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不可思議,震撼人心,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

全篇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

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於西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後文輕敵伏筆;後四句接寫出征陣容。

旌旗如雲,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

第二段八句寫戰鬥經過。

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勐,我大漢軍隊傷亡慘重,後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

第三段八句寫徵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

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

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

樊會在呂后面前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

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

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

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鬥危急而失利。

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

“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

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

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

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淒涼。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

應該看到,這裡並不是遊離戰爭程序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

“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

薊北徵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

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

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

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

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

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後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勳!

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先生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讚,而“豈顧勳”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霍將軍!”

百年前威鎮北邊的冠軍侯霍去病,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鹹樂為之死”。

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麼鮮明的對比。

詩人提出霍將軍,意義尤為深廣。

這些年,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屍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

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冠軍侯,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澹經營而至於渾化無跡。

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淒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

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程序中,描寫了士兵們複雜變化的內心活動,悽惻動人,深化了主題。

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

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漢將的怙寵貪功。

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

而結尾提出霍去病,則又是前後對比。

全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先生《燕歌行》這首詩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

平聲“刪”部、

上聲“麌”部、

平聲“微”部、

上聲“有”部、

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

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

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

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

如“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

可以說,這樣的作品,絕對稱得上是我大漢古今之絕世名作。

這樣的作品,整個大漢,可能只有先生能夠寫的出來,也只有他才能寫的這麼好。

因為,他是聖人!

說真的,如果可以的話,我他麼的現在被這首詩給激動的,恨不得穿越到那個年代,然後去掐死那群蠹蟲。

只不過,這一切都是我的空想。”

黃綸一口氣,說完了自己的理解以後,他有點失落的坐在自己的直播間裡面。

一首燕歌行,真的就是把戰爭的殘酷,還有那種對於朝廷將軍的失望寫的淋漓盡致,寫的就像是大漢如今的這些觀眾,親身經歷了那段歲月一樣。

所以這一刻,整個直播間的觀眾都在憤怒,憤怒那個罪魁禍首,那個驕傲自滿的將軍。

所以這一刻,直播間裡面,全部都是在罵此人的人。

甚至於,讓別的彈幕都沒有了空間。

好傢伙,這就是劉南作品的恐怖之處啊!

“該死的,如果我能夠回到過去,我他麼的第一時間就去弄死這個人。

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恨的。以前學歷史,對於酒泉之戰,我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覺得不過是一場戰爭。

畢竟我大漢幾千年,打過的戰爭太多了。

這場戰爭雖然輸了,可我也沒有更多的感受。

但是今天,當我讀完了這首詩以後,我才發現這場戰爭,是多麼的令人深刻啊。

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前面先生說的國防的重要性。

我再也不想聽到,有人說什麼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這樣的詩句出來。”

“這位朋友說的不錯,這確實讓人心痛,也讓人忍不住反思。

今天先生的直播,其實說穿了就幾個字而已,那就是國防和反思。

邊塞詩啊,這樣的詩詞才是邊塞詩。

還有我要提出一個意見出來,麻煩以後我們的影視制作人,再拍攝邊塞作品的時候,不要他娘的搞一些有的沒的的。

什麼愛情啊,什麼和別的人彈情說愛啊。

什麼他娘的,各種誇張的劇情之類的。我真的是夠了,麻煩你不要侮辱我們的先烈。”

“說得好,我也想這麼說。最讓我憤怒的一個就是,有一部電視劇,拍攝我們冠軍侯的。

大家應該也知道,這些畜牲拍他大爺的,拍什麼讓我們得冠軍侯去軍隊歷練,然後還和一個胡人的什麼玩意兒爭一個女人吃醋什麼的。

我他麼的真的是夠了,影視作品是你們這麼搞的嗎

?我霍大將軍,什麼時候去歷練了?

他就是天生的將星,就是天生開掛的人。

人家第一次出征,就直接八百人殺的匈奴狼狽而逃,並且俘虜了無數貴族的存在,一戰封侯冠軍侯。

你他麼的是不是有病,讓他去歷練?我歷練你媽啊,這群沒文化的文盲。”

“他娘的,兄弟你說的這部作品我也看過,差點沒把握氣死了。

最過分的,就是我堂堂大漢圖騰,和他娘的一個破匈奴人爭風吃醋?

我的嗎啊,當時看到這一段,我差點沒直接氣死過去。

按照武帝對於咱們霍將軍的喜愛,你知道他需要女人,對方會怎麼做嗎?

天上的星星,都會給他弄下來,更別說一個女人了。

我他麼的,我不知道這些導演是不是腦殘,還是腦血栓?

沒有三十年腦血栓,他肯定寫不出這樣的劇情來。

還有那個演員,你他麼的……算了我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好吧,這個話題,一下子就熱了起來。也確實有這樣一部關於霍去病的電視劇,真的太他麼的侮辱人智商了。

不說太多了,讓我們重新回來直播間,重新回到劉南的直播裡面,重新來觀看詩聖的直播。

而這個時候,劉南也開始了新的作品了。

又是新的一堂課,又是新的詩詞要出現了。

沒有錯,就是新的作品眼出來了,就是如此的讓人猝不及防。

好像咱們這位詩聖的靈感,沒有盡頭一樣,只要他想,就能立馬寫出來。

這樣的情況,讓直播間的一些文人墨客嚇得不知所措。

從古至今,也就只有一個劉南了。所以,新的一堂課,劉南第一時間就寫下了這首新的詩詞。

而此時此刻,這首詩詞也出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張熾桐喝了一口酒以後,忍不住吟誦起來這首詩。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好一個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啊。

果然不愧是詩聖啊,也只有他才能隨手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了。

這首詩,和前面的那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有著很相似的文風。

都是在寫邊塞,也都是寫的如此的震撼人心。

這種文風,只有詩聖劉南,也只能是他了。”

是的,第一句就直接震撼了人心,一句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立馬就奠定了這首詩的偉大。

而毫無疑問,接下來的內容,也不會讓人失望的。

騰華陽今晚,也在滕王閣裡面,看著劉南的直播。

所以,他也被這首詩震撼了。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蒼天啊,這是什麼樣的神仙之作啊,這種浪漫主義的邊塞詩,也只有他劉南能夠寫的出來了。

這首詩,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當初的霧山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樣誇張的形容詞,也只有他劉南能夠寫的讓人如此震撼了。”

騰華陽被震撼了,震撼的說不出話來了。

李鳳年也同樣如此,他在自己的春江樓裡面,看著直播,震撼在劉南一首又一首的偉大作品當中。

“哪怕先生的直播,我一場都沒有落下,哪怕他的每一首作品,我都記錄了下來,時時刻刻的誦讀。

可是,他每一次的新詩,還是讓人如此的震撼。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啊,多麼的美妙啊!”

說完,李鳳年忍不住端起酒杯喝了一口,這樣的詩詞,如果沒有好酒的話,真的就差了一點味道。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剛剛的那種大氣磅礴,震撼人心消失了。

接下來,就是對於邊塞戰爭的描寫。特別是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更是寫的無比的悲涼,讓人忍不住落淚。

這才是詩詞作品,這才是偉大的藝術。

藝術,不是所謂的那種怪異,也不是那種格格不入,藝術是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和描寫。

而毫無疑問,劉南的每一首作品都是藝術。

這一刻,葉為道忍不住驚歎,也忍不住開始了吟誦最後的內容。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好一個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啊!

這一句,真的寫透了戰爭的本質。此時此刻,我來為大家翻譯鑑賞一下吧,這是我們這個直播間的老傳統了。”

黃綸話音落下,很多觀眾都跑過來了,主要就是為了黃綸的鑑賞和翻譯。

這位讀詩人,如今的粉絲非常多,也非常有名。

因為文壇領袖葉老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在讀詩方面,他都不一定比這個黃綸好。

所以,黃綸的名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並且,他的一些解讀分析,真的可以作為最優解,也是最懂劉東詩詞的人。

所以,這首詩他們想要聽聽看,黃綸的解釋。

“黃先生開始了,嘿嘿說實話,每一次我在先生直播間。

欣賞完了先生的詩詞以後,我都要過來一趟,聽黃先生給我們分析解讀先生的作品。

整個大漢,沒有人比黃先生,更加能夠讀懂詩聖的作品了。”

“沒有錯,我也是這樣,說真的先生的一些作品,真的需要一個人幫我們翻譯一下的。”

黃綸的看到了直播間的討論,臉上露出了一些微笑

。能夠讓觀眾,說一句他黃綸是讀懂了詩聖的詩,這對於他來說就是最大的褒獎。

他喜歡別人這麼說,他也不怕自己只是一個讀詩人。

畢竟在詩聖面前,任何人都不敢說一句自己是詩人。

能夠成為詩聖作品的讀詩人,那也是他莫大的榮幸。

往後歲月,他黃綸也一定會在大漢歷史上留下屬於他的名字的。

“好了,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咱們首先來翻譯一下這首詩,這首關山月吧。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

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當年我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麼悽苦悲哀!

當此家中高樓上的將士妻子,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這就是這首詩翻譯過來的內容,接下來咱們就開始欣賞這首詩的偉大。

它到底有多好,好在什麼地方,並且先生寫這首詩的時候,一些想法是什麼。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

先生抒寫了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譴責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藉以影射批判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表現了反對侵略戰爭的主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四句尤如影視文學的蒙太奇手法,將“詩題”一一化出。

“關”“山”“月”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的詩的物象,奠定了全詩邊塞苦寒的蒼涼基調。

“月”,出於天山雲霧間,一派雲海蒼茫、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的景象。

“風”,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風,猶如虎嘯狼嗥,吹遍玉門關內關外,氣勢多麼龐大,異域何其粗獷。

先生巧借“長風”把“關”與“月”有機地聯絡在一起。

明月依舊、關隘依舊,而歷代的長征遠戍的男兒卻都一去不再生還。

沒完沒了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息?

因此先生將“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

先生透過對邊塞巨幅畫卷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里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主旨。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先生引用典故,在“關山”自然邊塞風光之上迭印出沙場點兵征戰的宏大場景。

據史料載:高祖劉邦曾領兵征戰匈奴,在白登山一帶展開了殊死搏鬥,高祖的將士被匈奴於此圍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灣一帶也是後來我大漢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

。歷代這種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將士幾乎難以生還故鄉。

那無奈的開懷痛飲,也許就成為未來沙場征戰的最後訣別。

此種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

“望邊色”三個字在先生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

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

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先生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

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

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先生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

在這樣的矛盾面前,先生本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

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

開頭的描寫都是為後面的做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班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與過於愁苦,與之相適應,境界也往往狹窄。

但先生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引發這種感情。

這只有胸襟如先生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

綜觀全詩,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先生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

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淒涼而又雄渾悲壯。

我可以這麼說吧,這首詩我的評價就是,我大漢千古只一首。

這樣的作品,真的讓人忍不住震撼而又興奮。”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