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與隆科多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年羹堯與隆科多,性格迥異,一個專橫傲慢,睥睨萬物,一個見風使舵,精明絕頂,卻有著相似的際遇和命運,他倆都對雍正有著“再造之恩”,都曾被雍正重用,都曾是雍正依仗的左右臂,都曾權傾一時,一個是撫遠大將軍,一個是吏部尚書,但在兩三年間,又都被雍正找茬滅掉了,一個被賜死,一個被圈斃。

雍正即位後,年羹堯炙手可熱,權勢熏天,任誰都不瞧在眼裡,其傲慢程度,在清代絕無僅有,令見者、聞者無不瞠目。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他自青海返京,途中,竟令都統、直隸總督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韁紫騮,絕馳而行,王公以下,膝地郊迎。而他則安坐馬上,“目之不顧”。

平素裡,他饋贈屬下物品,“令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督撫文書,稱“令諭”,把同官當作下屬;蒙古郡王見他,要行跪拜禮,把自己混同皇上;讓御前侍衛們,為其“執鞭墜鐙”,視作自己的家奴;接到上諭,也不是依制迎詔,跪請聖安,而是“不行宣讀”。

即便在雍正面前,他也竟,“箕坐,無人臣禮”。

當然,年羹堯的“傲”,自有資本:他是雍正的“藩邸舊人”,與雍正私交甚好,且是雍正妻舅(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寵幸的年妃)。他是“撫遠大將軍”,握有重兵,雍正即位時,因他鉗制著同樣握有重兵,且繼位呼聲極高的皇十四子胤禵,使胤禵不敢向輕舉妄動。(雍正之所以能夠登基,因緣際會,缺一不可,其中一條就是因為有年羹堯這支槍桿子,才使雍正少了某種顧忌。看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源遠流長啊。)

雍正即位之初,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大多皇子都虎視眈眈地盯著他,或有不忿,或在等著看他笑話。在邊關,乘機作亂者此起彼伏,令雍正焦頭爛額,而年羹堯鎮守西陲,獨當一面,屢屢平定叛亂,給足了雍正面子。以致青海叛亂平定後,雍正把年羹堯喚作“恩人”。

對於年羹堯的“傲”,雍正起初甚是寬容,因為他清楚:沒有年羹堯,就沒有他雍正。

隆科多的“精”

隆科多的“精”,是精於算計,老奸巨猾。

這是多年官場歷練出來的。若不如此,別說飛黃騰達,恐怕連混都難。

他能察言觀色,能審時度勢,遇事能掂個輕重,知道哪頭炕熱。順境時能左右逢源,逆境時能養光韜晦。隆科多雖然出身顯赫,屬於高幹子弟,但在官場打拼靠得還是自己。

隆科多的發跡,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時,康熙選他為貼身侍衛。隨後,又升為鑾儀使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雖然隆科多“生年不詳”,但稱其“少年得志”恐不大謬。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所屬“違法妄行”,康熙責其“不實心辦事”,“革副都統、鑾儀使,在一等侍衛行走”,但六年後,隆科多又重新受到重用,並得授“步軍統領”。可見其精明過人。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相當於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長,權責重大,自非親信莫屬。

隆科多本與皇長子投緣,而皇長子又是皇八子胤禩集團中人,故太子被廢后,他積極為胤禩爭儲。為此,遭到康熙斥責。於是他悚然有悟,自此只看不說,貌似無派無黨。

隆科多的謹言慎行,頗為康熙賞識。康熙五十九年,隆科多“擢理藩院尚書,仍管步軍統領事”,並委派他秘密監視被圈禁的廢太子和大阿哥,及京師內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動向,成了皇帝的“哨兵”。正因如此,隆科多一躍為康熙身邊的惟一大臣。(未完待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