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試射火炮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二天,槍炮廠廠長周鋒過來拜訪楊烜,說是新鑄成了兩門火炮,請楊烜過去參觀。

楊烜見周鋒滿眼血絲,眼泡浮腫,便知他昨晚沒有睡好,十有八九是鑄炮不夠順利。

一問,周鋒有些不好意思,卻難掩興奮,說道:“大帥,什麼都瞞不過你。我們昨天用鋼鐵廠的鋼水鑄成兩門鋼炮,按正常工序,傍晚前就能刻好膛線,試射炮彈。

“沒想到,那鋼鐵質量太好了,太硬了。我們刻壞了好幾把刻刀,也沒刻好膛線。一直弄到深夜,總算是刻好了膛線。

“早上拿炮彈一試,效果非常好。我們鑄的新炮,比洋人的火炮還要輕便,可承受有火炮裝藥更多,炮彈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楊烜大喜,說道:“我們能鑄成鋼炮,一半靠鋼鐵廠冶煉出優質鋼水,一半靠你老弟鑄炮有術。”

周鋒謙讓一番,帶著楊烜、伍涵等人觀摩火炮。

兩門火炮已經造好,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閃耀著精鋼特有的光澤。

楊烜走上前去,只覺得眼前一亮。周鋒新鑄的兩門火炮,表面異常光滑,與洋人的、清軍火炮大大的不同。

洋人鍊鐵技術較佳,使用鍛鐵鑄炮。洋鐵炮質量遠優於清軍火炮,但摸起來仍有一種粗糙的顆粒感。

清軍所鑄土炮更不必說,表面坑坑窪窪,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氣泡。

周鋒所鑄的火炮炮身較薄,炮口內徑更大。這就意味著,火炮可以裝入更多的火藥裝藥,從而提高炮彈射程、出膛速度。

清軍火炮多由生鐵鑄成,硬度、韌度有限,不能承受較高的膛壓。為此,清軍只得增加炮管厚度,炮口內徑更小。這就使得清軍火炮更為笨重,卻不能裝入較多裝藥,也不能發射更大重量的炮彈。

除了炮身更為輕便,周鋒還按照洋炮的樣式,為新炮配上了炮車、炮架等裝置,使炮身可以上下、左右、前後移動。

他得意的說道:

“大元帥,各位,咱們這兩門新炮,一門重八百斤,一門重五百斤。和洋人一樣,咱們使用炮彈重量為火炮重量的一百五十分之一,炮管長度為口徑的十八倍,裝藥質量為炮彈重要量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咱們的新炮還有炮車、炮架,靈活機動。還裝上了銃規,士兵熟練操作銃規,火炮射擊精度就會大大提高。”

明末時,明清戰爭頻繁,明軍發明了銃規,火炮射擊精度大大提高。銃規其實就是一種簡易的象限儀,可以方便炮兵瞄準射擊。

後來,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叛變,帶著明軍最精銳的炮兵投降滿清,把銃規技術也帶給了清軍。

滿清得到火炮技術,如虎添翼。然而,清軍打敗明軍後,在內陸沒有遇到過強勁的敵人。重型火炮不便運輸,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

清軍逐漸放棄了重火炮,熱衷於輕便的輕型火炮。尤其是噼山炮,小者不足百斤,大者上千斤,輕便易攜,深受清軍喜愛。

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已無重炮可用,甚至只能翻出明末清初的重炮應付洋人。不可避免的,銃規技術也失傳了。

周鋒所鑄新炮重新配備了銃規。這在眾人看來,便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楊烜興致大發,問到:“這門八百斤的鋼炮,射程可打多遠?彈藥廠能否為之配備開花彈?”

周鋒胸有成竹,說道:“大元帥,我們今天早上剛做過試驗。八百斤的鋼炮,炮彈有效射程可達二里,可發射洋人標準六磅炮彈。”

清朝一里約為576米,二里就是1152米。按照現在的標準,這種射程並不遠。但在晚清,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塔讀@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曾積極鑄炮備戰。根據關天培所著《籌海初集》,清軍在虎門炮臺共設數道防線,佈置了多種火炮。

其中,清軍舊式六千斤火炮最大射程僅為300丈(約1000米),還打不到珠江中流。清軍購買自洋人的巨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華里之內,有效射程約為二三華裡。

同樣的,黑旗軍曾購買過數批洋鐵炮。為方便攜帶,洋炮多以小炮為主,最大者一千五百斤,有效射程約為二里。

從射程上看,周鋒所鑄的八百斤鋼炮,已與一千五百斤的洋炮不相上下。如果使用無煙火藥,炮彈射程還將進一步提高。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當然是鋼鐵材質好,可以較薄的炮身,承受較高的膛壓。

楊烜很感興趣,當即指示一個一裡外的目標,請周鋒現場演示。

眾人退到一旁,周鋒則帶著槍炮廠的工人,圍著火炮忙上忙下。這門炮仍是舊式火炮,前膛裝彈。工人先是裝入火藥,接著裝入炮彈。

周鋒親自操作銃規,調整炮口後,便自信地下令開炮。炮手使用燒紅的鋼釺,透過炮身的小孔插入藥包。

火藥被引燃,爆炸,生成無數氣體。氣體膨脹,推動炮彈在炮管內順著膛線旋轉,出膛,迅速飛向目標。

很快的,目標右側遠方出現一片揚塵。

塔讀@

炮彈打偏了,但偏得並不遠。首炮即能打成這樣,說明鋼炮精度很好,可與洋炮媲美。

楊烜很高興,卻有些惋惜:揚塵不大,說明炮彈威力不大,顯然不是開花彈。

開花彈在當時又被稱作爆炸彈,是現代爆破彈的雛形。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洋人的開花彈技術尚不完善,尚未大規模使用開花彈。

但火炮使用開花彈乃是大勢所趨。到了克里米亞戰爭後(1853-1856),歐洲強國已經基本放棄了實心彈,全面普及開花彈了。

開花彈的技術關鍵在於引信。但十九世紀中期的開花彈,引信技術非常原始。英國火炮技術最為發達,使用的引信亦很原始。

當時,英國炮兵使用的爆炸彈和實心彈均為球形。他們使用一個裝滿了硬制火藥的空心圓柱體作為引信管。

炮兵發射爆炸彈時,會根據目標距離將引信管剪成與燃燒時間相應的長度,然後塞進或旋進炮彈的引信管裡,直到引信管尾部與炮彈外表一樣平。

當發射爆炸彈時,火藥裝藥會將引信管點燃。炮彈飛行時,引信管內的火藥也在燃燒。待引信管內的火藥燃盡,就會引燃爆炸彈內的火藥,使爆炸彈爆炸,彈片四射,猶如開花。

可以想象的是,引領管長度全靠炮兵經驗,必定會提前或滯後爆炸。

清軍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發明了開花彈。但清軍引信技術,比英軍的引信管還要原始,清軍開花彈更不可靠。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道光老皇帝認為開花彈造價太高,又不穩定,把開花彈技術雪藏了起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周鋒試射火炮,沒有使用開花彈,而是使用的實心彈,顯然對彈藥廠的開花彈並無信心。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