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弄巧成拙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湘王朱柏闔府自焚的訊息,很快便傳到了京城,訊息一出,滿朝文武無不色變。就連那個昔日高高在上的朱允文也不由的嚇得瞠目結舌。打死他也想不到,竟然因為削藩之事,竟然把自己的十二叔逼的全家活活燒死,印象中,自己和十二叔的年齡倒也大致相彷,叔侄二人從小就在皇宮大內一起長大,名為叔侄,實際上和發小一般無二,現在勐然間聽到這個訊息,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建文皇帝朱允文也不由得潸然淚下,那個兩人在朱元章的教導下,漸漸長大的快樂時光,不由的浮現在腦海裡。

們心自問的話,建文皇帝心裡多多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內疚的!畢竟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絕非他的本願。由陳寶國、張豐毅和馮紹峰等人主演的明朝歷史劇《山河月明》熱播。在劇中,朱標、朱樉、朱棡、朱棣等朱元章的幾位年長的兒子悉數登場,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小殿下”格外引人注意,他就是朱元章的第十二子朱柏。

在劇中,這位“小殿下”簡直是四哥朱棣的小跟班,朱棣對朱柏的態度,大有長兄如父之感。

在歷史上,朱柏的結局非常慘烈,他28歲時舉火自焚,和家人一同自盡於火海。他的死亡,對朱棣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和刺激,從而誘發了靖難之役。本文,筆者不討論劇情,根據史料,帶大家認識大明朝唯一的湘王。

一、英俊儒雅美少年,文韜武略俊皇子

公元1368年,朱元章建立明朝時,膝下僅有7個兒子。按照程式,朱元章在稱帝之前需要帶著兒子們祭告太廟,當他看著7個兒子齊整整地跪在太廟前時,(對兒子的數量)還是比較滿意的。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十八》記載,朱元章當時說:

“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次子曰樉……七子曰榑。”

當時,最小的第七子朱榑才4歲,朱元章的妻妾也並不多。接下來,朱元章成了皇帝,後宮逐漸充實,他又陸續有了19個兒子,其中本文的主人公朱柏,序齒第十二。

根據《明史·諸王傳》記載:

湘獻王柏,太祖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封。

朱柏出生於洪武三年,他和朱元章第十一子朱椿生於同年。只是,朱椿的生母是朱元章的寵妃郭惠妃,而朱柏的生母為胡順妃。在史料中,沒有太多有關胡順妃的記載,可見其大機率是不得寵的。

根據《湘獻王神道碑文》記載:

王幼而美異,長而通明。

意思是,朱柏自幼就是個小帥哥,長大後更是通達而賢明。

在朱元章的26個兒子中,朱柏算是比較聰慧博學的。在南京時,朱柏就是位風度儒雅的翩翩少年。他極其擅長書法和繪畫,也精通詩詞。正是因為朱柏擅長書法,朱元章每次詩意大發,便隨口吟出,讓朱柏書寫出來。

朱柏曾有一幅書法作品流傳到永樂年間,“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看到後,敬佩不已。《明史》記載:

(朱柏)性嗜學,讀書每至夜分……喜談兵,膂力過人,善弓失刀槊,馳馬若飛。

意思是,朱柏非常喜歡學習,每天都能讀書到深夜。他喜歡談論軍事,力氣很大,各種兵器都能玩轉,更擅長騎射。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朱柏文武雙全,不僅有帥氣的外表,更有極強的能力。他若是生在普通士大夫家庭,將來必能振興門楣。而今,朱柏生於皇家,作為朱元章的兒子、將來的藩王,他也是夠格的。

朱柏和朱椿生於洪武三年下半年,而朱元章第一次分封藩王發生在上半年。也就是說,朱柏沒能趕上成為明朝首批藩王的機會。

當時,朱元章一次性封了9個藩王。包括朱元章的八個兒子和一個侄孫,(注:當時朱元章有10個兒子,長子朱標為太子,九子朱杞夭折;靖江王朱守謙是朱元章的侄孫。)就連僅3個月大十皇子朱檀也被封了魯王。這就意味著,接下來再出生的年幼皇子,還會繼續被封為藩王。

所以,當朱柏出生的時候,他早已註定成會為大明朝的一位藩王。

果然,洪武十一年,朱元章舉行第二次封藩典禮,年僅8歲的朱柏被封為湘王,封地在荊州。明朝的藩王15歲便要離開京城前往封地,且無旨意不得離開封地。

7年後(洪武十八年),朱柏15歲,朱元章將海國公吳禎之女吳氏嫁給朱柏為湘王妃,也就是這一年,朱柏收拾行李,遠走荊州。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朱柏此去荊州,就意味著大明皇宮少了一位風度翩翩的皇子,而在荊州古城,將會產生一位客居他鄉的藩王。

二、荊州魚米養居客,騎馬賦詩真藩王

朱柏在辭別朱元章時,還發生過一件感人的故事,根據《罪惟錄·列傳卷四》記載:

時王陛辭之國,上各賜玉帶一命服之,上欲觀其後銙,諸王皆回身,王獨旋帶以觀,上問之,曰君父不可背也,上大喜。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朱元章送每一個兒子去藩地時,都會送給兒子一個玉帶。朱元章將玉帶佩戴在皇子的身上,讓皇子轉身離去,他好在背後看著玉帶後面的裝飾品慢慢遠去。輪到朱柏辭別時,朱柏沒有轉身,他把裝飾品直接轉到前面,退著步子著告辭。朱元章問他為何不轉身,朱柏回答:“兒臣不能背對著君父。”朱元章聽罷,非常感動。

朱柏到達荊州後,謹記朱元章的教誨,早晚讀書,筆耕不輟。不僅如此,朱柏在藩邸建了一座“景元閣”,招攬荊州的名儒前來校對古代書籍,將一些殘缺和錯誤的書籍修正後傳承後世。

除了在文治方面,朱柏也發揮了鎮守荊州的實際作用。例如,有一次常德發生叛亂,叛軍兵敗後逃到荊州一帶,燒殺搶掠,甚至囂張。朱柏得到訊息後立即披掛上陣,帶領藩王衛所的兵卒,準備殲敵。為了鼓舞士氣,朱柏還動員將士們說:

“敵兵銳甚,必有以挫之。令漸沮衄,若縱使得入塞,遺禍將大。”

意思是,敵軍士氣正盛,我們必須給他們迎頭一擊,挫其銳氣。若是讓他們逃到塞外去,後果將會很嚴重。

於是,在朱柏的帶領下,湘王麾下士卒奮勇作戰,成功打敗敵軍。為了避免叛賊逃竄,朱柏在得到朱元章的允許後,率軍對叛賊窮追勐打,一直追到陝西延安,終於將叛軍首領活捉。

事後,朱元章對朱柏讚許不已,特地召朱柏回京,以示獎勵。

不過,明朝開國之初,荊襄之地的戰事也並不多,朱柏在荊州也難免百無聊賴,於是,他縱情山水,騎馬賦詩,日子過得也算平澹。在洪武晚年,朱柏甚至迷戀上了道家思想,還給自己取了一個道號叫“紫虛子”。

都說荊州魚米養人,朱柏或許深有體會,因為朱柏在荊州的日子還是比較恬澹的。當然,他也有苦惱。例如,朱柏膝下無子,湘王妃吳氏只生了兩個女兒,還都夭折了。

種種跡象表明,朱元章在世時,朱柏在荊州十餘年,並沒有傳出朱柏有什麼劣跡。然而,朱元章去世後,建文帝打破了荊州城的寧靜。

三、親侄子削藩論陽謀,十二叔悲憤入火海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章在南京駕崩,朱柏接到訊息後,意圖回京奔喪。然而,南京隨即送來朱元章的遺詔,“諸王臨國中,母至京師”。朱柏只好留在荊州,遙祭父親。根據《湘獻王神道碑文》記載:

自太祖賓天,哭踴幾絕因忽忽內傷,有棄人間意……王仰天嘆曰:“嗟乎……親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賓天,疾不及視,葬不及會,抱茲沉痛,有何樂於世!”

因為父親去世,朱柏太過傷心,他甚至有自盡棄世的想法。朱柏仰天長嘆說:“我身為先帝之子,南面而稱藩王,先帝病重時我不能在身邊侍奉,先帝駕崩我不能親臨葬禮,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從朱柏的傷心程度,以及他對未能參加朱元章葬禮的嘆息,我們可以看出,朱柏仍然是那個至純至孝的皇子。

且說朱元章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是為建文帝。朱允炆21歲登基,正是血氣方剛、,躊躇滿志的時候,可是,他的叔叔們都手握兵權,少則千人,多則上萬人,這讓年輕的朱允炆非常不安。於是,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建文帝開始計劃削藩。

最初的削藩方案有兩種,一種是齊泰的建議,齊泰認為,要是削藩,就要先從燕王著手,因為燕王朱棣當時是朱元章還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長、勢力最強者。

另一種是黃子澄的建議,黃子澄認為,“燕王勢大難圖”,削藩要從實力較弱的藩王身上下手。

建文帝最終選擇了黃子澄的方案,他們很快圈定了最先下手的5位藩王,分別是:周王朱橚(朱元章第五子)、齊王朱榑(朱元章第七子)、湘王朱柏、代王朱桂(朱元章第十三子)和岷王朱楩(朱元章第十八子)。

今天的主人公湘王朱柏很不幸就在這5人中間。

實際上,朱允炆削藩是一種陽謀,但是,表面文章還是要做。也就是說,他要削掉某個藩王的爵位,必須要有藉口,而這個藉口,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例如,朱允炆最先削的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在洪武年間,朱橚曾私自離開封地,受到過朱元章的重罰,他被朱允炆治罪,算是“師出有名”。

而本文的主人公朱柏,在洪武年間並沒有什麼劣跡,這就讓朱允炆犯了難。

巧合的是,就在朱允炆想對朱柏下手的時候,有人突然舉報湘王朱柏私造假幣,這一切,正中朱允炆的下懷。

朱柏的罪行和時機都出現得恰到好處,這一切就像是策劃好了一樣。

接下來,朱允炆開始動手了,第一個遭殃的是他的五叔朱橚。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在朱元章駕崩不到3個月時,朱允炆突然命李景隆到河南練兵,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了周王朱橚的府邸,拿出聖旨,將周王朱橚貶為庶人。

第二年四月,建文帝又以各種罪名將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廢為庶人。

幾乎同時,建文帝派兵偽裝成商隊,直接抵達荊州城下,趁夜包圍了湘王府,趁朱柏還未反應過來時,湘王府對外聯絡的線路已經被完全切斷。

當朝廷官員拿出聖旨,宣告朱柏的罪狀時,朱柏諷刺道:

“今又將辱於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意思是說,我已經有4位兄長被貶為庶人,今天又要像折辱奴婢一樣折辱我嗎?我豈能為了生存而放棄自己的尊嚴。於是,湘王不願被貶為庶人,他要選擇一條極有尊嚴的結局——自盡。

接下來,湘王朱柏含淚痛飲,和妻妾一一作別,然後放火燒掉湘王府。當熊熊烈火焮天鑠地時,朱柏騎著白馬,挽著長弓跳入火海。史載:

圍王宮,王度事不成,與宮人痛飲泣別,縱火焚其宮……乘白馬,執弓躍入火中死。

朱柏自盡時年僅28歲,湘王妃吳氏和其他姬妾宮人,一同殞命。

雖然朱柏只留給建文帝一具燒焦的骸骨,但是,在這骸骨上,似乎保留了朱元章血脈中的那一絲傲人的骨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湘王朱柏,舉火自焚,他悲壯,但不可憐!

四、聞弟殤燕王驚懼,扯反旗換了天子東宮侍講太子洗馬黃子澄

朱柏死後,建文帝朱允炆長舒一口氣,給十二叔一個“戾”的諡號。當年南京皇宮的那個翩翩少年,最終卻成了“湘戾王”。

朱允炆或許在得意,然而,他不知道,朱柏之死,給遠在千里之外的朱棣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和刺激。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五》記載了黃子澄勸朱允炆削藩時的一句話:

“燕預備久,卒難圖。宜先取周,剪燕手足,即燕可圖矣。”

意思是,不要先削燕王,應該先削周王,等剪除了這些羽翼,就可以輕而易舉拿下燕王了。

換句話說,朱允炆連續削掉周、齊、代、岷、湘五王,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削燕王。而作為朱元章悉心培養的皇子,燕王朱棣焉能看不明白建文帝的心思?

所以,當李景隆帶兵衝入周王府邸時,燕王朱棣就已經開始惴惴不安了。當看到齊、代、岷三王被貶為庶人時,朱棣還在猶豫是否和朝廷正面相抗。當十二弟湘王朱柏舉火自焚的訊息傳到北平時,朱棣已經明白,他除了造反,已經無路可走。

換句話說,朱柏舉火自焚的訊息,就是逼反朱棣的最後一根稻草。朱棣若不造反,以他的能力和骨氣,說不定也要步湘王的後塵。

於是,在道衍、張玉、朱能等人的支援下,朱棣開始“不論民心,只信天道”了。接下來,靖難之役爆發,黎民百姓再一次經手戰火,歷經四年的叔侄相殺,大明王朝換了天子。

朱棣登基後,命人收拾十二弟朱柏的遺骨,為其修建陵園。並且下旨昭告天下,恢復朱柏的名譽,改諡號為“獻”。因為朱柏無子,“湘獻王”朱柏便成了大明王朝唯一的湘王。

最後,和大家分享孟子對梁惠王說的一段話,孟子說: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梁惠王說:野獸相互殘食,人們覺得很討厭。但是,作為父母官,我們實施的政策若像野獸一樣吃人,那我們還配做父母嗎?

有很多人說建文帝寬厚善良,但是,作為君主,用最慘烈的方式削藩,逼迫藩王慘死,這樣的君主,是好的君主嗎?

削藩削權之策,封建社會自古有之。漢武帝為了削藩,實施“推恩令”;趙匡胤為了收回兵權,不惜裝醉釋義。而朱允炆的削藩,不僅逼死了親叔叔,還導致連續四年的生靈塗炭。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筆者無意詆譭建文帝,但大多數人認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如此急切且激進的削藩,是他被歷史淹沒的主要原因。而湘王朱柏,則是最直接的犧牲品。

朱允文心中雖不好受,但看著在朝堂上議論的,鬧鬧哄哄的文武群臣,心知朝廷的表態還是需要有的,願自己處於於心不忍的情況下很想給自己這位叔叔上一個美諡,但如此一來,就等同於否定自己的削藩正義性,為了能讓自己的削藩大業繼續順利進行,也只好委屈自己這位慘死的叔叔了!

所以綜合考慮之下,還是決定給這位叔叔上了一個湘戾王的惡諡。

而返回京城的張丹青站在文武群臣的佇列之中,不禁的開始遐想起來,朝廷報湘王朱柏活活逼迫而死,還給上了這麼一個惡諡,相信對燕王朱棣會造成極大的心理衝擊,甚至把原本猶豫不定的朱棣給直接徹底逼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