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11:TV是我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中午12:30,【玄武宴】成功搞定上桌。

“靜哥兒,今天著實是辛苦你了。”戴師和王師輪流拍了拍官靜的肩膀,還發了根蘇煙作為獎勵:“我們的傷口的疼的厲害,反正剩下也沒什麼事了,你在這照看一下,我們倆先走一步。”

“兩位師傅別客氣,這是我的榮幸。”官靜連連謙讓,摸出自己五塊錢一包紅河煙,恭恭敬敬地回發給兩位大師。

對於廚師來說,某些古代名宴之所以會失傳,關鍵原因就是沒有完整的菜譜流傳下來。古代的文化普及率本來就低,廚師作為下九流,文化程度更低,沒有文化還談什麼白紙黑字的傳承?

就和琴師必須曲譜才能演奏出曲子一樣,沒有菜譜任你是易牙重生彭祖再世也做不出名宴。就實際情況來看,做菜恐怕比奏曲子還要更複雜一些,某些膳食的烹製光有菜譜還是不行,必須要有高手內行從旁指點,才能覓得個中玄妙——【玄武宴】就是典型的代表。

今兒個兩位大師迫於形勢,不得不趕鴨子上架從旁指點他烹製【玄武宴】,雖然整個過程他倆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明擺著藏了掖了獨門訣竅,但官靜的收穫依然不小,不枉他抓住機會小秀了一把身手。

被“雲夢燕裙鱉”咬傷的老胳膊老腿一天兩天可好不了,靜哥兒覺得自己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應該能從兩位大師身上再掏出不少秘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應該送點東西給他們,也不能白學了人家的手藝。”看著兩個老頭踽踽而去的背影,官靜暗暗想道。

不過送什麼禮物給他們呢?

這兩位大師月薪三萬,每烹製一桌名筵還有百分之五的提成,蹩腳的物事他們根本看不上眼,送名貴的東西,官靜又沒錢——前兩天他剛攢夠錢買了一柄**銀色三叉戟戰鬥刀,現在存款還剩四百二十三塊,這點錢,只夠買五錢馬馬虎虎的雨前龍井。

…………

黃楊他們正在風水寶地鬼鬼祟祟地抽菸。

這個風水寶地位於廚房的東首,是一條封閉式的L形走廊,直通後門。

平時這裡是送菜工進進出出的專用通道,幾個年青廚師一旦閒來無事,都喜歡聚集到這裡,因為這兒的烤鴨爐和山牆型水族魚箱可以擋住廚房裡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讓他們悠哉遊哉地偷得忙中半點閒。

戴師和王師今天遭了血光之災,順帶著也讓“二十四橋明月餐飲會所”進入了半歇業狀態,除了【玄武宴】,費立國推掉了所有的訂單,這麼一來也使得小林、小薛和黃楊早早滑腳溜到了後門,隔著巨大無比的落地玻璃窗,一邊抽菸一邊對窗外馬路上走過的靚妹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看到官靜晃悠了過來,黃楊趕緊站起來給他讓出板凳,今天若不是有靜哥兒挺身而出幫他解圍,他真不知道該怎麼下臺。

“高手!”小薛和小林紛紛起身,搶著給官靜發煙:“一直以為官人你刀章漂亮,沒想到爐灶功夫也是同樣牛逼!”

【玄武宴】最後收尾的兩道蔬菜,給“二十四橋明月餐飲會所”的上上下下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說起來中餐宴席對時蔬也沒什麼太大的講究,一般來說,只要符合時令,味道正點便行了。今天也惟有最後這兩道時蔬王師和戴師沒把關也沒有調味,全由官靜自主發揮,誰知道正是兩位老師傅的放任,反倒讓大家煞開一番眼界。

靜哥兒烹製的兩道時蔬,一道是“素扇羅漢齋”,另外一道是“橙香南瓜烙”。

“素扇羅漢齋”的主料是板栗、銀杏、粟筍、香菇、口蘑和菜心,這道菜只要是合格的廚師都能輕鬆搞定,無非就是把食材按照顏色和次序在鍋裡排成扇形造型,上火加高湯調味、勾芡淋油便可大功告成。

靜哥兒也是按照這個流程做的,只不過他在“素菜羅漢齋”出鍋之前竟然來了一次“大翻鍋”!這是北方廚師的翻鍋(也稱顛勺)絕技,說白了,就是將炒鍋高高拉過頭頂,透過腕力技巧將鍋中的菜餚來上一個三百六十度、底面朝上的鹹魚大翻身——紅口白牙說起來是挺容易的,真要做起來就不是一般的難了,要知道炒鍋中除了菜餚,還有滾沸的油汁湯水,技術稍不過關,大翻鍋的直接後果就是被飛濺的湯油水汁燙出一臉燎泡。

一般來說,能進行“大翻鍋”的菜餚,大多是“乾燒鯽魚”之類經過澱粉勾芡,濃縮了湯汁,食材又是基本完整一體的大菜。“素扇羅漢齋”的主料中有板栗和銀杏這兩大圓滾滾的球形食材,遭遇外力很容易發生蹦跳,顯然屬於最不適合“大翻鍋”的菜餚。

可是偏偏官靜就在“素扇羅漢齋”出鍋前來了一次囂張無比的“大翻鍋”,胳膊和炒鍋拉過頭頂時,高度之誇張,險險將油煙機上面的照明燈泡給剮下來。從翻鍋到裝盤,他的整套動作完成的行雲流水,流暢舒展,鍋中的銀杏和板栗自始至終紋絲未動,出鍋之後,時蔬組成的金牌素扇軒爽不亂,堪稱奇蹟!

這一手,戴師和王師捫心自問這輩子是做不到了,不但他們,整個廣陵或許也沒有哪個廚師能做到。

還有一道“橙香南瓜烙”本來也是很普通的素菜,常規做法是用南瓜切絲,拍上澱粉在鍋中以底油文火煎成圓餅狀,再灑上陳皮絲,待南瓜絲和陳皮絲徹底煎硬融為一體後,再入油烹炸至發脆,經改刀裝盤即可上桌。

而官靜用南瓜切成的卻是短絲,下鍋煎成了一個個金澄澄的小帽子,絲路紋理細密嚴整,酷似竹斗笠,剛好一口一個,不需改刀。

沒人想的通他是怎麼控制油溫,恰好能讓南瓜烙中間凸起笠尖的。

素菜能做成這樣,已經像是花式點心而不是苗圃擇翠的時令鮮蔬。

回想起靜哥兒是“綠楊村素菜館”出身,又是師從素齋聖手楊英明,大家才恍然大悟。不過隨之而來的卻是另外一個更大的疑問,官靜明明是南方寺院菜出身,也沒跟過北方師傅,為什麼他這這一板一眼的臨灶姿勢會是正宗的北派技法?

他的啟蒙師傅楊英明在廣陵也是極有地位的老牌大廚,臨灶姿勢是出了名的溫文爾雅而不是剛勁瀟灑,作為他的關門徒弟,官靜又是從哪學到的這身硬橋硬馬的身段?

戴師和王師是內行中的內行,他們注意到了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官靜在做這兩道蔬菜時,兌取鹽糖等調料時幾乎從不用眼睛去看,也不估摸份量,直接就用手勺將調料連連勾至空中,然後一勺橫抄,“啪”一記敲入鍋中。整套動作之酷炫,姿勢之矯健,拿去拍電影都嫌奢侈!這絕不是一般南派廚師的作風,就算是公認身段最好的京幫廚師也很難擁有這樣出色的臨灶動作。

面對戴師和王師提出的疑問,官靜的回答讓他倆大跌眼鏡之餘又悲憤欲絕。

“中央電視臺不是正在熱播美食大賽麼?我追看了幾期,覺得那上面北方廚師的臨灶姿勢是比我們南派廚師更具觀賞性,所以我就買了個炒鍋,沒事就裝點沙子模仿……”

這個解釋讓戴師和王師面面相覷了好久,也讓二十四橋明月的三位年青廚師汗顏無地。(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