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成立蘇學研究會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孟梵君坐在那裡呆怔半晌:自己這是招了個學生,還是請回一個活祖宗啊?

其實,他若知道況且的真實身份,估計就不是發呆,而是要發抖了。

況且和文賓走出國子監,又跑回了那家酒樓,事情還沒有談完呢。掌櫃見到他們兩個臉都綠了,況且掏出十兩銀子賠償酒樓的損失,掌櫃這才露出笑臉。

“兩位活祖宗啊,賠不賠的都好說,以後請千萬高抬貴手,別在小店裡動手。”

況且其實也只是砸壞幾個盤子碗的,並沒多大損失,主要是幾桌客人趁著他們打架溜走了,賬單沒付,不過加起來也就幾兩銀子的事。

兩個人坐下繼續喝酒聊天。

“你說這件事最後會怎麼了結?”文賓有些擔心地問。

“還能怎麼樣,不了了之唄,反正任何處罰我都不會接受的。”況且冷笑道。

他不知道崔人劍和虞永興跟鄭家的關係,若是知道這層關係,崔人劍可能真的就被廢了,虞永興也不會毫髮無損。

“你跟李香君究竟怎麼回事,也沒見你跟她有多少來往,怎麼就到你手裡了?”文賓笑道。

“鹽幫想讓我幫他們做點事情,拐著彎送來了李香君,就這麼簡單。其實香君是個不錯的姑娘。”況且長話短說。

“哦,美人計,我怎麼遇不到這種好事?”文賓打趣道。

“你覺得好啊,那我讓給你。”

“別,君子不奪人所好,以後要是再有這種美人計,你把機會讓給我就行了。”文賓笑道。

況且其實心中有苦說不出,按說這事的確是好事,可是並不是他想要的,被人硬逼著接受,心裡總不是個滋味,何況以後怎麼了結此事,也還難說,他有預感,這件事不會那麼容易解決。

過了三天,況且又來孟梵君這裡上課,他是空手來的,根本沒拿作業。說是心情不好,寫不出文章。

孟梵君瞪他幾眼,笑罵幾句,也就含混過去了。

隨後孟梵君告訴他,虞永興辭職還鄉了,那個崔人劍也被人護送回家,在家裡由他父親看管讀書半年,是否還來國子監讀書日後再說,這就是對這件事的最後處理。

同時國子監宣佈一條新校規:凡是無端造謠誹謗、汙衊他人的,無論老師還是學生,一律開除。

所有師生都明白這一條是為誰設定的,這也太明顯了。

有不少老師表示抗議,指責孟梵君偏袒自己學生太過,對虞永興和崔人劍的處理太過嚴苛。孟梵君給他們的解釋是:虞永興是自己請辭,不是國子監對他的行政處罰,崔人劍也是自己要求回家讀書修養,兩人的去處均跟國子監無關。至於這條新出的規定,完全符合聖賢道理。

有幾個老師心有不甘,去向虞永興和崔人劍的家人打聽,虞永興被嚇壞了,生怕再惹事端,見著來探訪的人忙不迭解釋,是自己想要靜心讀書,不想再當博士教學,辭職完全是他個人的決定,跟況且毫無關聯。

崔家的人也只是說是老爺派人過來把少爺接回去的,說是少爺犯了錯,回去在老爺監管下好好讀書反省。

打聽者終於明白了,若單純是孟梵君的責罰,絕對不會讓這兩家人嚇成這樣,一定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起作用,還是趕緊熄火,別去管這事了。

校園裡各處張貼的打到況且的標語一時間全部消失了,原來是誰張貼的,現在又是誰揭掉的,沒人知道。

況且知道這些後,沒什麼感覺,他的方針就是,只要別人不欺負到他頭上,他就不會反擊,他若真要反擊,自然不會柔風細雨。

對老夫子在課堂上的傳授,他是全盤記下來,佈置的作業也都完成,那種流水式的作文他習慣了,一天十篇不費力就能做出來。

孟梵君接受了魏國公的建議,對況且也不再強力打壓,只是再次警告他不得無端對鄭家人下手。

“老夫子,弟子是那種人嗎,只要不欺負到我頭上,我保證不惹事。”況且說道。

“欺負到你頭上,你也先忍著,回頭告訴我,我幫你收拾他們,我若解決不了,還有魏國公啊,總之你別出頭,不然出了事不好辦。”孟梵君說道。

況且不以為然:“若是有事就到您面前告狀,讓你們替我出頭,那我不成了狐假虎威的勢利小人了?”

孟梵君知道說不動他,也只好暗暗祈禱鄭家人別再惹事,他已經盡力保護他們了。

對孟梵君來說,更喜歡謹守規矩的周文賓,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況且。天才看著養眼,實則難以駕馭,問題是現在騎虎難下,喜歡不喜歡都得糊弄著,不然就有可能得罪皇上了,那是大災難。

過了兩個月,國子監裡風平浪靜,況且靜極思動,就成立了蘇學研究會,他自任會長。

第一個相應的自然是文賓,不但他來了,還帶來一批人,這些人都是文賓的追隨者,或者叫跟屁蟲。

文賓在國子監人氣最旺,解元的頭銜,再加上最有錢的學生,有這兩點,追隨者自然如雲。

除了文賓的跟隨者,也有不少是衝著他這個大師兄的名氣而來,這些人並不是真正喜歡蘇軾的文章,大多是蹭熱度、抱大腿,反正現在國子監裡最有名的人就是這兩個人,跟著他們總不會錯。

況且的蘇文研究會就設定在他的住處,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可以很好利用起來。有時候有大型聚會,還可以向校方申請佔用國子監的一些教室。

這些教室都是公堂式的,上面老師都是坐著授課,有公案,也有驚堂木,要是再有兩隊衙役站在兩邊,就是妥妥的知府衙門了。公案下面,就是幾排學生的桌椅。

這些教室都寬敞明亮,主要是面積大,適宜於舉辦大型研討會。

交際應酬的事務由文賓出面,諸事皆順,大家知道蘇學研究會的會長是祭酒大人的弟子,誰也不想得罪他,給點面子也沒有多大成本。

況且在校園裡大師兄範兒越來越足,即便三四十歲的太學生見到他,一樣也要恭謹地稱呼大師兄。鄭家子弟和原來跟鄭家人走得近的學生,見到況且儘量躲著,實在躲不過,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來見禮。

況且其實沒心思針對鄭家人,在他看來鄭家人不過就是落水狗,想要痛打,也不會親自出手,小君、周鼎成可都閒著沒事幹,天天喝酒長嘯,心裡快閒出病、長出毛來了。

況且根本不認識哪些人是鄭家子弟,哪些人跟鄭家走得近,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根本不會放在心上。

原本預想有可能會遇到強大的打壓和反擊,卻根本沒有出現。一個學生離開國子監,一個博士灰溜溜走人,好像從未發生過一樣。

況且慢慢品味出當初那一場大鬧的好處了,這真是打得一拳開,省的百拳來,關鍵時刻,立威不可缺少。

國子監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圈子。有個公侯子弟圈最先找到況且,希望他加入,被他拒絕了,他表示不加入任何圈子。除了以身份界定的圈子,更多的是以學術觀點形成的圈子,有復古派、有舉業派,專攻八股的圈子規模最大,還有研究唐詩、宋詞的圈子,專門研究晉史的圈子,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況且創辦蘇學研究會,原本不算什麼事,只是他提出復興蘇學的時候才十七歲,又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孩子,自然所有人都覺得他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正是因為有這個印象,才有後來的種種風波,以至於孟梵君在最初打算接收況且進南監時遭遇到了阻力重重。

後來況且不但成了四大才子之一,他的詩書畫堪稱一絕,尤其是那首木蘭辭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加之畫出了畫妖,一時引起坊間熱議。到了最後,已經不是況且要求進入國子監,而是孟梵君求著他入學了。

令人費解的是,新科解元周文賓在任何時候都言明跟況且同進退,這就更增加了況且的分量,更不用說況且背後還站著陳慕沙和魏國公。

況且知道,真心愛慕蘇軾或者說懂蘇軾文章的人不多,不過不要緊,蘇學研究會只是一個種子,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會散枝開葉,傳播於天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實際情況比他預想的還要好,才幾個月過去,就有不少人逐漸品味出了蘇文的味道,更有不少人恍然大悟,理解了況且的初衷,並且迅速成了東坡的超級粉絲,自然也就成了蘇學研究會的中堅分子。

況且覺得單單在國子監裡復興蘇學還不夠,於是著手創辦了一個期刊,兩到三個月刊出一期。每期選摘一些他最喜歡的蘇文,加上他自己的心得和評點,還有蘇學研究會一些學生仿照蘇文寫的文章和小品文,整合一刊。況且親自用蘇體小楷謄寫,然後送到外面雕版印刷,每期印刷一兩百本,送給一些好友,讓他們代為傳播。

慢慢的,被復古派視為眼中釘的蘇學研究會竟然茁壯成長起來,成為國子監裡佔據前三位置的學會組織。

這一點令況且始料未及,卻也讓他在國子監裡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