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多事之秋與多實之秋—7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蘇寧第一個開始推廣的政策,和王安石一樣是青苗法,對此,外界輿論在一開始的時候,普遍認為他們的這位主公,不應該與王安石選擇相同的策略。因為這樣做有一個巨大的不足之處,那就是不如王安石的政策來的具有震撼力。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蘇寧在這件事的佈局安排上,有著他獨到的見解。因為他本身就不是在追求什麼震撼力,而是想要謀求一種對比的狀況。

唯有對比,才能發現問題。

而外界那些媒體們也很快注意到了這一點,因為蘇寧所推出的青苗法,與王安石的政策有著巨大的出入。

首先,蘇寧的利率沒有定到兩成,反而是要求申請了青苗款的那些農戶們,把來年獲得豐收之後,必須以相對應的價格,將自己收穫的糧食兜售給官府。這一點,他們的待遇和集體農莊的那些指點弄明白,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個價格是明顯低於市價的,官府可以從中牟取一部分利潤,並以此作為青苗款的利息。當然,這些糧食也不可能是農戶的全部收成,否則,農戶們就有可能面臨著無糧可吃的局面,畢竟他們拿到手裡的售糧款,相較於市價而言,有著接近一成的差距。

但是精明的百姓們在權衡利弊之後,立即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向蘇寧這裡申請青苗款。因為蘇寧在他的青苗法2.0版當中明文規定,收購的糧食不得高於當年糧食收成的六成。而這就意味著他們至少可以留下非常大的糧食作為儲存,要知道,東漢末年,地主家裡的那些佃戶們,大多數要交上一半的收成作為租子,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他們剩下的糧食恐怕連三成都不到。

而蘇寧這邊至少可以留下四成,倘若收購狗的那六成糧食,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利潤,以保證青苗款的足夠收入,那麼這筆青苗錢可以改到來年再行交納,甚至還可以延長為一種長達15年的按揭支付。

這種瘋狂的政策,一時之間為政府增加了巨大的開支,因為他們不但要負責收購糧食,還要負責糧食的儲存,運輸以及銷售。

但是姑娘認為,良方這種東西對於一個朝廷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橫豎都要建立糧倉,那裡有乾脆讓他多一些功能好了。

至於運輸成本這種東西,會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良之後大幅度下降,這也不是僅僅為了糧食的運輸,而準備的各種物資的運輸,都要依靠更加發達的交通體系。

只能銷售這個環節,那就更不需要擔心了,一來,揚州體系的,公有制經濟已經發展到了讓人割捨的地步,他們完全有能力將這些糧食在兩頭體系的領地內販售,而與此同時,私有制經濟的活躍程度也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他們在主要從事運輸的同時,也會將各種商品的銷售列為自己的主要營業業務。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光伏只要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將這些糧食送到這裡療傷的面前,就可以帶著足夠讓自己滿意的利潤,打道回府了。

只是在這個時候,糧食運輸過程當中的評委和貪汙現象非常嚴重,所以蘇寧最應該注意的,就是監察制度的確立。

不過這方面的事情他不需要太過擔心,十年之前,她在城裡那些學府的時候,就已經為今天的所有時間,準備好了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如今,那些計劃的培養產物,有一些已經在家裡無聊的呆了三四年,如果不讓他們出來施展才華的話,恐怕他們當年的所學,都已經要還給老師了。

今天就連這一刻的各種改革中也大膽的啟用了許多年輕人,那些早就已經畢業,並且從事著某些不對口專業的傢伙們,也被他一股腦地招到了自己的麾下。

在這樣的號召之下,即便在近些年,已經找了一份不錯差事的年輕人們,也紛紛丟掉了現有的工作,投奔到了他們當年校長的麾下,準備好好的做出一番大事業來。

而且這些小家夥們還帶來了近些年的工作經驗。尤其是那些常年呆在農田裡的技術員們,一上手就為祝您做出了一項重要的貢獻。

申請多少青苗款需要強制售賣多少糧食,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天集體爭議的話題,有些人認為官府甚至不應該在其中謀取利潤。玳瑁,現在農田裡呆過幾年的年輕人們知道,如果不給農戶們一點壓力,他們甚至不想去好好的照料那些土地和裝甲,因為,涼州體系之中的高產作物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農民們的基本需要,他們除了經濟目的之外,已經沒有更多的勞動動力了。

照片年輕人們甚至還瘋狂的提出了商品糧計劃,其主要目的,正是為了防止穀賤傷農的悲劇發生。

蘇寧認為這種方案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在高產作物的幫助之下,恐怕不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現有的關中地區的各大糧倉就會被豐收的糧食所塞滿,至於幷州地區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他們最多因為苦寒和戰亂等原因,而延遲個一兩年。

至於河中地區以及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信德和旁遮普,就更不需要擔心糧食生產的問題了,尤其是後兩者,它們本來就是作為糧倉而被蘇寧列入戰略規劃的。

對於糧食豐收的樂觀預期,甚至讓某些年輕而有激情的官吏們,作出了向戰亂的其他中原地區出售糧食的選擇。他們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畢竟,那些地方也是中華兒女的聚居之地。縱然當地的諸侯們是有可能成為主攻對手的傢伙,但當地的百姓們卻是無辜的。

這樣的大膽想法,立刻遭到了軍工體系的全線反對,原本是吵架發生爭吵的各大利益集團,這次竟然一起丟棄前嫌,向這種書呆子言論,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的進攻和口誅筆伐,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是蘇寧在經過簡單的思考之後,大膽的同意了他們的提議。

終於決定立刻招來了更多的精彩,甚至有電工體系的官員,要求放開才能,將多餘的武器販賣給其他諸侯,讓他們互相之間的爭戰,進行的再慘烈一點。

但這個建議雖然與販賣糧食的收益邏輯相同,但卻遭到了蘇寧的強烈反對。甚至就連軍方的幾位大佬也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尤其是坐鎮在洛陽城的關羽,直接向他的手下們下令,若發現有人走私武器,直接給我上午去上島所繳獲的各種武器,統一按照標定價格由官府收購。收購所得的錢財不需要上交,士兵們可以留在自己手中,作為這次繳獲行動的獎勵。

就連蘇寧也沒有想到,自己手下的這些提議竟然驚動了遠在洛陽城的結拜大哥。而身處附近的王安石也感到甚是驚訝,他沒有想到蘇寧這幾年的培養能夠得到如此之多的人才,倘若當年的湯有這麼多的人才相助,恐怕,早就已經取得了變法的成功,奈何當時可用之人實在太少,而且很多都是投機分子。以至於自己在逝世之後,這些人紛紛選擇了背叛自己,投靠到了當時的另外幾個政治巨頭的名下。而呂惠卿那個傢伙,更是準備自己扛起改革的大旗,搶先繼承自己在皇帝心目當中的位置,藉此成就自己的政治野望。然而他的變法手段過於激進乖戾,終究失去了為天下人謀福祉的初衷。或許這也就是熙寧變法,為什麼會在後來逐漸失去人心,並最終成為統治階級斂財貪汙的重要途徑。

然而,就在王安石發出這些嘆息的時候,另一項重要的改革策略也在蘇寧那邊被推廣開來。

這就是前幾天王安石也曾經推廣過的免役法。

但是蘇寧的具體行政政策,卻讓王安石想起了自己對科舉制度的改革。

“這都是一群剛畢業的學生呀。怎麼就堂而皇之的進入了官府做官呢?”

委託蘇寧的具體行動措施,就是將那些剛剛惹出了巨大爭議的孩子們,直接任命成了當地的官員,而且他特別強調,要實行專業崗位招聘專業人員的制度,就連那些專門負責運輸糧食的人員,也交由交通地理,甚至財會專業的人員前去運送和管理,這樣瘋狂的舉動,一時之間在涼州體系之內引發了巨大的震動,一些比較老派的任務認為,做要做的代價就是極大的增加了官府的財政成本,而官府的財政成本大都是從民間而來的,恐怕這些增加的成本早晚都需要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因此他們認為這並不是一件仁義的政策。

更嚴重的是有很多人認為剛畢業的學生並不具備足夠的資格擔任管理,至少他們在能力上,是有些問題的,比如說王安石面前就出現了這樣一名手下,他就是如同上述那般發出抱怨的。

面對手下的這些疑惑,王安石也只能淡淡的解釋道:“學有所用就好,只要能夠做得順當,剛剛畢業的學生又何妨?”

想當年,他也是讓太學的上捨生,在考核過關之後直接做官的。

這是顯而易見的,是蘇寧的教育效率要比他高得多,首先他的那群學生們的確足夠專業,因為蘇寧在教學內容上,十分注重後世的學科分類教育,並不僅僅讓孩子們學習那些儒家經義上的東西,甚至,他都願意冒著生命中一的各種風險,讓孩子們近乎功利的學習那些技術,並用盡各種手段鼓勵使用新技術進行勞動。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種方法自然得不到廣泛的認可,因為大家還是認為學習儒家的經歷更為高尚一些,但可以證明在後來的政治地位逐漸提高,社會影響力逐漸擴大,以及他取得的成就逐漸變得更加明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他說主張的那些東西。這也讓今年的這些學生們,在其他各個領域都顯得緊迫起來,倘若能有一個聰明的學生在他們那裡工作,那無論是工場主,還是別的什麼行業的老闆,都會非常欣喜的說出來炫耀一番的。

如果讀到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而相應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少,這種情況就變得稀罕起來,甚至有些人開始懷疑成為蘇寧的學生,是不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但現在看來,蘇寧的政治地位,能夠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說他現在就用自己的行政命令,為自己的學生們開闢了一個巨大的歷史舞臺。

至於那些老派人物所擔心的財政成本問題,蘇寧其實是一直都不擔心的,自從手底下掌握了武威會寧地區的銀礦之後,蘇寧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就變成了貨幣的超發所帶來的通貨膨脹。

其實這個問題在很久以前就曾經面對過,蘇寧的解決方案也非常的笨拙和粗魯。

他一方面想置下的百姓們強調勞動的重要意義,呼籲他們用不斷的勞動來換取源源不斷的金錢收入,另一方面也不斷的提醒他們透過膨脹,可能給他們的儲蓄帶來的貶值壓力。故而從正反兩方面讓治下的百姓們用更多的勞動換取更多的金錢,至於掙到手就花不完的錢該怎麼辦?解決方案其實也非常簡單,一個是變成固定資產或者貴金屬來進行保值,而另外一個就是進行價值投資。

非常值得慶幸的是,兩個體系畢竟是個方興未艾的體系,尤其是蘇寧所執掌的那些公有體系,幾乎都在瘋狂的賺取著各種各樣的利潤,這讓他們的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即便是對此一無所知的老百姓,在股票交易所裡隨便丟兩個錢之後,過兩年也會發現自己的股息收入,竟然和自己的勞動所得不相上下,要知道,揚州體系這些年的物價漲幅,其實已經達到了近乎失控的地步。

要不是蘇寧用銀礦裡的各種產出瘋狂的為治下的子民們,發放各種福利的話,恐怕有很多人已經承受不了這樣巨大的物價漲幅了。

好在,蘇寧的連番對外擴張,讓很多低廉的勞動成本進入了體系的運轉範圍之內。與此同時,那些價格也很低廉的商品,開始衝擊涼州體系,這些年來,或許很多輕工業品的價格都翻了不止一倍,但糧食的價格卻掉下去了一半。甚至有很多涼州體系的老人,都在懷念十年之前,糧食經常能為他們帶來豐厚利潤的時代,不過也不得不說的是,當時的涼州處於極大的混亂之中,能夠順利收割的糧食其實屬於少數。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