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八章:戲曲困境,如何破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

華夏戲曲百花齊放,流派眾多看似是一種好現象,卻又何嘗不是一種桎梏。

縱觀戲曲千年的沉澱發展,藝術表演形式得到傳承的同時,又受限於年代本身難以適應新劇目。

而戲曲一旦出了當地,很難受到其他區域人民的認可和歡迎,無形中也限制了戲曲的廣泛傳播。

與現階段影視學院報名的火熱現狀相比,華夏的戲曲人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

再加上戲曲藝術派票房不斷下降,市曲劇團經營困難,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演出人員比觀眾還多的冷清場景。

顧城環視一圈。

覺得在座的每一位大師,都比他有資格討論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韓校長,要是討論流行音樂,我還能厚著臉皮點評幾句。”

“但要說到戲曲領域,我只能算是個門外漢。”

“以我對戲曲那幾分淺薄的理解,我怕冒犯了戲曲這門藝術。”

“顧城,你這話我就不喜歡聽了!”

韓中毅放下筷子,一本正經的反駁。

“一門藝術不能因為欣賞的人少,就對它無限拔高,戲曲最初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娛樂活動。”

“在民國那會兒,多少喜歡聽戲的文人雅士覺得京劇沒有文化,甚至拒絕登臺獻唱以免丟人。”

“戲曲它本身就是一門接地氣的藝術,要是把它束之高閣放在神位上供著,那將來還有何發展?”

說到這裡,韓中毅語氣多了唏噓。

“時代在不斷進步,傳統藝術想要傳承下去,就不能再一直抱殘守缺。”

“只有與時俱進,代代傳承,每一代再新增自己的改良下去,戲曲才能繼續發展、越來越好!”

“韓校長說得對,是顧城狹隘了!”

不愧是藝術學院的院長。

韓中毅三言兩語,就讓顧城感受到了他在的格局與境界。

不過相比韓中毅,王濟秋顯然要傳統保守得多。

“你們都說傳統藝術,要創新才能傳承,但我卻不這樣認為。”

王濟秋一直認為戲曲的生命力很強,並不需要拯救。

真正的藝術自然能吸引觀眾。

“我覺得戲曲,也沒大家想象的那麼式微。”

“即便是哪天我不在了,我覺得京劇也定會還在,所以我覺得沒必要刻意去迎合年輕人。”

“再說老藝術家們以自身的視角,去揣測、迎合年輕人的喜好,然後純粹靠臆想來創新改造自己的東西,最後出來的結果也極有可能是四不像,到頭來兩頭不討好。”

“各位老師,如果創新意味著要丟失本質的東西,那傳承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之前我也是跟王老師一樣的想法。”

黃梅戲大師韓芳突然插話。

“以前我也覺得只要唱好戲,就能撐起一座這戲班子,如今卻也不得不分出精力到舞臺之外。”

“我們黃梅戲早已今時不同往日,沒了以往的光鮮亮麗。”

“也只有搞一些戲臺之外的新聞,才能重歸大眾視野。”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還墨守成規,黃梅戲遲早都會毀在她們手裡,泯滅在時間長河裡!”

在韓芳看來,其實京劇還算好的。

國內還有很多沒被關注又不被國家重視的東西,正在一步步消失。

韓芳雖然不願承認,但現實是黃梅戲的發展土壤確實已經十分貧瘠,甚至是已瀕臨死亡了。

隨著國人現在對於中華傳統節日、時令節氣與廟會集會的意識的逐漸淡薄,戲曲演出的機會與平臺也開始不斷減少。

信息化時代的變遷,促使人們的審美與生活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群眾現在更趨向於欣賞多元化、快節奏的藝術形式。

年輕人的圈子基本都是娛樂致死的狀態,網劇、遊戲、選秀這些才是年輕人感興趣的主流。

徐秦輕嘆了一口氣。

“其實何止是黃梅戲,大多數傳統戲曲在吸引新一代受眾的能力方面,都顯得極為乏力。”

“沒有受眾就難以推廣,沒有推廣就缺乏關注,沒有關注就招收不到新鮮血液,沒有生源就難以創新,逐漸走入死循環……”

韓中毅接過話茬。

“不管是黃梅戲還是京劇,戲曲如何革新、如何建設、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重鑄昔日光輝。”

“這是所有戲曲人以及戲曲愛好者都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一個從未被遺棄的話題。”

韓中毅再度看向顧城。

“顧城、蘇柒,這裡也就你們兩個不是戲曲行業的。”

“你們兩個也說說看,觀眾眼裡關於戲曲方面的發展傳承!”

蘇柒落落大方道:“既然韓校長都這麼說了,那我就以票友的角度淺談幾句。”

她在腦海先組織一邊言語,這才斟酌著開口。

“其實我覺得方才幾位老師的觀點,都沒有錯!”

“傳統戲曲想要實現文藝復興,傳承和創新應該要兩手抓!”

“戲曲不能僅依靠政~策支援和媒體宣傳,應該在保持傳統特色前提下適當的加入時代的元素,打破程式改革創新,這就是中華幾百年戲曲文化繼續精進的必然之路!”

韓中毅側頭看向顧城。

“顧城,你覺得呢?”

“我跟蘇柒的想法差不多。”

顧城把剝好的一碟蝦推給蘇柒,然後才不緊不慢的開口。

“戲曲是中華傳統藝術,個人認為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應該先傳承好了,然後才有資格去談發揚創新。”

“畢竟一碗水只有多到溢位來,才能叫改良創新!”

“藝術家的技藝水平與藝術功底,就是是戲曲的根基。”

“要想讓戲曲行業蓬勃發展,就需要汲取時代和文化發展的養分,以更包容的姿態去生產和創作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戲曲的破與立。”

“顧城,你也是年輕人。”

崑曲大師蔡禮仁突然好奇的開口。

“你們這一代,是否真的對崑曲去無感?”

顧城不解,“蔡老師,您為什麼會這樣問呢?”

蔡禮仁微嘆了口氣。

“我這半生都在致力於崑曲研究和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偶爾去講課的時候,臺下經常有年輕學生說崑曲太慢了,他們並不是很喜歡。”

“蔡老師,他們現在不喜歡又有什麼關係呢?”

顧城爽朗一笑,露出平整的白牙。

“當今社會,戲曲不再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而是變成了一種文化載體。”

“能讓時間敗下陣來的藝術,一定值得我們定心欣賞。”

“人總是會變老的,當人隨著歲月沉澱逐漸變得安靜,他們就會知道華夏傳統文化藝術的可貴。”

“當他們回過神來,想要尋找傳統的淡雅之美、淨化之美時,卻發現崑曲已經變了,這何嘗又不是一種遺憾的錯過?”

顧城環視一圈眾人,字字珠璣。

“再說崑曲既然已經等了群眾700年,再多等上30年又能怎樣呢?”

顧城這番話,震撼了全場。

所有人的臉上,都是一臉驚訝之色。

論資歷,崑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

有700多年歷史,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其他劇種無一例外地學習著崑曲的表演身段、程式,移植和借用著崑曲的音樂、排場。

京劇院培養演員,要用崑曲劇目打基礎,叫“崑腔開蒙“。

論影響,崑曲曾獨霸華夏劇壇兩百年,其流傳之廣、歷時之久,非其他劇種可望其項背。

古老戲曲藝術傳統中蘊含著的深邃思想,早已滲透國人的血脈。

“顧城,你說得對!”

蔡禮仁目光湧動。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十年前的流行歌曲,放現在聽也許會覺得過氣,但戲曲不管三十年前還是三十年後聽,感覺都不曾變過。”

“因為藝術不分年代。”

蘇柒直接用一句話總結。

“好的藝術作品,即便傳了百年千年,也會有人一直欣賞。”

顧城笑看向韓中毅。

“韓校長,您剛才說戲曲曾是一門接地氣的娛樂活動,還記得吧?”

韓中毅眯眼,“你的意思是,讓戲曲再接地氣一點?”

“這麼形容也可以。”

顧城不置可否道:“很多人在面對戲曲發展狀況不佳時,往往會埋怨觀眾不懂藝術,這無疑是走向了群眾的對立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導致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華戲曲已經逐漸脫離人們的生活!”

顧城看向眾人。

“所以我覺得戲曲內容要更加貼近生活,突出娛樂性,要長於情疏於禮!”

“梅蘭芳大師曾說過創新是‘移步不換行’,即便是創新也不能丟掉戲曲最本質的核心——四功五法!”

“我個人認為,戲曲在做好傳承的基礎上,應該多加實踐與創新,試著讓戲曲在內容上更加豐富起來。”

韓中毅眯眼,“豐富內容?”

“沒錯!”

顧城慢悠悠的補充。

“需要充分繼承戲劇藝術的審美、技巧、程式規範,然後在此基礎上,再做做創新的嘗試。”

“比如目前還沒見過的科幻題材、都市言情、玄幻修仙等題材,都可以跟戲曲嘗試結合混搭。”

蘇柒眼前一亮,“我覺得顧城的這想法不錯!”

李勝文有些將信將疑,“戲曲和影視劇混搭,會不會不倫不類?”

顧城沒有多解釋什麼,只是輕笑反問。

“《神女劈觀》也是混搭了多種風格,不和諧嗎?”

李勝文無話可說。

顧城又接著道:“總是要邁出第一步的……”

其實戲曲遠沒有所謂的“千年的沉澱”那麼誇張。

崑曲只有700多年的歷史。

國粹京劇更是只有屈屈兩三百年,比四大名著還要來得都年輕。

但京劇的受眾群體,卻比四大名著簡直要少太多。

甚至於舞臺劇、音樂劇都比京劇的年紀大,比它的受眾要廣。

要想讓戲曲更情趣化、抒情化、多元化,就應該多貼合市場開闢新題材。

島國的不少漫畫、動畫都能改舞臺劇、能改歌舞伎,而且改了還有人看。

西方的動畫也改成了音樂劇,而且也改的很成功。

那中華戲曲怎麼就不能嘗試呢?

文化、戲劇都是一個國家的思想高度。

京劇用了幾代人的努力,把這個起源於俗文化的劇種抬上了大雅之堂,賦予其文明核心。

老一輩的民眾覺得它能代表華夏以及華夏的文化,所以國家也出錢出力保它。

推廣、弘揚戲曲是國家的文化政策,是文化輸出和文化自信建立的一塊基石。

正如戲曲研究家徐成北所說:戲曲不應僅僅定格在老唱片、老照片和老報刊之中,他內在的活躍、奔突著的生命力應該長久滋養著梨園,給現實世界以啟迪。

顧城覺得,或許也有那麼一天。

華夏的藝術家去往全世界各地演出,都能受到熱烈的歡迎,全球所有的藝術團體,都會以來帝都的某大劇院演出為榮。

……

這場飯局一直持續到了晚上十點左右。

因為大家都相繼喝了一些酒。

顧城直接安排了計程車,送各位老師回去。

最後只剩下兩三個人時,韓中毅最後叫住顧城。

“顧城,因為《神女劈觀》的關係,最近戲曲的熱度指數暴漲。”

“你覺得接下來,我應該怎麼抓住這波熱度,去弘揚華夏戲曲文化?”

“拍戲曲電影、或者跟電視臺那邊合作,上綜藝、做節目都可以。”

韓中毅和梁世平對視一眼。

然後把梁世平輕輕往顧城身前一推。

“顧城,你覺得以世平這個年齡,適不適合進入娛樂圈?”

顧城目光低垂,視線落在梁世平稚嫩中透露著堅毅的小臉上。

自上世紀50年代後。

京劇乾旦不再被提倡,戲曲學校也不再培養。

往後五十年間後繼乏人,枝葉凋零。

看著梁世平的臉龐面龐,顧城恍若看到了京劇傳承的希望。

誠然,能被李勝文收做乾旦,那梁世平在顏值這塊自然是沒問題的,爆火也只是時間問題。

顧城也理解他們的想法。

戲曲屆如今非常需要,一位年輕的戲曲天才來撐場面。

但是一旦進入演藝圈,本心就不是那麼容易守住了。

前世被玖爺欽點的巴~特~爾就是很好的例子。

唱戲坐科要十年以上,不僅唱唸坐打都要會,還不允許假唱,一場戲下來兩個多小時,結果賺到的錢卻不如十八線小明星帶貨一場。

所以他沒有藏著掖著,直接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

“韓校長,培養一個明星可能只需要一年,而培養一個名角十年都不定能培養得出來!”

“進入演藝圈混個臉熟、拉拉人氣可以考慮,要是常駐娛樂圈,我個人目前不是很建議。”

“他還在讀書,又還沒倒倉,跑太多通告對他以後的職業生涯沒什麼好處。”

“行!我知道了!!”

韓中毅點頭,帶著梁世平先行離開了。

顧城在原地微嘆了口氣。

“但願這孩子,以後能守住本心!”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