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兵臨城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楊烜起兵造反時,選擇以兩廣為根據地。就當時的情勢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兩廣北有五嶺,南有海洋,自成一片天地。這樣的地形易守難攻,適合孕育新生的割據政權。但再往後,當新生政權發展壯大之後,這樣的地形反而不利於擴張。

在晚清以前的歷史上,在農業社會生產力落後的大背景下,以兩廣為根據地的割據政權,從來都是偏安一隅,鮮有成就大業者。

晚清之後,國民革命軍以廣東為根據地,誓師北伐,取得了成功,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那時已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廣東已經建有粵漢鐵路、湘桂鐵路,可以輕鬆突破五嶺的地理障礙。

對於楊烜來說,這並不具有參考性。沒有鐵路,靈渠又尚未建成,革命軍就不能快速地調動軍隊、補充軍械給養。從兩廣北上湖南、江西,也就缺乏可行性。

可資參考的,是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40-1842年,期間英軍動員了25艘戰艦、15艘蒸汽艦船、60艘運輸船,另有醫院船、測量船、偵察船、補給船等。

得益於強大的海上力量,英軍從萬里之外遠征滿清,先克廣州,然後走海路北上,在廈門、定海、寧波、上海、鎮江等沿江沿海重鎮都有戰鬥,一路攻無不克,所向無敵。

而英軍的總兵力,戰爭爆發時才四千人左右,戰爭中增加到七千人。戰爭末期,為逼迫滿清投降,英軍增兵至兩萬人。

越國海陸軍總人數已經接近十五萬人,遠遠超過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投入的兵力。除去散佈各地的守備兵力外,革命軍可動員至少十萬人北上作戰。

越國海軍實力不如英軍,卻也能夠模仿英軍,走海路直趨天京。但從福建到天京,需跨越東海、黃海,再溯長江而上,足有數千裡水路。

革命軍征服越南、臺灣,都曾動用海軍跨海作戰,但實際作戰距離不遠,都在一千裡以內。

這次作戰,顯然將比徵越、徵臺更為複雜,持續時間更長。為慎重起見,根據楊烜的指示,革命軍總司令部提出了一個相對保守的北伐作戰方案:先易後難,先東後西,直至佔有東南各省。

革命軍北上,主要將遇到三股敵人,根據力量強弱,由高到低為湘軍、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太平軍。

太平軍遭遇信仰危機,必將發生分化。據估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太平軍將歸順革命軍,最多有三分之一的太平軍有可能激烈抵抗太平軍。

因此,革命軍的主要敵人為清軍江南江北大營、湘軍。

江南江北大營弱於湘軍,配置在天京以東,將成為革命軍的優先打擊物件。

北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作戰。

第一階段,從福建北上浙江、江蘇,重點打擊清軍江南、江北大營,至奪取天京為止。

第一階段作戰,稱之為東路軍作戰。以陸軍司令陳虹為統帥,由陸軍第一步兵師、第四步兵師,海軍南洋艦隊、陸戰隊編成,配屬炮兵、騎兵、工兵等兵種力量,總兵力約六萬人。

楊烜將御駕親征,隨東路軍行動。近衛師則負責護衛楊烜,兼任總預備隊,約有一萬人。

奪取天京後,將進入第二階段作戰。

第二階段作戰,主力仍為東路軍。主要是徹底佔領天京,掃清江蘇、浙江境內的敵人,將福建、浙江、江蘇連成一片。

第三階段作戰,西路軍亦將參戰。以海軍少將羅大綱為統帥,由陸軍第三步兵師、海軍內江艦隊編成,配屬炮兵、騎兵、工兵等兵種力量,總兵力約三萬五千人。

西路軍將在廣西桂林集結,溯灕江,透過靈渠轉入湘江,進入湖南。

根據靈渠施工進度,西路軍至少到1855年1月方能動身北上。

屆時,東路軍將從天京發動西征,西路軍將從廣西北上湖南,最終奪取天京上游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奪取整個東南。

這一次作戰,需跨越整個長江以南,戰爭的強度和烈度將超越革命軍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革命軍總參謀長馮可欽親自捉刀,對作戰計劃進行了大量的推演、修訂。

楊烜對這份作戰計劃總體同意,但要求海軍立即派出一支輕型艦隊,直抵天京城下。

此舉目的不在於奪取天京,而是要激化洪秀全與韋昌輝的矛盾。

歷史上,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事變極為血腥,天王洪秀全先利用北王韋昌輝,誅殺了東王楊秀清。韋昌輝濫殺無辜,受到翼王石達開的指責,一怒之下殺了石達開的全家。

石達開僥倖逃脫,立即起兵討伐韋昌輝。韋昌輝喪心病狂,發兵進攻天王府,逼迫洪秀全下詔誅殺石達開。

天王府頂住了韋昌輝的進攻,而石達開的大軍也開到了天京城下,韋昌輝陷入眾叛親離的地步。

洪秀全再度借刀殺人,令燕王秦日綱誅殺韋昌輝,把韋昌輝的人頭送給石達開。

石達開不肯退兵,逼迫洪秀全誅殺秦日綱,以及天京事變的罪魁禍首、佐天侯陳承瑢。

洪秀全只得照辦,卻也對石達開極為猜忌。日後,石達開在天京難以立足,只得率部脫離太平天國,最終隕身四川大渡河畔。

天京事變,不僅死了楊秀清,以及東殿的兩萬**羽。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佐天侯陳承瑢,都死於事變。當時,䂊王胡以晄又在安徽病死。

金田起義時的首義六王,包括後面加封的燕王、䂊王,死得死,走的走,最後只剩洪秀全一人,既做天王,又做軍師。

現在,天京事變如期爆發。它是太平天國的悲劇,卻是楊烜趁機建號稱帝的契機。

問題的關鍵是,要置洪秀全於死地。洪秀全雖然久不掌權,卻牢牢掌握著神權,是拜上帝會的精神領袖,在太平天國軍民心目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只要洪秀全活著,就能煽動狂熱的太平天國軍民,楊烜就難以順利接管太平天國的地盤。

機會稍縱即逝,楊烜決定派海軍千里奔襲,直撲天京。

10月10日,距離天京事變爆發僅過了一個月。南洋艦隊司令李銳率領四艘蒸汽戰艦、四艘鐵甲炮艇,從福州出發前往天京。

15日,艦隊抵達吳凇口。清軍在此駐有一鎮水師,即為江南綠營蘇松鎮。

清朝原有江南省,大致範圍為明朝的南直隸,包括現在的安徽、江蘇、上海兩省一市。後來,因江南省經濟過於強大,特將江南省析分為安徽、江蘇兩省。

但綠營在江南省的軍制仍然保留了下來,即貫穿清朝始終的江南提督。江南綠營蘇松鎮包括本標三營、川沙、吳淞各營,防區地處長江入海口,地位至關重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而,江南水師比廣東水師、福建水師還要孱弱,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笑話。

史載,同治年間,上峰傳下命令,讓江南水師出海打擊海盜。水師官兵驚恐不安,連夜將自家的戰船燒燬、鑿沉,第二天上報說船隻損壞無法出海。上峰聽後,明知江南水師怯戰,卻也只好作罷。

江南水師正是清朝水師力量的一個縮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水師戰船折扣大半。戰後,清廷財政拮据,無力重建水師。代之而起的,是湘軍水師和廣東紅單船武裝。

清軍江南水師所倚重的,正是紅單船武裝。太平軍佔據天京第二年,清軍便從廣東僱來了紅單船,交由水師軍官指揮,對太平軍頗具威脅。

歷史上,紅單船武裝先後在福建、江蘇、安徽等省與太平軍作戰,擊毀太平軍船隻以千計,殺傷太平軍以萬計,奪獲軍火、糧食等物資數量驚人,給太平天國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但由於他們並非正規軍,陷入了與湘軍一樣的窘境:需要自籌軍餉。紅單船武裝除在廣東協餉以外,在長江流域私設關卡,抽收厘金自給,甚至與太平軍貿易自肥。

曾國藩迴護湘軍水師,自然就要打擊紅單船武裝。日後,他便以紅單船武裝“搶劫商旅、殺害民眾、虛報戰功、勾通太平軍”為由,陸續將其解散。

革命軍南洋艦隊官兵大多是廣東人,與紅單船上的船伕算是同鄉。所以,情報局特工很早就把紅單船武裝滲透得千瘡百孔。

南洋艦隊路過吳淞口時,紅單船武裝不敢抵抗,對著空氣放空炮。革命軍要趕路,也懶得搭理他們,經吳淞口溯江而上,一路暢行無阻抵達鎮江。

鎮江已是太平軍的地盤,也是一座江防重鎮。好在鎮江守將名叫陳桂棠,是個東殿大將。

革命軍打著“為東王報仇”的旗號,陳桂棠也不攔阻,甚至還向南洋艦隊贈送了蔬菜、燃煤等補給品。

18日,南洋艦隊抵達天京下關江面。

此刻,韋昌輝與洪秀全已經勢同水火。韋昌輝要洪秀全下令,讓太平軍討伐革命軍。洪秀全拒不下令,反而試圖拉籠秦日綱,密旨秦日綱誅殺韋昌輝。

韋昌輝當機立斷,把秦日綱調出天京,令他迎戰革命軍。秦日綱夾在兩人中間左右為難,乘機溜出天京。

清軍也覺察出了異樣,試圖重建江南、江北大營,主動向太平軍發起挑戰。

秦日綱自知在天京事變中罪孽深重,企圖戴罪立功,轉而與清軍作戰,頗為奮勇。

南洋艦隊逼臨天京,公開宣佈要為東王報仇,要求洪秀全誅殺韋昌輝。

山雨欲來,古老的天京城內,又將迎來一場鉅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