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土豪的計數單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梁遠站起身,打算去食堂,不過腦子裡忽然冒出了一個念頭,電子束直寫這技術完全可以用到超算上啊。

港基集電的超算產量已經夠低的了,就算用電子束直寫來生產哪怕生產效率再低,也不會比現在憑運氣爆精英晶片來得更不靠譜。

有了新方向的梁遠先把段子吃飯什麼的都丟在腦後,回身又坐了下來。

“嗯,一會王欣姐回來之後,你倆誰再出去一下,和方偉林說,我們可以採購一兩~,不,至少先來十臺電子束直寫光刻機,不過他們整個團隊必須過來駐廠,國內產品研發成功的要求你們也知道~”

共和國科研有句大實話,叫做先解決有無問題,然後再考慮是否好用問題。

由於共和國的基礎科技底子薄弱,外加評審制度沒涉及到市場應用的緣故,方偉林帶來的0.5微米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的定型,很可能就是光刻了幾個8086級別的晶片,甚至在晶圓上刻了幾條0.5微米的線條,然後就直接宣佈研發成功。

至於在批量生產中如何同其他裝置聯動,如何提高成品率肯定是沒條件和資金考慮的。

換句話話說,方偉林極力推薦的光刻機在港基集電的標準之下絕對是個半成品,所以梁遠才會提出整個研發團隊過來駐廠。

“大少是打算~??”劉飛揚的話只說了半截。

“超算的大流量路由器用電子束直寫上全新製程,如果可能超算也上全新製程。”

港基集電目前執行中的晶圓生產線都是國內八十年代引進技術的失敗產品,算是用破爛拼湊出來的玩意,壓根就沒有涉及到掩膜模板這一塊的電子束直寫,港基集電的掩膜膜版都是送海外代工廠加工,雖然價格貴,不過分攤到國內那無比龐大的晶片生產數量上也顯不出什麼來。

遠嘉管理的本身又千頭萬緒的事情極多,梁遠這種技術小白壓根就不知道掩膜模板的加工細節,因此當初超算產量限於製程技術無法擴大產能時,梁遠只能乾瞪眼。

倒是蘇良宇等人知道電子束直寫技術能突破超算的產能瓶頸,問題在於晶片掩膜裝置這一塊的市場本身就不大,目前全球的市場容量每年頂天十臺,這種近乎手工精英化的裝備,直接導致了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的價格居高不下,海外最便宜的一款都是400萬美元起步。

更坑的是,老外也不是傻子,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哪怕是進口了,也和進口的海外超算一樣,只能用於民用專案或者科研教學,會有老外的技術人員跟廠入駐監督,蘇良宇也不敢冒著巨大的風險把這玩意用到超算的批量生產上。

“大少這思路反應可真快~”

劉飛揚豎起大拇指拍馬屁。

梁遠白了劉飛揚一眼,說道:“假模假樣的一點誠意都沒有,這水準和王欣姐至少差了五十個聶曉天~,我才不信你們沒動過用電子束直寫技術突破超算產能瓶頸的念頭。”

換個情景王欣、劉飛揚、聶曉天或許會當時和梁遠提及電子束直寫技術可用於超算生產的事情,可今天兩隻在眼前晃來晃去的大蝴蝶結一直提醒著三人,老闆和老闆娘之間肯定有什麼事情發生了,還是早跑為妙,三人都明白共和國國內哪怕忽然冒出來了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的成品,但不合港基集電的心思幾乎是一定的,早晚得要大改東西,彙報的時間有很多,不差眼前這一會。

倒是在梁遠口中躺槍的聶曉天得意洋洋的看了一眼劉飛揚,成為某種事物的衡量單位,都一比五十了,也不知道這貨得意個什麼勁。

整個時代的歷史進程都在梁遠心裡裝著呢,好歹梁遠也是站在了未來的肩膀上回首現在,動動心思梁遠就把蘇良宇等人沒和自己提用電子束直寫技術改變超算困局的因由想了個通透。

“我想想,你們沒把這個突破超算產能瓶頸的可能報上來,大概是就算能買來,老外看裝置也看得很緊吧,呃,我們見不得人的東西還是蠻多的~。”

遠嘉和一千所雖然在現實裡被梁遠竭力分開,但在梁遠心裡其實就是一體兩面,想想一千所搗鼓的那些東西,哪敢讓老外參合進來。

梁遠邊說話邊站起身,不過轉眼又一次坐了下來。

“我還是不出去了,方偉林今天心情的大起大落還是蠻多的,我就不出去湊熱鬧了,劉飛揚,你去告訴他買十臺這件事。”

聽梁遠這麼說,房間裡的人都笑了起來,王欣出去完全是打擊方偉林,告訴說改行吧,你幹這個沒前途的,估計這會方偉林大約是剛剛接受了現實,然後劉飛揚出去又把專案原地復活了,告訴方偉林先來十臺試試水。

這年頭,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全球的年銷量也就是十臺,從地獄到天堂方偉林不激動才怪。

劉飛揚點頭出去通知方偉林起死回生,梁遠看著聶曉天緩緩說道:“我打算找一些散熱方向上的人才塞你下邊的項目組裡,我們的製程技術落後,以後消費品散熱肯定是個大問題,耗電這個先不考慮,散熱這塊趁海外還沒重視起來我們提前起步。”

“風冷這塊上軍工,找我媽那邊要技術,華晨現在的風扇實力肯定全球第一,其他的水冷、油冷啥的一起上。”

連掠型風扇這個大bug都被李遠鈴搞定了,梁遠說華晨風扇技術全球第一可真不是吹牛,這塊技術起碼吊打太平洋對面三年時間。

“大少,上軍工技術會不會那啥啊~”

聶曉天有點擔心的問了一句。

“沒事兒,你這邊只管派人找華晨要最新的技術,其他的我來搞定。”

梁遠露出了一個十分符合霸道總裁人設的笑容,看得聶曉天直抽涼氣,和梁遠混在一起久了,聶曉天敢肯定梁遠是在轉著什麼坑人的心思。

和聶曉天聊了一會裝置散熱和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創意,梁遠還是有點擔心電子束直寫技術的事情。

梁遠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道:“心長草了,我打算出去看看電子束光刻機的事兒,希望方偉林的心理素質額外的高。”

聽梁遠這麼說,房間裡剩下的幾人相視一笑,紛紛起身向外邊走去,聶曉天邊走邊道:“大家的注意力最近都在國產裝置工業化生產和聯邦德國新製程引進上,都沒怎麼關注電子束直寫技術。”

梁遠倒是理解聶曉天的說法,電子束直寫技術從誕生的那一天就沒越過大批量生產的門檻,港基集電肯定是以穩定的大批量工業化生產為主,國產化的光刻機自然也採用了國際主流的步進式光刻機。

方偉林被安排到了梁遠樓下的會議室,也不是什麼特別機密的事情,會議室門沒有鎖,梁遠幾人來到會議室門前也沒刷卡,輕輕一推就走了進去。

不算大的圓形會議桌旁,王欣和劉飛揚坐在一端,方偉林帶著自己單位的下屬坐在另一端,會議室裡寂靜一片,方偉林正微皺著眉滿臉糾結的想著什麼,連梁遠幾人悄悄的進來都沒發覺。

梁遠也沒往會議桌前邊湊,隨便找了把椅子坐在王欣身後,剛剛坐穩王欣就回手遞過來了一個筆記本,梁遠接過來一看是王欣自己做的簡略記錄,能充當會議記錄用。

和梁遠說得差不多,方偉林的心情真和做了過山車相仿,王欣出面接待時方偉林很是興奮,自己一番辛苦總算沒白費,終於找到能說上話的港基集電高層了。

王欣、劉飛揚、聶曉天都不止一次上過國內的電子行業雜誌,方偉林第一時間就把人認了出來。

話說共和國國內的電子行業雜誌幾乎成了港基集電的專屬企業雜誌,電子行業技術更新極快,國內能勉強跟上國外更新節奏的只有港基集電一家,不報道港基集電難道去報道某某所成功仿製了80186。

如果不刊登港基集電的訊息,雜誌怕是都沒人去看了,除了這點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推動著國內電子行業雜誌向港基集電企業雜誌進化。

這個原因就是金錢,哪怕在九十年代初期,晶片從沙子到成品也要經歷三百多到工序才行,梁遠既然立志推動製程技術國產化,除了光刻機、蝕刻機、離子注入這些核心器件之外,類似換氣泵、車間工作小車、打磨、封裝、化學製劑等裝置物料全部都需要。

火炬計劃的開啟主要是針對核心裝備,其他邊邊角角的小技術港基集電都是從國內電子雜誌上尋找合作伙伴。

九十年年代初期的共和國廠所還是蠻羞澀的,不好意思大張旗鼓的打廣告給自己吹牛,所謂的廣告都是先發一篇類似軟文的東西。

文章先談國際業界牛逼大佬的開發進度,再談國內友商的山寨程度,最後才是本所技術如何如何,中間還穿插一點艱苦奮鬥的感人事例,最後還要豪氣的表示來我廠所商談合作者吃喝免費。

港基集電就是從國內電子雜誌的廣告軟文順杆子摸夥伴,一口氣找了上百家,這種直接導致全行業震盪的大事哪裡能瞞得住,當有人發現港基集電尋找合作伙伴的渠道之後,共和國所有電子行業雜誌的軟文(廣告)費頓時大漲,從幾百塊一期直接蹦到了幾千塊一期。

方偉林跑來港基集電大門口堵人,某種程度也和電子行業雜誌的廣告軟文漲價有關,港基集電大水漫灌似的撒錢行為本行業根本瞞不住,方偉林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了。

問題在於港基集電內部已經斃掉了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在港基集電內部的主流地位,方偉林透過電話溝通了幾次不僅連中層管理人員都沒聯絡上,任何積極意義上的反饋訊號都沒得到。

沒辦法的方偉林又把主意打到了電子雜誌的軟文上,結果悲催的發現原來幾百元的廣告費已經漲到了七千多塊。

如果沒有梁遠出現共和國建國的前五十五年歷史上,在積體電路領域累計投入的純研發經費大約為50億人民幣,平均每年不到一億。

這一億經費分散到全國進近百家電子研究院所和積體電路製造三百餘道工序上,每個院所和工序能分多少錢都慘淡得不好意思計算。

方偉林所在的四機部八四一所光電科某種程度上算是九十年代共和國典型的科研院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所裡沒有國家重視的骨幹研發專案,但也沒淪落到所有經費都去養人頭的窘境。

除掉人頭費和裝置更新維護等等其他,每年全所能在研發領域投入一兩百萬的閒錢,當然這份百十萬的研發閒錢可不是都給電子束直寫技術的,八四一所除了光刻機,晶片封裝裝置和直拉式數控單晶生長爐也是八四一所的研發方向,

在方偉林接手光電科之前,光電科在老科長的帶領下已經搞了九年的電子束直寫光刻機,直到今年年中裝置首次成功試運行之後,光電科的老科長才欣慰的退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經費這東西本來就就少,大家自然是爭得厲害,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定型之後,該退休的退休該晉升的晉升,總不能還佔著大筆經費耽擱其他科室人員的個人進步,除非方偉林能用電子束光刻機給所裡帶來利潤。

原本方偉林也是一籌莫展,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全球全年十來臺的市場空間,八四一所做夢都不會認為自己能夠擠進去。

然後,港基集電在共和國電子領域扔了一顆超級大的炸彈出來。

由於專案到了最後的衝刺接階段,原本就不多的研發經費花的有點不仔細,結果八四一所的光電科的全年經費上半年就花光了,如果幾百塊的軟文廣告費科裡大家集資湊湊也就湊了,哪怕沒效果丟水坑也沒啥,這軟文廣告費用一漲到小一萬不論是集資還是扔水裡都不是方偉林能簡單決定下來的事情了。

好在方偉林執行能力特強,發覺所裡的事情複雜了之後,直接採用了最簡單最縹緲也是最笨的方式,來港基集電上門堵人。

也算是方偉林運氣好,來南湖科技園才兩天,就遇到了梁遠和雙胞胎,又恰好聽到三人閒聊,方偉林本著厚臉皮的思想一試沒想到還真試成功了。

王欣和方偉林說改行的時候方偉林當時是真死的心都有,好不容易看到大腿就在眼前伸手就能掛在大腿上,忽然被通知你帶來的螺絲型號不對,大腿拒絕搭載,這心情都簡直了。

被打擊的方偉林和王欣喋喋不休的介紹著光電科的研發力量有多強,有多麼的省錢,只要給點經費肯定能把現有的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完善到滿足工業化生產的程度。

出於禮貌王欣安靜的聽著,聽了一大半,劉飛揚又進來宣佈了一個讓方偉林直接閉嘴驚喜到爆炸的訊息,港基集電又改變計劃了,決定從八四一所採購十臺電子束直寫光刻機,劉飛揚爽快的讓方偉林報價,沒什麼問題就直接籤合作的合同。

幸福來得太突然了,方偉林直接不說話了,來之前方偉林千算萬算也沒想過能一下子賣出去十臺光刻機,原本方偉林覺得能賣出去一臺讓港基集電試試水就滿足了。

這價格該怎麼報,一下子賣出去十臺光刻機,萬一報高了自己可就成了全所的罪人了,梁遠進來時方偉林正糾結著呢。

梁遠看完王欣的文字記錄對房間裡的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看了一會方偉林的沉默糾結,梁遠小聲問自己身前側方的劉飛揚。

“劉飛揚,你沒丟個大致的採購價格過去麼?”

“後勤支援中心的精算處和資料處的人都沒來,報多少我心裡也沒數啊。”

劉飛揚小聲的回答著梁遠的問題。

由於梁遠打算培養相關產業鏈的緣故,港基集電對外採購國產裝置時給出的價碼都比較寬鬆,為了避免利益輸送的可能,實際採購價格由後勤支援中心的精算科、資料科、港基集電採購部,港基集電抵對口的相關技術部四部門聯合確認。

會議室裡實在是太靜了,梁遠和劉飛揚竊竊私語終於吸引了方偉林的注意力,這會方偉林才發覺那個堪稱自己大貴人的少年也來到了會議室看熱鬧。

方偉林隱約聽見價格、採購等寥寥數語,心裡終於下了決定,光刻機賣不出去光電科哪裡還有什麼未來可言,賺不賺錢都是次要的,先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方偉林算了一下這些年所裡在光刻機專案上的投入,九年時間平均每年四十萬,加上人頭費裝置維護大概花了不到五百萬,如果光刻機能量產十臺,方偉林有信心把成本壓縮到每臺兩百萬以下,畢竟光刻機已經定型越過了試錯這個大麻煩,生產成本快速下降是肯定的。

如果成本能快速的壓縮到兩百萬以下,壓榨一下所裡的技術能力,光電科還有可能混一筆小橫財發發年終獎,方偉林咬了咬牙決定就按兩百萬一臺報。

長長的吐出一口氣,平靜了一下心情,方偉林吸引了會議室裡所有人都目光,不過方偉林張了張嘴打算說出兩百萬這個數字時,由於緊張得嗓子發乾方偉林沒發出任何音節。

發覺所有人都看著自己給出答案,方偉林一著急直接伸出了兩根手指在身前用力的頓了幾下,示意光刻機兩百萬一臺。

梁遠看著方偉林已經乾燥得起皮的嘴唇,知道這位是緊張得嗓子發乾暫時失語了,回頭示意自己右邊的寧婉嘉去接一杯水過來。

看到方偉林有力的伸出兩根手指,梁遠壓制不住心裡的興奮,脫口而出的說了一句:

“兩千萬一臺麼,好便宜啊。”

“嗯,是挺便宜的~。”

“比國外的便宜多了~。”

“還是批次採購划算~。”

隨著梁遠兩千萬的話音落地,王欣,劉飛揚,聶曉天先後把這個價格給實錘了。

方偉林人都傻了,在方偉林眼裡,梁遠脫口而出的兩千萬沒什麼,後來王欣、劉飛揚、聶曉天三人的認可才讓方偉林極度找震驚。

別的不說,這三位加到一塊能調動的研發資金肯定超過十億,比共和國全年的電子行業研發經費都多,這三位一開口兩千萬這價格幾乎就是板上釘釘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