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光復大帝的怒,遼東蠶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169章 光復大帝的怒,遼東蠶食。

六月暖風撫摸著大江兩岸。

發源於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從長江口一路吹到了應天府中都城。

帶來了充沛的降雨的同時,也向中華大地預示了炎炎夏日的前奏。

這座大明朝的首善之都變得愈發的繁華了。

兩江、江西這連片的水網密佈的區域。

本應是魚米之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如今大部分的田地都被改成了資本化經營的農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由於江南的紡織廠對於原材料強烈需求。

這些農田通常都已經成為了桑葉、棉花、豆間作的農田。

一年內。

桑種一年,棉花和豆分別種一季輪作,冬季再把田地翻開,棉豆輪作的區域插上桑枝,原來種桑的區域再進行輪作。

在大規模的僱傭制農場的出現的前提下。

許多本來在農村的人口開始向一些大城市湧入。

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化開始出現,而湧入城市的人口也為工業化帶來了幾乎是取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

在這樣的大工業生產模式下。

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農耕經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至少現在在家裡紡布已經是個虧本的營生了。

人力紡車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遠不如現在出現在市場上的廣東、兩江棉布更加的便宜,質量還差。

與此同時。

大明獨佔的南洋市場,也為廣東和兩江的棉紡織業託底。

大明已經走上了一條在蒸汽機的帶動下的工業化快車道。

對於此時的大明皇帝朱道樺而言。

中原戰場的戰況,和印度市場問題,幾乎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今天在內閣,皇帝陛下就罕見的發了脾氣。

“怎麼回事?孫士毅去了巴澹島快三個月了,怎麼還沒有動靜?”

這段時間。

內閣幾乎每天都派遣快船南下,催促硬度諸侯聯軍進軍。

因為這幾個月來。

前往印度的航線幾乎中斷了。

極大的影響到了大明的出口經濟。

不只是棉布,包括了茶葉、絲綢、瓷器、蒜藥這幾個大明出口的拳頭產品現在也產生了庫存積壓,由於現在活躍在印度洋上的私掠戰爭,各國的商船都不太敢經過危險的孟加拉灣。

而催促孫士毅儘快起兵前往印度的信件也是一封跟著一封。

但是孫士毅始終頓兵馬六甲,以“軍械不足”、“籌集軍費”為理由拖延。

讓脾氣一向非常好的光復皇帝也發了火了。

內閣的兩名丞相也是眉頭緊鎖。

這外藩在外,行動確實是有些難以控制。

而且大元帥府定下的日期是要在八月之前在孟加拉區域建立據點。

根據軍令,孫士毅倒也沒有違令。

但當初大元帥府給出這麼寬鬆的條件的原因是因為考慮到遠在萬里作戰,給足了前線的自由度。

但誰能想到。

這孫士毅到了海峽總督府就躊躇不前,始終沒有向印度踏出一步呢?

“下旨,讓孫士毅立刻出發!”

朱道樺深吸一口氣說道。

“太不像話了!大軍在寥內已經停留了快四個月了,頓兵海峽是何意?孫士毅是不是不想去印度了?去告訴孫士毅,他要是不想做這個印度諸侯聯軍的統帥,那就換人,讓楊遇春去做!”

朱道樺冷聲說道。

他是真的有些不耐煩了,難得的說了這樣的重話。

開國大帝發了火,讓內閣諸臣大氣都不太敢出。

孫士毅不想去印度了?

那他想去哪裡?

難道要在在南洋佔島為王?

所有人都知道孫士毅沒這個膽子。

但是奈何皇帝話都說出來了。

這孫士毅若是不領兵出發,確實已經是犯了大忌了。

這好在是好脾氣的光復皇帝。

這要是太祖皇帝,呵呵,現在出發的恐怕就不是聖旨,而是錦衣衛的枷鎖了。

好在這時候在朱道樺微末之時就追隨在身邊的老資格,右丞相顧鬆開口了。

“皇上,英國公要領數萬大軍前往印度,謹慎起見確也可以理解,而且他也回報,近期僱傭了數千海寇作為私掠船以報復英屬印度當局的私掠政策,另外還刺探得到了不殺孟加拉區域的海岸地圖和航道地圖,準備妥當了這數萬大軍才能在印度站位腳跟才是。”

顧松說道。

這也就是在新朝,堂堂中樞的丞相大人,才敢幫領兵在外的外藩這麼說話。

大家都知道。

自家這位光復大帝是很講規矩的。

他絕不會做“非禮”之事。

也就是說。

大臣們只要沒有“非禮”。

那麼說什麼,做什麼,都不太會有什麼危險。

有一個《禮》來規範規矩、秩序。

大家都挺有保障的。

像是太祖皇帝那樣殺戮功臣的場景,光復皇帝大概是不會做的。

他強調的就是《禮》的神聖性。

自己絕對不會去做那個禮崩樂壞,壞規矩的人。

同樣的。

下面的大臣也知道。

這個《禮》雖然說讓他們的權力不至於像是前清的官員那樣,有許多胡作非為的空間,有諸多約束。

但同樣的。

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是受到《禮》的保護的。

《禮》一方面是約束。

但另外一方面。

何嘗不是對大家的保護?

按照朱道樺的話來說。

不能夠保護大臣的《禮》,也保護不了皇室。

只有大家都能夠從《禮》的規矩之中得到好處。

這樣才能保證《禮》的神聖性,從而讓這一個大明之《禮》,真正能夠像是《周禮》一樣,成為從天子到貴族,到百官,到庶民都願意遵守,認同的行為準則。

所以顧松雖然幫孫士毅說話了。

但是他沒有違禮,而是以右丞相的身份對印度戰事發表意見,完全是從公出發。

光復皇帝哪怕生氣,也不能以此責怪右丞。

朱道樺眉頭緊鎖。

“印度那邊必須要儘快推進,大明皇家產業促進會已經囤積了過多的棉布了。”

原來朱老板這麼著急,還關係到自己的生意呢。

因為印度市場這幾個月來完全被關閉。

為了能讓國內的部分產能不至於停擺,所以這段時間朱道樺的產業促進會是自掏腰包,承包了不少棉布產能,現在就囤積在海峽自由式市,等著出海貿易呢。、

可以說現在印度市場每關閉一天,印度洋航向每被封鎖一天。

朱老板就要虧一天的錢。

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

太平天國已經兵出潼關。

並且已經完全佔領了陝州。

清軍從洪關、靈寶、陝石關一路後撤,並沒有和太平軍進行大規模的交戰,並且已經提前把沿途的百姓全部向後趕進了東面的洛陽。

同時等太平軍進入河南府之後,就依託新安城設防,雙方大軍在河南進行了對峙。

根據錦衣衛的情報。

清軍綠旗兵統帥福康安採取的是“堅壁清野,拉長戰線”的方針。

意圖透過堅壁清野防止太平軍透過裹挾作戰獲得不急,迫使太平軍必須拖著一條漫長的補給線作戰。

而清軍的一路後撤是早就計劃中的事情。

對於這一點,太平軍這邊也不可能不知曉,所以在進入河南府之後,太平軍就駐兵闕門,與清軍隔澗河對峙。

同時從關中調集糧草,分兵護送。

從現在的態勢來看。

雙方將會在澗河岸將極有可能發生大戰。

因為清軍方面派遣了大量騎兵襲擾太平軍的補給線,讓太平軍的糧草補給成本極高。

以關中的財富,是很難支撐十萬大軍在外長期作戰的。

因此。

擺在太平軍面前的那就只剩下兩條路。

要麼,退回潼關。

要麼就打破當面的清軍,殺進河南府,佔據洛陽,然後以洛陽為根本,裹挾河南一省,北上進攻北京,實現太平軍出潼關的時候的那個最初的計劃:裹挾百萬眾,會攻北京城!

“現在中原即將大戰,南洋那邊讓孫士毅抓緊時間,要儘快出發,解決英國人的主力艦隊,印度洋艦隊需要儘快部署到孟加拉灣,保證貿易航線的安全!”

朱道樺深吸一口氣,壓下火氣。

‘接下來我要把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戰上,這太平軍有多少戰鬥力,福康安的綠旗兵能不能頂得住還要觀察,可別讓太平軍像是李自成那樣一路打進了北京了。’

攻陷北京城。

這是極有政治意涵的行動。

如果大明讓太平軍攻陷了北京城,而不是自己親手光復中原,驅逐滿清。

這對於光復大帝的威望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所以現在部署在江北的七八個旅已經在緊鑼密鼓的做準備,另外在在遼東,明軍的動作也開始大了起來。

長山島佔領之後。

又繞到了渤海灣,佔領了長興島,在長興島上屯兵。

一個月前,遼東方面軍派遣兩個旅登陸了了遼東半島,強攻了寧海。

寧海的清軍相當頑強,這裡畢竟是盛京,是清廷的龍興之地。

不過耗費了十三天的時間,明軍最終攻下了寧海,隨後明軍沿金州地狹向南,佔領了後世的大連市的區域,遼東軍屯司將當地八旗守軍殲滅,並驅趕了當地土著之後,掌控了旅順口之後,大量的遠洋大船就可以在旅順口停靠。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

大明在遼東進行大規模軍屯,甚至直接派遣大軍在遼東進行大規模登陸,都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

不過乾隆似乎很能沉得住氣。

哪怕明軍已經開始在遼東大規模拓展軍屯,甚至都開始試探性的攻擊蓋州了。

但是清廷的北京朝廷和盛京將軍都沒有什麼反應。

對於明軍的挑釁展現出來了驚人的.忍耐力。

既然清軍不敢出戰,那麼沿著遼東半島北上,徹底佔領遼東,封閉遼西走廊,斷絕清廷和遼北的聯絡,那就是明軍下一步的目標了。

戰爭便是如此。

從來都是得寸進尺,遇挫便調整的。

現在在遼東進展順利,大明這邊也加強了在遼東的投入,現在中原大戰打起來之後。

大元帥府總參謀部已經開始謀劃把遼東全境佔領的計劃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