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白藤江首戰告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秦始皇滅六國後,派兵南下攻佔嶺南,在越南設立交趾郡。此後一千多年,交趾一直處於中國統治之下。

即便是東吳、東晉,包括五代十國時期的宋、齊、梁、陳等偏安小政權,都對越南實現了有效、直接的統治。

從唐朝到五代,越南地區稱為安南,中原王朝在此設定靜海軍節度使。南漢大有十年,即公元937年,靜海節度使發生內亂。

牙將吳權乘機而起,廢絀靜海節度使建制,後稱吳王,建政權,定官制。從此,越南結束了一千餘年的“北屬”時期,開始了自主封建國家的時代。

所以,越南的“國父”,是個百分百的漢人。

吳權稱王,南漢自然不肯放過。雙方在大藤江大戰,漢軍大敗。

白藤江由太平江於廣寧省廣安市分支而成,漲潮時寬度可達40公里,在今越南海防市水源縣境內注入下龍灣,是下龍灣通往河內市的門戶,位置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來中國從海上向越南用兵,白藤江為必經之地。歷史上,中國曾在白藤江與越南三次大戰,三次皆敗北。

吳權在白藤江擊敗南漢軍隊,越南自此取得了獨立地位。此為第一次白藤江之戰。

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同樣向越南用兵,希望恢復中原王朝對越南的直接統治。宋軍輕敵冒進,同樣在白藤江大敗。

此為第二次白藤江之戰,距離上次戰爭僅過了43年。

第三次白藤江之戰,發生於1228年。元世祖忽必烈發起對越滅國之戰,這是中原王朝對越南用兵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行動。元軍縱橫歐亞大陸,同樣在白藤江大敗。

古代中原王朝對越南三次用兵,均折戟於白藤江。它就像是一座張開大口的猛獸,吞噬了無數漢家兒郎的性命,成為了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果說日本是把剛而易折的武士刀,那麼越南就像一根柔而堅韌的皮鞭,就連巔峰之時的美國都無可奈何。

元朝攻日時遭遇颱風,全軍覆沒。那場颱風,也被日本為稱之為“神風”。對於越南來說,白藤江同樣是越南的福地,保護越南不被北方中原王朝侵擾。

楊烜曾向羅大綱指授方略,他認為:

徵越應該“快刀斬亂麻”,直撲河內。越南就像一條皮鞭,河內就是皮鞭的握柄。只要佔了河內,就斬斷了皮鞭的握柄,皮鞭也就不能再發揮作用。

按照楊烜的方略,羅大綱率領著徵越軍海軍,直撲河內。白藤江是河內的門戶,徵越戰役首先爆發於白藤江外。

徵越軍海路方向,由海軍參謀長張墨作統帥。隨著原海軍司令陸雨晨出使歐洲,海軍方面的人事也有了一番大的變動。

原參謀長唐約翰代理海軍司令。南洋艦隊司令員張墨代理參謀長。南洋艦隊司令,由副司令李銳代理,艦隊參謀長由美國海軍退役軍官霍華德擔任。

張墨是中葡混血,出身於華南海盜。由他統帥徵越路海路方向,實有微妙之處:

一度實力強大的華南海盜,已經四分五裂,一部投降革命軍,另一部投降阮朝,還有餘部到南洋刀頭舔血了。張墨與這些海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更好的統戰這些海盜。

白藤江外,南洋艦隊先鋒與阮朝海軍首先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先鋒由南洋艦隊司令李銳親自擔任,他同樣出身於華南海盜,是張墨的好兄弟。不過,與其他海盜不同,李銳長得十分清秀,頗有幾分儒將的風采。

不出意外,南洋艦隊得勝,越軍敗退。官兵欣喜不已,提議追擊越軍。李銳拿望遠鏡觀察良久,說道:

“此戰大有蹊蹺,不可不防。阮朝海軍一向精銳,號稱東亞一流。當年阮氏統一越南,得到法國人的幫助,興建了一批西式水軍,大敗過華南海盜。

“之後,阮氏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海軍。雖說這幾年來,阮朝海軍退步明顯,但也不至於像剛才那樣一觸即潰。

“況且,剛才我們也是試探性地進攻越軍。我看,他們十有八九是故伎重施,在白藤江下佈置了木樁。”

在第一次、第三次白藤江之戰中,當時的越南軍隊在白藤江下佈置木樁,上麵包以鐵尖。他們先引誘華夏軍隊進入白藤江,再坐等白藤江退潮。

海潮退去,華夏戰船進退失據,被木樁戳破船體,不攻自滅。

這是個屢試不爽的方法。因為白藤江地形複雜,江面寬度達到幾十公裡,潮汐落差很大。華夏軍隊要進入河內,非經白藤江不可。

於是,先鋒在白藤江外拋錨,等待海軍主力。

不久後,海水落潮,密密麻麻的木樁也露了出來。海軍官兵們瞪大了眼睛,認為李銳有先見之明,對他心悅誠服。

於是,先鋒逼近白藤江,從戰船上放下幾十個舢板,派兵划著小舢板,負責拔除木樁。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白藤江極為寬闊,越軍戰船大多為風帆船,炮火又落後,打不到白藤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徵越軍拔除木樁。

計劃落空,越軍中的華南海盜已經犯了嘀咕,信心大減。這部分海盜以十五仔為首領,原先投降了廣東水師,頗受廣東水師倚重。之後革命軍東征廣州,十五仔自知不敵,又逃到了越南。

阮朝與華南海盜本是仇敵,此刻要面對共同的敵人,又走到了一起。十五仔被阮朝北圻經略大臣阮登階奉為上賓,試圖聯手對抗徵越軍。

木樁拔除後,海水尚未漲潮。寬闊的白藤江成了一片灘塗,只有中心航道水深稍可。徵越軍大型戰船不便深入白藤江。

阮朝海軍和華南海盜就擋在中心航道。這種排兵佈陣,在風帆時代無疑是正確的:

海水落潮時,風帆船無法溯流而上。即便有蒸汽動力船,也會遭到越軍的迎頭炮擊。海水漲潮時,白藤江瞬間寬達數十公裡,上游的船隻可以進退自如。

實際上,在前兩次白藤江之戰中,越軍均以這種辦法隱藏實力,引誘華夏海軍進入白藤江,均取得了勝利。

誰知道,徵越軍卻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那艘五十噸的試驗型鐵甲艦,被海軍命名為“定南號”,此刻一馬當先,不顧海水落潮,直撲阮朝海軍。

阮朝海軍、華南海盜見過蒸汽戰艦,卻從未見過鐵甲艦,更沒見過速度如此之快的鐵甲艦。他們強作鎮定,瞄準火炮準備射擊“定南號”。

想不到,“定南號”離越軍還有四裡距離時,就向越軍發炮。

塔讀@

在越軍的認知裡,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火炮射程根本達不到。然而,“定南號”竟然開炮了,炮彈打在越軍戰船旁,激起數丈高的水花。

射程太遠了!

阮朝海軍、華南海盜被“定南號”鐵甲艦上的炮彈嚇破了膽,也不顧上峰命令,胡亂開起炮來。

越軍的火炮射程有限,只能打一二裡遠。“定南號”不為所動,繼續開炮,第二發炮準確命中一艘戰船。

開花彈威力極大,炮彈爆炸,彈片四射,在木船上撕開一個大洞。海水灌入木船,木船傾斜,搖搖欲墜,眼看就要沉沒。

威力太大了,比洋人的開花炮還要厲害!

與此同時,徵越軍的小型炮艇,也跟著“定南號”,相繼進入白藤江中心航道。

海盜十五仔是個亡命之徒,欺負徵越軍船小,指揮部下把炮彈擊中射向“定南號”。

怎奈“定南號”排水量只有五十噸,船首又是錐形,受彈面小。它又使用螺旋槳驅動,速度很快,轉向靈活。

海盜按照舊有經驗發炮,經常打偏,好不容易命中“定南號”,那如同撓癢癢,傷害值極小。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畢竟,海盜船上的實心彈,打在“定南號”鋼質船殼上,只能留個彈印,反被“定南號”船首錐形斜面彈到了一邊。

沒多久,“定南號”逼近敵軍戰船。擒賊先擒王,“定南號”瞄準敵軍最大的戰船,向其展開攻擊。

這正是華南海盜十五仔的旗艦,一艘裝有42門各類火炮的大船,排水量足有兩千噸,在“定南號”面前猶如龐然大物。

“定南號”只有一門75mm主炮,卻使用無煙火藥、金屬定裝炮彈、爆破引信,射速、威力、射程都遠勝於十五仔的火炮。

十五仔旗艦上火炮雖多,卻威力有限,只能瞄準“定南號”甲板開炮,靠炮彈的“滾動”斃傷徵越軍。

戰不多時,“定南號”多發炮彈命中十五仔的旗艦。這艘一直在南海耀武揚威的龐然大物,卻被一艘小型鐵甲艦轟得千瘡百孔。

十五仔見勢不妙,慌忙下船,乘小船向上游逃去。敵軍群龍無首,或往上游逃竄,或靠岸下船逃跑。

李銳以大船封鎖白藤江,再派吃水淺的戰船進入白藤江,搜剿敵軍戰船。

工業革命改變了全世界,也改變了戰爭形態。原本被越軍視作屏障的白藤江,卻被徵越軍如履平地。白藤江不再是越南人的福地,卻成為了阮朝海軍和華南海盜的傷心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