的參道猶如羊腸一樣彎彎曲曲在這些巨杉之間穿行,參道之上每隔十米就是兩盞石燈籠,微微晃動火光使得這個深山之中的小道稍微有了一點人氣。

巨杉、石道、怪巖、苔蘚組成了眼前的景象,但是這些都不知最主要的。

奧之院石道上最為吸引眼球的反而是密密麻麻排列在石道兩旁、藤蔓之間,苔蘚之下的墓碑。

這些型式各異的石碑上刻著一個個的名字,它們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殘差不齊,不斷延續到杉樹林深處,才被霧氣遮擋,無法看見。

這一條長約兩公裡多的石道兩邊,竟然有多達26萬座數量的墳墓,平均一百米的長度範圍,就有一萬多人的墓地,這是何等的壯觀和神聖?!可以說是一米百人!

“這裡是日本乃至全世界都絕無僅有的龐大墓地,也可以說是高野山最精彩的部分,人們的信仰之源。”櫻井泉的話語聲中帶著一種崇敬,她在向眼前這位不知是何方神聖的大師介紹著日本人民的宗教精神國寶。

豐臣秀吉家族、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明智光秀、石田三成、薩摩島津家、伊達政宗、前田利長、德川千姬...數代天皇、親鸞聖人、法然上人...這裡豈止是承載了所謂的半部日本史,簡直把魯西華所聽說過的日本歷史名人幾乎一網打盡,當然只限於《信長之野望》和《太閣立志傳》這兩部遊戲裡的戰國人物。

魯西華一步一步行來,越發覺得此地大有深意,他幾乎可以斷定,這極有可能就是孔宣的手筆,而並非那位空海上人的威能。

那這位大尊到底想要做什麼呢?竟然把日本千年以來的名人屍骨幾乎一網打盡,而且還是用這麼明目張膽的方式,最後結果,竟然是得到了全日本人民的愛慕而不是猜疑,日本果然是一個奇葩的國度啊。

除此之外,比石碑本身更有趣的是石碑上面大量的碑刻與墓誌。

比如有明朝時島津家為朝鮮之戰陣亡明軍所立的供養碑、英國人19世紀複製長安碑林的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華夏碑、日本古詩人芭蕉句碑以及還有大量近代現代公司與個人的墳墓及家族供養塔,樣式花樣百出,碑刻豐富多彩,如果挨個逐一細細觀看,怕是多長的時間也不夠用。

有點意思,魯西華的嘴角不由得翹了起來,這位大尊所圖不小啊,“都是名人和大企業的墓地嗎?有沒有普通人或者無名氏的墓地?”

櫻井泉點點頭,“有,那叫無緣,應該就在前面一點,我記得電視節目上有介紹的。”

兩人行到一處蜿蜒,果然左邊出現了一座巨大的目的,非常醒目。

“這就是無緣,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原來真的很震撼~”櫻井泉小聲的說道,兩人在這裡停步而立。

所謂,顧名思義就是土堆。土堆當然有大有小,帝王最大,有些直接就是挖空了一座山,將自己埋進去。魯西華眼前的這個也不小,方圓周邊上百平方的範圍,由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地藏石像堆起來一個高達九米的石山。

如果說一尊地藏像就代表一位無名氏的話,那這裡起碼就有五六萬的無名之人埋葬在這裡被高野山供奉。

“在日本,有一種死法叫做無緣死,生前無人問及,死後無人祭拜,這就是無緣死。這裡陳放的都是一些附近無緣死去的荒骨,所以叫做無緣。”櫻井泉在一邊解釋道。

“所謂的緣,就是關係。血緣關係、朋友關係、僱傭關係、故土關係...這些曾經維持著人際交往的‘緣’正在因為日本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慢慢喪失。每個人,尤其是老年人,開始成為一個孤島般存在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被稱為‘無緣社會’,在這樣的無緣社會裡,有人死去之後,無人送終、無人過問。”

“在日本,身份不明的死者會被作為‘旅行死亡人’而被處理。他們的資訊將被登載在國家發行的報紙上,若無人領取,其骨灰會被葬入無緣墓地,最後留給他一生的敘述,也就只有寥寥幾行文字罷了。”

魯西華點點頭,他有過後世的經歷,自然明白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後世的華夏同樣也存在這種問題,開口說道,“由於社會的發展,以夫妻或一家三口、四口組成的小型家庭形式飛速地取代了大家族成為構成社會的主流。父母與成年子女分開生活的情況越來越多,四世同堂的場景在社會上幾乎絕跡。許多老人在退休之後,沒有親戚或朋友,只能長期生活在社交稀薄的環境中,最後孤獨地死在家中,無人問津。”

櫻井泉有些驚訝,驚訝魯大師竟然能迅速洞悉無緣社會問題的真相,可是她看過華夏的紀錄片,那裡依舊還是老少幾代人一起生活在一個大院裡,朝夕相處,根本沒有日本老人的這種孤島現象。

現在這種現象發展地極快,由於離婚率的上升,範圍已經從老人擴充套件到了中年人,甚至出現個別年輕人也不工作、不結婚,終日足不出戶,在家蟄居的情況。

日本人口的終生未婚率今年已經上升到了6%,但她不知道,三十年後這個數字會達到恐怖的20%,也就是每五個日本人之中就有一個終生未婚,日本社會人口結構崩塌,不得不降低入籍難度,引進其他人種。

魯西華知道這麼詳細,是因為他也遇見過類似的事情。試煉中,自己在孤兒院長大,一位一直很照顧自己的食堂幫工有一週沒來上班了,院裡沒人過問,反而是找了新人來代替他的崗位。

魯西華清晰地記得,那位看起來很和藹的大叔,總是悄悄給自己多舀一勺肉,然後用素菜蓋住,笑著說道,“小夥子多吃點才能長得壯,才有力氣看書。上個好學校,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沒人願意領養不怕,男人就要靠自己。”

出於對大叔的擔心,透過想方設法拿到大叔的地址之後,魯西華終於在幾天後的一個雨夜裡,翻牆出了孤兒院,去尋找大叔。

大叔死了,孤獨的死在了出租屋裡,坐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閉上了眼睛,屍體早已發臭。警察來了,得出的結論是糖尿病引發的併發急症。

警察後來的調查,讓魯西華更為心碎,大叔的雙親早已離世,老家的房子因為城市改造已經沒了,他的同學錄上,被劃為了‘訊息不明’,沒人知道他去世,也沒人關心,頂多是聊天時順口提上一句,“那個誰誰誰走了。”

父母離世,戶籍登出,無人知道大叔親戚方面的任何訊息,他的同學也沒有一個願意認領骨灰,只有魯西華將骨灰拿了出來,隨著自己的性子,將它們全部撒入大江之中,以為祭奠。

信息化社會帶來的後果是表面看上去不認識的陌生人之間聯絡更加方便,其實人與人之間卻是距離更遠了。這並不正常,人們忙於工作疏於溝通,將一輩子的精力放在了教育、醫療、住房上面,現在又新增了養老問題。

人們終日懵懵懂懂地重複著一遍又一遍相同的生活節奏和壓力,看不到希望,沒有激情,彷彿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是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魯西華想到此處,略有傷感,不由得在無緣前口中念起地藏經來。

魯西華每念一個字,空中就浮現出一個奧妙銘文,銘文一出現便隨聲而動,一股震盪頓時激發而出,一時間整個奧之院立刻就晃了起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