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的後人留在青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年羹堯戎馬一生,屢立戰功。然而,風雲驟變,彈劾奏章連篇累牘,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奪爵,賜自盡,留給人們一個千古之謎。

■在大清王朝,威名舉國皆知的“年大將軍”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族中任官者一律被革職,嫡親子孫被發配遣邊充軍。曾經叱吒風雲的年大將軍,落此下場,令人扼腕嘆息。

■“門源永安城”“年大將軍的兩位如夫人葬在了青海”“西寧年家是年羹堯的後裔”,很久以來,青海人都有這樣的說法。

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湟水河中上游,這裡西通西藏、新疆,東接甘肅蘭州,北連河西走廊,南瀕黃河,是“絲綢南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鎮和交通樞紐,被稱為“海藏咽喉”,它就是高原上的美麗城市西寧。

青海地方史學者李逢春先生認為,為了開發和建設這一方寶地,西寧人是從*走到一起來的,歷史上數次移民就是一個例證。所以,青海漢族來自南京等一些說法在民間流傳已久。那麼,西寧年家是年羹堯後裔嗎?

地方史學者說年羹堯

西寧地區,在古老羌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融合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融入青藏高原、河套地區的草原文化,還吸收了從絲綢之路傳來的西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隨著歷代戍邊、屯田等活動,黃河流域的漢族進入了河湟流域的西寧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族人民在青海大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所以說,西寧是一個多種文化元素共存的地區,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根據我省著名地方史學者考證,我省門源劉氏家族與漢高祖劉邦有著直接的淵源,孔家莊的孔氏人家也是孔子的後裔。

我省地方史學者朱世奎先生說,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橫掃敵軍殘部。在這突如其來的猛攻面前,敵軍土崩瓦解。這次戰役歷時15天,大軍縱橫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敵營,大獲全勝。“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一段歷史對於許多青海人來說並不陌生,年大將軍也在青海大地上留下了許多蹤跡,門源永安城就是其中的一處。現在的永安城已經沒有了的史書中記載的模樣,但從殘存的城牆中我們仍可看到它當年的宏偉和堅固。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一座古城巋然屹立,吹來的微風中彷彿還有當年的煙火味,站在城頭,好像還能聽到當年的金戈鐵馬聲。據當地人說,永安城裡埋葬了年羹堯的兩位如夫人,有些人從這裡挖出了銅元、印章一類的東西。

年姓後裔追根溯源

根據這一史料我們可以肯定,年羹堯曾經到過青海。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年大將軍在離開青海時,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是不是留下了本家族的一些人;或者他出事後,家族受到牽連,有人千里迢迢來到青海,在這裡生活了下來;還有一種可能是當地的一些人家,仰慕年將軍的威名,改姓為年;或者說是從外地一些年姓人家遷徙來到高原,他們與年羹堯沒有任何家族關係。

帶著種種假設,6月16日,記者採訪了年烜、年煜、年靖海、年福海四位年家人,請他們為我們追根溯源。

已經是80歲高齡的年烜說,關於我族溯源很難找到文字史料,傳說有二。一是說我先祖在清嘉慶年間由安徽巢湖移居到西寧,與西寧另一年家不是同族,是武功世家。二是說,我族系清代年羹堯將軍後裔。先祖年光漢曾說“西寧年氏一族是大將軍年羹堯遺留在蘭州的幼子年壽一支的後裔。”長兄年炳在遺稿中寫道:“我西寧年氏,相傳為清康熙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後裔,隨軍留在湟濱之裔。其後遭遇雍王朝變故,子孫蒙難,遂隱姓埋名,藏身四方,至嘉慶朝,恢復原姓,始乃定居西寧。故我等以前所見家譜牒庚,最早為嘉慶朝先世,以上朝代湮沒焉。”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家族的譜系在那個年代被燒燬了,尋本溯源很難有定論,現在非常遺憾。

年煜說,從《西寧府續志》中可以看出,我們年姓人家在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00年),就定居西寧城內宏覺寺街,雖然家境清貧,但不氣餒,自強自立,以孝悌忠信仁義道德的傳統古訓教育子女,耕讀傳家讀書明理。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老宅門前有兩棵大榆樹,而且還很大,看樣子年代非常久遠了。所以,先祖常常以“雙榆主人”或“雙榆草堂”自居。那時候,祖屋中藏有一紅綢中堂,用金粉寫就先祖陣亡過程,每逢年節懸掛於上屋,讓兒孫誦讀瞻仰。

年靖海告訴記者,聽祖上說,年家的墳塋遷過幾次。年家的老墳原在西寧南灘,因為洪水泛濫,先祖年光漢和族人一起將墳塋遷到了西寧東郊曹家寨。事後深感家業興旺,但無系統譜牒記載,先祖創業之艱辛有遺忘之虞,愧對先祖,便經過多年努力後修成了《年氏家譜》。譜籍原來存放在宏覺寺街祖屋宗龕內,逢婚喪嫁娶生兒育女時,及時在家譜上填寫,我們小時候曾經看見過。1987年,年家的墳塋又從南灘遷到了大堡子。在遷墳的過程中,我看到規模非常大,還有許多陪葬品,耳環等首飾很多,衣物雖然已經腐爛了,但有些地方還是能看出色彩豔麗、做工精美。

對於年家的人來說,家譜消亡使得他們失去了一切關於家族淵源的文獻記錄,現在他們只能根據先輩的口頭傳說和其他史料來尋找相關線索。但是,欣喜的是年氏族人保留了一些珍貴的先祖墨寶,其中雙榆主人年兆亨的《詩品二十四則》讓記者大開眼界。

年福海說,先祖年兆亨自幼苦讀四書五經,諳熟韜略,文武兼備,決心步其父輩鴻鵠之志,投筆從戎。承恩襲職雲騎尉,在清代時任哈拉庫圖營守備及西寧鎮標中營守備,因功授朝庭牒文並赴北京覲見大清皇帝。《西寧府續志》記載任哈拉庫圖營守備,據現存的親筆書寫的扇面可以知曉,當時是在宣統元年。後來,他堅持“耕讀傳家”的家風培育後代,在南大街經營雜貨鋪為業。從這本詩集可以看出他的敬業齊家的精神。

高原民族融合的見證

我省地方史學者靳育德先生說,據《路史》記載,上古時,姜太公幫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諸侯國齊國,所以姜太公又稱齊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書裡說:“齊太公後有年氏。”也就是說,姜太公的後代中有一支姓年。到了明朝時期,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這新的血液,就出自嚴姓。年姓的望族居懷遠郡。據《明史·年富傳》記載,“年姓本姓嚴,後訛為年。”年氏望出懷遠,即今安徽懷遠縣。明代永樂戶部尚書年富,即懷遠人,原本姓嚴後改為年。

由於年家家譜的不存在,我省的地方史學者對西寧的年家是否與年羹堯有淵源不敢下結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出,年姓人家是遷入青海的,他們在高原上與眾多民族共同生活,是青海的建設者,是高原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姓家族的變遷,也是高原民族融合史的見證。(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