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戰中原,戰印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155章 戰中原,戰印度。

“教匪在關中折騰了快一年了,他們也不回滿足於只得一個關中.”

福康安騎在馬上,正在和一眾綠旗兵軍官們巡視軍營。

七萬多山東、安徽的地方士紳們組織的綠旗兵一下子湧到了陝州。

乾隆還下令河南地方上要支應這七萬多人的糧草,另外還要征夫十萬隨軍做苦力。

這河南如今成為了清廷和太平天國對峙的前線。

這邊是清軍糟糕的軍紀,或者說是福康安等清軍高層有意放縱下時有發生的縱兵劫掠。

這邊是隨時可能破關而出,席捲一切滾滾北上北京的天國大軍。

河南人民這個苦,看來一時半會兒是消停不了了。

此時十萬民夫正在熱火朝天的修築工事。

若是天國大軍從通關出,此處就是必經之地。

依託工事,就能把天國大軍堵住。

相反。

若是要攻入關中。

也必須要有一個安全的囤糧之地才行。

這工事就必須要修得堅固才行。

“只可惜去年忙著和逆明大戰,倒是讓這教匪成了氣候!”福康安嘆了一口氣說道。

“如今剿匪在關中分了地,算是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更加難對付了!”張若藹皺著眉頭說道。

“沒什麼不好對付的,總比他們滿天下流竄要好對付!”

福康安擺擺手說道。

和明軍打了兩年,現在突然面對的是一群“正常”的對手。

哪怕那些分了地的天國府兵很不好對付,作戰意志很頑強,而且這些有錢的府兵自己去置辦的裝備,通常也是非常精良。

無論是燧發槍還是各種冷兵器,用料都相當的紮實。

不過也就如此了。

再紮實的裝備。

他們有明軍那樣的火力嗎?

再精良的鎧甲。

抬銃一銃下去都會被打穿。

雖然福康安手下的綠旗兵的裝備也不怎麼樣。

但是和天國府兵比起來,沒有什麼本質的差距。

這樣的戰爭,似乎才符合福康安以前所有的戰爭經驗

“綠旗兵還要再整頓一番,告訴大夥兒,進入關中後可以放開了搶,放開了撈!”

福康安說道。

這些綠旗兵本質上就是以鄉里、血緣為紐帶組織起來的團練兵。

和後世的什麼湘軍、淮軍差不多。

和綠營兵比起來。

這種以鄉親為紐帶,甚至父子兄弟都在一起效力的軍隊有非常明顯的優點。

譬如說綠營兵作戰,往往“敗不相救,勝則妒之。雖全軍覆沒,亦無一人出而援手”。

但後世的湘軍卻往往能做到臨陣彼此救援。

稍加訓練,確實是比綠營兵有更強的戰鬥力。

不過同樣的,這種軍隊作戰的動力來自於戰利品。

這些從安徽、山東來的地方團練,在一些地主士紳帶領下的同鄉兵,基本上都是衝著求財來的——因為哪怕戰死了,也有可靠的人幫忙把錢財帶回鄉里。

後世的湖南在近現代出了如此多的人才。

其實和湘軍在外作戰,發財者眾不無關系——那些本來沒有什麼機會接受教育的湖南貧苦子弟,因為長輩在外作戰(劫掠)發了財,才有機會讀書上進,也有發財了的湘軍軍官回鄉辦學校的。

在接觸了這些綠旗兵之後。

福康安就知道要如何激勵起這些外省兵的作戰鬥志了。

只要能有發財的機會,這些綠旗兵就是堪用的。

因此許下了“去富庶的關中大撈特撈”的許諾。

反正一方面關中已經是教匪的地盤,都已經分了地了,去搶關中就是搶教匪。

另外一方面

福康安自己肯定是知道關中現在是窮哈哈的地方。

甘陝綠營那些窮瘋了的綠營兵不就是這個地方出來的麼。

但是架不住那些安徽和山東的土老帽不知道啊。

畢竟這教匪放著天府之國的四川不要,非要取關中為家,這就讓福康安的說法看起來相當的.有說服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因此現在綠旗兵們的興致相當高。

就等著福康安福大人帶領大家打破潼關,去關中發財呢。

“潼關的動靜不小,看來教匪是有可能出關入河南的,教匪擅長裹挾作戰,這陝州和河南府都要堅壁清野,將百姓和糧食全部收攏進關隘城池為好!”

“另外在所有存糧的城池都安排好人,一旦教匪把城打破了,一定要把能吃的全部都掃光!給水源投毒!本官要讓教匪餓死,渴死!”

福康安要求陝州、河南府的官員、守軍全部做好堅壁清野的準備。

只要天國的大軍無法就地獲得補給,他們就必須要拖著漫長的補給線作戰,如此一來,這教匪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萬歲!萬歲!”

潼關。

天國軍軍營。

從各折衝府召集而來的府兵一共一萬兩千餘人,排列成整齊的方陣,興頭十足地高呼口號,接受天王的檢閱。

這些府兵們一個個都得了田莊,正是志得意滿,同時又極為渴望上進的時候。

畢竟這天國的分地並不是平均分配的,不同地位,分的地的大小當然也不一樣。

從府兵到各級軍官,以及各侯爺、公爺。

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來區分。

而且這種等級也並非是已經固化。

而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

對於這些跟著白蓮教造反的府兵們來說。

似乎他們只要再努努力。

也能得到良田萬畝,公侯萬代的前途。

天王劉之協一騎當先,在他身後的有文王張漢潮、武王姚之富、達國公王三槐、季國公徐天德、陶國公張正漠、杞國公聶傑人這幾名天國的實力派。

由於地王齊林一門心思的和王妃們牽手,已經不管事了。

他的部下現在全部歸屬於天王劉之協。

再加上張漢潮和姚之富這兩位天國的王爺也是站在天王這邊的。

因此劉之協的實力在這天國之中絕對是最強大的。

不過與此同時。

像是王三槐、徐天德等人。

部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這一番閱兵。

其實就是一次震懾。

天國兩萬多府兵全部是劉之協的天王府直領的。

再加上他的天王封地,以及其他三位王爺封地上的兵馬。

劉之協能掌控的兵力超過了六萬。

而其他這幾位公爺加起來也,大概就是這個數量——這裡指的是能上陣殺敵的老兵,不是裹來湊數的。

這太平天國雖然號稱百萬兵。

但其實大部分是裹挾而來湊數的。

真正能拉得上陣的總兵力。

也就十萬左右。

其實這已經是不得了了。

以關中之殘破。

還能養得起十萬兵。

這等制度,幾乎就是以全社會的力量來養軍的軍國之制。

是可以在短期內迸發出強大力量的。

但同樣的。

這樣的制度之下。

卻也必須要進行四方征戰,否則就會反噬自身,同樣的,一旦戰敗.這樣的制度也極有可能迅速崩潰!

“如何,有此等強兵,我天國可否直搗黃龍,一戰攻破京師!”

劉之協志得意滿,扭頭對身後幾名天國的公爺笑道。

“此等強兵,清韃如何能抵擋!”

“清韃的八旗也就這樣,咱們進長安的時候都殺了好幾千了!”

“八旗不行,綠營也不行!我看這清韃已經日薄西山,日後這天下,就是咱們天國和南明之爭了!”

幾名天國公爺門看到剛天國府兵軍容之盛,也是幸福口福的說道。

“哈哈哈哈!朱家天子,雖有一時之運,但終究不是什麼英雄人物!其已全有江南,卻不知道這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頓兵江南,虛耗光陰,竟放乾隆回了京師,怕是存有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小算盤!這等算計,這等胸襟,有半邊天下已是邀天之幸了!”

劉之協冷笑道。

一副不把大明放在眼裡的模樣。

眾公爺面面相覷之時。

張漢潮又接著說道:“那朱家天子在南方大興土木,大修宮殿,港口,鐵路,又納了南方大族和周邊藩國之女為妃。其國初立下就如此不恤民力,又好色如命,怕是早就沉溺於柔弱江南這溫柔鄉中不可自拔了!江南本就不是英雄用武之地,只要咱們天國得了中原,這天下,就是天國的!”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都覺有理。

“就讓那朱家天子在江南多享受幾年,等咱們得了中原,再南下蕩平江南,一統天下!”

“對對對!日後把這朱家天子捉到長安,封個什麼公,說不得也要說一句此間樂,不思明”

“哈哈哈哈.”

在眾人議論之中。

劉之協伸手,眾人頓時安靜了下來。

“這次出征,不管這清韃要做什麼,咱們就只有一個目標!”

“向北!向北!去北京,爭天下,發大財!”

“去北京!爭天下!發大財!”

一時間。

歡聲雷動。

就在北方中國的兩股勢力即將要進行大規模交鋒的時候。

有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

也已經繞過了南亞次大陸的最南端,進入了孟加拉灣,向北方航行。

艦隊上的米字旗表明了這支艦隊的身份!

這是從英國本土出發,經過了將近三個多月的航行,終於抵達了印度的英國東方干涉艦隊!

在艦隊的旗艦,一艘滿載排水量三千五百噸的一級風帆戰列艦。

大英皇家海軍勝利號一級戰列艦上。

東方干涉艦隊指揮官納爾遜中將、帶著喬治三世新的印度政策而來的大英帝國新任印度總督理查德.韋爾斯利兩人坐在視野最好的頂層船艙內,眼睛盯著不遠處的這一片龐大的大陸。

“還有三天就能抵達加爾各答了!”

理查德.韋爾斯利說道。

“您有什麼計劃嗎?將軍閣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