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悲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楊廣正在和軍機大臣楊素討論關隴軍隊內部事宜,是的,討論。雖然楊廣是君,楊素是臣,二者地位天差地別。

但這也很合理,畢竟這是一個將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大佬,沒有他的帶頭,關隴集團未必會支援楊廣,他便是如今的關隴老大哥,在軍中享有崇高威望。

楊廣初到此地,便是他主持了楊堅的下葬工作,隨後的相處中,更是讓楊廣明白了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的巨大能量。

楊素是真正的弘農楊氏之後,先祖世代為官。不像楊堅,他攀扯楊震做祖先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證明自己的血統高貴,老朱不也扯著朱熹當祖宗嗎。

當然,這只是其一,第二就是找一個文壇領袖當祖先可以有效拉近與士林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得民心。

周武帝時期楊素就官拜大將軍、儀同三司了,然後東出滅北齊,南下滅陳朝,原主那會兒就是跟著他混功勞的,其後平叛剿匪、大破突厥。幾乎是參與了隋朝建立前後的所有大型戰役。

在楊廣看來,在週末唐初這一段時間裡,楊素才是真正的主角。

本是數百年名門望族子弟,卻是出淤泥而不染,不但沒有沾染高門子弟常有的擅空談而輕實務的習氣。更是才華橫溢,詩文、書法、權謀,無一不精,同時又武勇了得,身先士卒,征戰八方。能力之全面,可稱不世之奇才

數百年的分裂就此終結,華夏重新大一統,楊素居功至偉論。

隋朝現存的將領中,比他年長的有,但資歷上別說與之相提並論了,便是稍遜一籌的都難找。以他的功績,武安、武侯、武穆、都當的起。

現在的楊素就像是諸葛亮,而他楊廣就好比劉禪,換句話說,他現在就是太上皇。

當然,事情還沒到那個地步,楊素現在雖然比較驕橫,但人還是明事理的,自從楊廣將軍機處交給他後,老頭兒就主動收縮勢力,專心經營軍隊,更是帶頭將封地外的田土都上交給軍機處,以資軍戶耕種。

這讓楊廣省事兒多了,看其也沒有以前那般礙眼了。當然,楊素喜奢華,好享樂,縱情至性,一副豪門貴公子本色的作風也是原因之一。

“破鏡重圓”“成人之美”這兩個極成語的源頭,便是徐德言和李靖兩人分別得到了楊素的兩個姬妾。

最近楊廣與他相談甚歡,不僅是楊廣實現了他的夢想——軍隊職業化。楊素作為名將,自然是有自己的帶兵之法的。

他用兵講究嚴軍法、厚賞賜而喜徵誅,殺一而百奮。通俗的說,就是先派數百人赴敵陷陣,將打不過還敢跑回來的都殺掉,然後再派數百人去,一定要打到沒人敢逃才行。所以他打仗,將士都很勇敢,不攻破敵陣絕不後撤。

聽起來很簡單,但卻是有效,當然,如果第一波被派出去的是楊廣,他肯定不會這麼認為。

這套帶兵方法的關鍵就在於“非選之特精,而養之素厚之士也”,就是那些用來衝鋒陷陣的精銳死士,都是楊素平素拿重賞餵飽了,可能還要厚賞其家族,蔭其子孫,所以才樂於為他死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可他自己又不能蓄養死士,所以對於楊廣的職業兵制是很推崇的。這就相當於一條紐帶,可以拉近他倆的距離。

此後,楊廣更是幾乎每一個行動,都會在行動前通知楊素。因為楊廣需要他的支援,特別是在楊廣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楊素的支援對他至關重要。

這次楊素求見,便是請辭的,他已經七十歲了,在這個平均年齡不過40的年代裡,一身戎馬的將軍活到七十歲已經十分難得了。

況且他的弟弟楊約、叔父楊文思、楊文紀以及族父楊異,都出任了部門長官,位列公卿。幾個兒子雖沒什麼功勞,也都官至柱國、刺史。

他的宅邸華麗奢靡,乃是仿照皇宮規制建設的,奴僕、歌妓、小妾更是上千。自古以來為人臣者,功勳卓著卻又顯貴若此的怕也就是霍光了。

霍光他是不想做的,家族繁衍數百年,不能敗在他手上。篡位更不可能,他不是楊堅,到了他這份上兒,身後名比利益重多了。

現在他要做的就是安然退下去,自古以來,權臣有幾個能得善終的,後世巴頓的名言:“一個士兵最好的歸宿是在最後一仗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他的功績不遜於秦朝名將白起、王翦,可楊堅別說比始皇了,秦昭王他都難比。功高震主已成定居,若不是關隴集團勢大,他絕不可能善終。可就算他得善終,家族怎麼辦,難道要像霍光一樣身死族滅嗎!

他不甘心,他是有反抗能力的,他死後十年,兒子楊玄感登高一呼,仍然能聚兵二十萬,便是藉著他的威望。

可造反不是短時間能成功的,而且現在國家還算穩定,最重要的是他沒時間了。所以他決定退讓,藉著皇帝的新政,他將自己的勢力收縮起來,以此試探皇帝的態度。

歷史上楊素和原主的矛盾已經瀕臨爆發了,要不是楊素病死,楊家的下場可就兩說了。

幸運的是他碰到了楊廣這個穿越者,明知他只有兩年壽數的情況下,楊廣自然不會去撩撥他。

相反,他要給楊素舉辦一個盛大的告別儀式。既是為了安他的心,更是想表明自己的胸襟,告訴世人他不是一個量小的君王。

華夏古代一直有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習慣,藏拙已經成為了臣子必備的技能

能得遇明主知己,一展平生所學,固然是人生大幸,但若是不懂藏拙,那便離死不遠了。

玩的好的,如蕭何自汙、范蠡泛舟,即實現了抱負,還能有善終,更能得富貴。

玩的一般的,便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下場,雖沒實現抱負但也得了幾世富貴。

差的便是商君、吳子、白起、伍子胥這種了。商君車裂,白起賜死,吳子被亂箭射殺,伍子胥被逼自刎。

但這也只是自己遭罪,最差的便是如霍光於謙一般,明明有大功於國,卻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實乃國家之痛,民族之悲。

這種行為雖然可以除一時之疾,但對於王朝是害處極大的,多少才華橫溢之人為了免死走上邪路,一旦登臨高位,便開始肆意斂財貪圖享受。

因為他們知道不做不錯,無為就是最好的為官之道。上進太快只有兩條路可走,身死族滅、某朝篡位。

說起來楊堅也是可憐人,不篡位他也逃不過那一刀。

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看似有理,卻是人民的無奈,國家的悲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