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章、談情一字話山川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永雋既驚且嘆間忘了說話,看著竹亭以及亭前的遊方,神情一時有些痴了。這時年紀最小的靜羽回過神來說了一句:“好漂亮的亭子,是蘭德先生一個下午建成的嗎?真是神仙手筆啊!您若不是風門前輩,就是去做竹藝的話,也絕對是一代篾匠宗師!”

這句話把大家都逗笑了,尤其是李永雋幾乎笑彎了腰,銀鈴般的輕笑聲飄蕩在觀蘭臺外的彩雲霞光中。

這天夜裡,遊方沒有留宿雲蹤觀,但也沒有離開觀蘭臺,就坐在竹亭中欣賞幽谷夜色,而李永雋與他並肩而坐。

兩人遠望夜幕星光籠罩下的青城山巒,一直默默無言,直至入夜已深瑤草凝露之時,只聽李永雋發出一聲輕輕的嘆息。遊方開口問道:“永雋,此番見面,總覺你心有憂思,是何故?”

這話問的,李永雋對遊方是什麼心思,遊方能不知道?但李永雋開口卻答了另一件事:“家師閉關,命我代守雲蹤觀,我清楚她的用意。歷代雲蹤觀住持皆有神念之功,數百年來從未例外。只可惜我自幼修習疊嶂秘法,至今尚未得門徑,比不得月影仙子那等人才,恐愧對歷代祖師及師父啊。”

疊嶂派傳承真是了得,雖然弟子不多,在江湖上也不是很張揚,但歷代都有神念高手鎮山。其他各派不是沒有神念高手,但不能說每一代從無例外,就以當代江湖而言,尋巒派傳承相對式微,卻有一位包旻,張璽也剛剛堪破了神念之境。而消砂派近幾十年來發展的非常快,堪稱風門大派,高手雖不少但迄今為止並無一人突破神念之境。

再比如九星派,沈慎一、楚芙秘法境界皆不弱,但離神念之境總還有一線之隔。而疊嶂派歷代雲蹤觀住持都是神念高手,想當年皓東真人接任雲蹤觀住持之時尚無神念之境,但在山中修煉十餘年後也邁過了這道門檻。

這聽上去很神奇,但遊方並不覺得不可思議,觀蘭臺就是一處世外清修寶地,最難得疊嶂派歷代祖師在此打造了一座疊嶂大陣,匯聚整座青城山的地氣靈樞。有悟性有機緣者在此滋養形神,收穫自會比別處大的多。但可嘆這滾滾紅塵中,又有多少人能安守世外深山,同時又能得世間種種感悟機緣?

雖然整體道場環境甚妙,傳承體系也非常完整,但具體到個人,面對這種傳承歷史自然會感到一鍾壓力。李永雋的修為不低,卻也自知突破神念之境的機緣多少有些渺茫。世間有能力、有才智、有條件又能下苦功修煉者如張璽,突破神念之境的機緣也來的非常之難或者說非常玄妙。這種事有規律但誰也說不準,不像上學混文憑到時候考過了就能畢業。

在南海初遇梅蘭德,李永雋曾親見他與詹莫道動手,生死之間當然無所保留,論功力當時他並不比李永雋更深,論秘法境界也差不多。但今日再見他建成這座竹亭,李永雋意識到蘭德先生已突破神念之境、且已有萬物生動之感悟,否則再巧的手藝、再精的學識,半日功夫也完成不了這種工程,因此就更加感慨了。

遊方明白她的意思,語氣悠然的勸道:“各人的經歷、機緣、福報不同,本就不是強求之事,你還年輕,而且已經是當今江湖年輕一代的出色高手,何故有此之嘆?你自幼並非是為雲蹤觀住持之位而修秘法吧?感悟山川之美、滋養形神之妙而已,若不失其本意,便是天人自然之趣。”

李永雋點了點頭:“說的也是,是我自己想多了。我見過影華師叔那等仙子般的風采,難免心生豔羨,而今又見到蘭德先生已入萬物生動之境,自覺慚愧故而感嘆。其實我又何必想那麼多呢?出家清修之人,不必掛礙這些啊!蘭德先生建此亭邀我賞青城風景,還是莫負眼前天地所予的良辰美意吧。蘭德先生此番青城之遊,風光中您印像最深的是什麼?”

當然不能回答就是永雋,那樣就有調戲之嫌了,遊方沉吟著答道:“自古青城天下幽,我這一路而來,感受最深的就是幽境,思悟最多的也是這個‘幽’字。”

遊方坐在竹亭中,居然對李永雋講解起文字來。幽這個漢字,以形傳神,知形而會意,在最早的甲骨與鐘鼎文中,它像是一盞燈中兩縷絲芯燃起的火光。光焰本應明亮,可明暗相成,這樣的一盞燈光讓人聯想到的卻是籠罩四合深遠的夜色。

《爾雅》述“幽,微也。”又述 “幽,深也。”幽字乃深遠精微的蘊意。到東漢時許慎著《說文解字》,從小篆的字形有所誤讀,認為幽字從山形而會意,並述“幽,隱也。”其實幽字的原意非隱——幽,非不可見,只不彰顯,非是不明,而是不言。

今日之遊方早已不是當初中關村站街賣碟的小混混,他有家傳冊門的功底,又在吳屏東門下受教,後來著實下了一番苦功治學,說是文武雙全也不為過。當他講解這個幽字時,李永雋看著天上的繁星默默無言,但眼神也明澈如清朗星空。她對他的心意,其實用這一個字已經講透了,他很明白,似是男女之情又非普通的男女之情。

遠山眴兮杳杳,深谷孔靜幽默,遊方還在不緊不慢的講述這一個字。數千年傳承至今的漢字,人人會寫,卻不盡知每一個字本身也有它的靈性所屬。幽字如今的用法五行屬土,微意從火,人也有五行感應,脾屬土心屬火,此字若與人之感悟相應,由脾性而微察心意,不言而自明。

遊方最後道:“青城天下幽,這一字所道出山川之情當真耐人尋味,若談神念之功,最終境界是‘山川有情’,體察萬物生動而後何感山川有情?今日得一字之悟,青城山川之情難言,用一幽字而解。”

李永雋喟嘆道:“蘭德先生入青城而悟神念至境,山川在此、賞讚由人!”

遊方卻搖頭道:“我還差得遠呢,無非是窺見一絲尋幽之徑,尚未登臨境界之巔,略悟修行所求,自知將來用功罷了。”

李永雋終於笑了,笑容在夜色中幾乎淡的看不見,但可以感覺到,她微笑著說:“多謝蘭德先生講解幽情指點永雋,我真的明白了,自不會再有方才的嘆息。……只是仍覺得有點遺憾,我邀您來賞這幽谷中的仙遊燈火,可惜那青城仙燈並不常見,看來今夜無緣。”

遊方也笑了:“尋幽既有獲,何必遺憾呢?你見過那青城仙燈,那不妨就在此時此地共賞。”說著話他取出了一枚花瓣狀的東西,如半透明的碧玉,似有點點星光在其內遊移,正是李永雋在廬山所贈的“雲中星光”,兩人眼前的場景悄然而變。

只見幽谷中不知何時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光芒,似燈燭又似星光,在夜色中遊弋飄蕩,初始只有幾十盞,漸漸變成千百點光毫,時聚時散時明時滅,真如仙遊星河。眼前就是青城幽谷真切的景色,而遊方又展開胸臆畫卷,以那枚雲中星光為靈引運轉心盤,元神心像之中,真真切切展現了青城仙燈這靜夜奇景,雖然他從未親眼見過。

直接將畫卷意境印入李永雋這種高手的元神並不簡單,可遊方此時並無鬥法之意,李永雋的元神也毫不相斥,融諧而共賞。兩人再沒有說話,就這樣靜靜的坐在竹亭中,直至天色微明,元神心像中那點點遊弋仙燈方漸漸隱去。

遊方收起了雲中星光,卻見李永雋不知何時已解開了道士髮髻,在晨風中青絲披拂,手中拿著遊方上次送的翡翠玉簪,幽幽道:“蘭德,永雋並無他念,今日能不能求你一件事?”

遊方當即就明白了,很自然的接過玉簪道:“此簪是我所贈,願為君挽髻簪發。”

在天邊初升的霞光裡、如仙境瓊閣的竹亭中,遊方親手為李永雋挽起秀髮,編成高髻,將那根玉簪插在髮髻中。這髮髻一看就是道士髻,卻非常精雅別緻,與平常所見的道士髻都不太一樣。李永雋雖然看不見卻能感覺到,很好奇的小聲問:“蘭德,這是什麼髻?”

遊方:“自古道士髮髻,簪法有很多種,但不少已經失傳。我小時候學過一種女冠的簪法叫飛雲簪,還有一種道士的簪法叫飛龍簪,非常別緻好看,名稱也很傳神。此刻給你挽的就是飛雲簪。”這話倒沒撒謊,他大舅公莫正乾平常挽的髮髻就是飛龍簪,為逗小時候的遊方玩,曾教過他這兩種簪法。

李永雋:“飛雲簪?好名字,我好喜歡,謝謝你!……郎繼升長老今天將率眾弟子到雲蹤觀來拜見你,我也要率觀中弟子做早課,然後還要做些準備,請你先去觀中休息吧。”

遊方起身背手望著天邊道:“我已經休息的很好,就在此亭中等郎長老。”

遊方所建的這座竹亭自然被保留了下來,成為觀蘭臺上一處永久的景觀。此亭在雲蹤觀的典籍記載中叫“談幽亭”,為一代地師宗門梅蘭德親手所建。

按說露天竹亭很難百年不朽,但所幸疊嶂派高人以神識淬鍊竹材使之不失青金之色,而歷代弟子的修葺也完全依照遊方當初所構建竹亭的原樣。唯不同之處是後來亭上掛有一塊竹扁,上書“蘭雋亭”三個字,是疊嶂派掌門李永雋親筆所書、親手所刻,至於為什麼寫成蘭雋亭而不是談幽亭,李永雋從沒解釋過,也沒人去問。

在竹亭東面的一片山壁上,有一塊岩石被削平,上面刻有“幽遊”二字,這兩個字是從上到下信手一筆勾成,據說是一位誤入觀蘭臺的遊客所書。當時李永雋思及蘭德先生亭中之語,見到這位遊客的留字,於是將它刻在山石上,也許是提點後世傳人的一種註解。

而這位誤入觀蘭臺的遊客,遊方居然還認識,就是當初在重慶遇到的那位化名“周夢莊”的先生。——這些都是後話了,暫且不提。

郎繼升帶著東來宮中疊嶂派眾弟子天剛亮就出發了,在午飯前趕到了雲蹤觀,拜見接待之事不必細說。郎繼升還因為弟子孟永秀的莽撞開罪表示歉意,不料卻在觀蘭臺上見到了那座竹亭,獲悉蘭德前輩昨天就在亭中與李永雋賞夜色談幽境,連連讚歎不已,心中暗道這位小前輩真不簡單,隨意間就能化尷尬為美談。

遊方本就沒打算立刻離開此地,觀蘭臺是絕佳的修煉道場,正可靜下心來體悟萬物生動,窺見那山川有情的一線靈光。最難得這裡有疊嶂派歷代祖師所佈下的山水大陣,匯聚青城山靈樞於一處展現,遊方也想藉此機會好好琢磨其中妙趣,同時等待師父劉黎的訊息。

既然蘭德先生在,郎繼升長老當然不可能只在觀中留四名女冠,他率幾名弟子也住到了雲蹤觀的東院陪同,凡事也方便照應。遊方也就入宿雲蹤觀,總不好天天在亭子裡坐著呀,他在觀中又住了三天。

……

遊方與李永雋在竹亭中談幽的夜裡,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是白天,朝和集團總部,無衝派議事的秘室中,有兩個人也在說話。只聽唐朝尚對站在桌前的黑衣人道:“疊嶂派那邊已經發來訊息,梅蘭德從山中秘徑突然到達觀蘭臺,事先並未通知疊嶂派弟子,看來時候到了。”

身著黑衣的唐半修就似一道陰影,說話的聲音也顯得很飄忽:“二哥,我已經按你的吩咐集合無衝派核心精銳秘密出發,分不同的路線趕到成都匯合,你真能這麼確定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唐朝尚面無表情的點頭道:“想當年劉黎本人就常在青城山中修煉秘法,與疊嶂派的關係非同一般。而觀蘭臺前臨絕壁深谷,又有疊嶂大陣掩護,山中只有一條路能夠到達,再有高手坐鎮,是舉行地師傳承儀式最穩妥的所在。梅蘭德突然出現在那個地方,連疊嶂派的結緣長老事先都不知情,你說意味著什麼?”

**(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徐公子勝治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