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4章 老子化胡兩來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們趕緊過去。”張君寶急忙朝著道教那邊過去。

道教這邊的人基本上都認識苗道一,倒是沒有阻攔。

不少人是有些好奇地打量了張君寶一眼,畢竟他很陌生,而且還這麼年輕。

按理說,這個年紀連旁聽的資格都沒有。

張志仙看到張君寶一行過來,急忙從前面走了過來。

“師叔,您總算是來了。”張志仙小聲道。

他有點抹不開面子,自己喊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師叔有點彆扭的。

若是私下無人還好,可現在邊上全是人。

“現在情況如何了?”張君寶沒想那麼多,“能否將之前的一些辯論和我講講?”

張志仙點了點頭,顧不上周圍有些異樣的目光。

他剛才喊師叔的聲音雖然輕,但周圍都是高手,自然聽到了。

有些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張志仙是祁志誠的師弟,在全真教的輩分已經很高了。

雖說全真教還有老一輩,但他們才是現在掌權的一輩。

張志仙喊一個少年師叔?

有些人立即想到了,據說火龍真人去了全真教,而火龍真人收了一個小徒弟,大概就是此子了。

否則張志仙豈能對此子如何恭敬?

張君寶跟著張志仙走到了祁志誠身旁落座。

他現在就向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只要有點背景的人,見到自己坐在祁志誠身旁,定能猜到自己的來歷。

祁志誠對張君寶微微點了下頭,便看向了場中辯經的雙方。

對於張君寶為何來遲了並不關心,他的心思都在辯經場上。

他的臉色凝重,可以說很難看了。

面對佛教那邊咄咄逼人之勢,道教這邊無力招架。

張君寶沒出聲,坐下之後,張志仙在邊上繼續小聲和他敘述之前辯經的經過。

他一邊聽,一邊也將目光投到了場中。

少林寺方丈福餘代表佛教,全真教掌教祁志誠代表道教,道佛兩方各出十七名代表下場進行辯論,參加集會的僧人300多人,道士200多人,擔當‘裁判’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200餘人,規模空前,遠超之前歷朝歷代的辯經盛會。

在僧人當中有地位顯赫的那摩國師、帝師巴適,活佛噶瑪拔希等人。

他們原本不在下場的十七人之中。

佛教十七人為:燕京圓福寺長老從超、奉福寺長老德亨、藥師院長老從倫、法寶寺長老圓胤等。其中燕京藥師院長老從倫,是少林寺方丈福餘的師弟,佛法高深。

作為一方代表,不管是福餘還是祁志誠都沒有親自下場,而是在一旁坐鎮。

畢竟今日辯經分勝負,總有一方要落敗。

不管是福餘蓄髮為道還是祁志誠剃發出家,都是不合適的,他們的身份地位擺在這裡。

朝廷在這方面還是有底線的,至少沒有將全真教一棍子打死的意思。

道教十七人為:樊志應,魏志陽,周志立等人,他們三個是祁志誠的師弟,十七人中有十二名來自長春宮,其他來自真定府、西京、平陽及代陽、撫州各道門高人。

這個時候站在佛教那邊最前面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喇嘛。

看其穿著打扮,氣質和一般的喇嘛不同,地位明顯更為尊貴。

張君寶沒問別人,心中已經知道此人是誰了。

帝師巴適,吐蕃密宗高僧,論年紀,在這些高僧中算是小字輩了,可他深受忽必烈器重,再加上帝師身份足以凌駕其他高僧之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且他的佛法同樣高深,可以說天下間罕有人能和他論佛法的。

要是沒有點真本事豈能年紀輕輕就當帝師?

正如當年丘處機被鐵木真尊為丘神仙一樣,簡在帝心。

在忽必烈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巴適對其進行金剛灌頂,此為藏傳佛教重要儀式之一,忽必烈尊其為上師。

在私下的時候,巴適作為上師甚至可以上座。

忽必烈對巴適佩服有加,他們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面巴適,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巴適面前接受密宗灌頂。

後來忽必烈登基為帝,設立帝師制度,巴適出任帝師,地位空前。

身為帝師,代表的是朝廷,本身是作為裁判的角色。

如今他親自下場和道門爭鋒,有點不講武德。

“可還有證據?”巴適雙手合十,面色和善語氣平靜,說完便盯著道教這邊。

無形的壓力很致命。

張君寶眉頭微微一皺,道教這邊壓力太大了,幾乎難以招架。

今日辯論的主題是道經《老子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經典。

《老子化胡經》的主要內容是老子遠行天竺,化身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也就是說道家認為道教高於佛教。

《老子八十一化圖》是全真教道士給這個故事配上了各種插圖,並刻版刊印,圖文並茂,更為直觀,在蒙古宮廷權貴及民間廣為散發,影響巨大。

這些激怒了佛教方面,佛教認為這兩部都是偽經,請求朝廷予以焚燬。

現在巴適就是讓道教方面拿出證據,證明老子化身釋迦牟尼。

道教這邊十七人交頭接耳,對於巴適出手他們有些措手不及。

畢竟他們完全沒將他算在內,他突然跳出來,十七人心慌了。

這意味著什麼?

忽必烈的意思還不明顯嗎?

其實他們對於這次辯經中朝廷的態度早有預料,卻沒想到來的如此直接,簡直是臉都不要了。

“有!”樊志應喊道。

經過一番交流,他們想到了可以反駁對方的證據。

“請!”巴適澹澹一笑道。

“司馬遷《史記》有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見周王室衰微,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曾見‘紫氣東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遇到老子時便求其留下濟世之法,老子留下《道德經》五千言後,騎青牛出關西去,西去豈不就是天竺嗎?”樊志應高聲道。

這話讓周圍的人紛紛議論起來。

在場的都是學富五車,對於《史記》豈會陌生?

《史記》的確有這方面的記載。

注意到了周圍眾人的反應,尤其是對面佛教方面幾人開始交頭接耳交流起來,面帶憂色,樊志應暗暗松了一口氣。

總算是扳回一城了,看他怎麼反駁。

道教這邊的人臉色都好看了不少,剛才被巴適逼得一退再退,再退就無路可退了。

還好樊志應拿出了對策,看情形效果非常不錯。

眾人都在等著巴適的應對。

張君寶卻知道巴適輕而易舉就反駁了樊志應。

還是這個朝代的特殊性,若是換做其他朝代,樊志應這個證據還真不是那麼好被推翻的。

畢竟道佛因為《老子化胡經》爭論過多年,不僅僅是元朝,前面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有。

可《老子化胡經》還是傳到了現在,可見道家也是有自己的證據,讓佛教那邊有些無可奈何。

這裡便要說下《老子化胡經》來歷了。

張君寶從後世網路上得到的各種資訊,其中有幾種說法。

第一個說法,晉惠帝時期有個叫王浮的道士常與佛門一個叫帛遠的和尚爭論,可惜每次都落敗。

嘴上功夫吵不過,他又氣不過,便寫了這本《老子化胡經》。

佛門辯贏了我又如何?

你們家的佛祖只是我家道門老祖的一縷化身罷了。

這個說法也是最為被後人大多數所認可的,《老子化胡經》是王浮偽造的。

按照張君寶的理解,王浮當時編寫《老子化胡經》其實類似一種yy,現實中鬥不過帛遠,那麼我就寫yy小說,在小說中誰是主角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他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段。

只是此經文經過後世流傳,裡面的故事經文不斷充實完善,簡直難分真偽。

佛教受刺激了,後來也有佛門中人編寫了一部《起世界經》,講的是釋迦牟尼遣麾下二聖者東去,一者化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化孔子,是儒童菩薩。

好傢伙,這是將儒道也拉下水了。

儒道一頭霧水,你們兩家吵來吵去,管我孔子什麼事?

這麼一來,孔子都成了菩薩的化身,簡直是無妄之災。

是不是很亂,相當的無語?

後來歷朝的爭辯之中,還有不少這些編造的經文出世,其實完全可以當小說看。

只是年代久遠,你說真,好像也可以。

你說假,似乎也沒什麼有力的證據,總之就有些稀里湖塗了。

這就是道佛爭辯的恩恩怨怨了,源自《老子化胡經》。

第二個說法,《老子化胡經》最先出自佛門,是佛門弟子編寫的。

張君寶對這些記得還算清楚,畢竟他當時對此有過一些關注。

乍聽之下是不是有點荒謬?

佛門弟子豈會自貶佛祖?

說佛祖是老子的化身?

這就涉及到了中原王朝的一些事了。

佛教是從天竺流傳來的,當時的中原王朝對自己的文化極度自信,認為天竺是夷狄胡人,他們的文化低,不入流,就差說還未開化了,能比得上我華夏文明?

又因為種族不同,夷狄信佛教,那我們華夏就不應該信,否則豈不是拉低了自己的層次?

中原已經有本地宗教道教,道教用五行來進行兩教的區別,認為我們在東方屬木為陽,佛教從西而來屬金為陰。陽尊陰卑,陰不及陽,所以道教要優於佛教。這導致佛教初期傳教非常困難。

中原有人深入鑽研佛法,覺得佛教這麼博大精深的教法不應該是西方夷狄胡人所具有的,所以就編造了老子西去天竺並且化為佛祖的故事,而佛教最初為了能夠在華夏文化中傳揚自己的思想理念,便默許了這種說法和行為,並且在初期也儘量用華夏文明能理解的道教語言來講述佛法。

在佛教默許老子化胡的說法的情況下,不管是佛門中人自己編寫,還是後代的道教開始撰寫《老子化胡經》,每朝每代都有寫,於是裡面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導致後期真假難辨了。

這些並不是空穴來風,有證據的。

東漢漢恆帝,為求福延壽,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浮屠便是指佛教了。

可以說,漢恆帝是信佛教的,雖說是為了長生之法,目的不純。

不過身為帝王,哪個不追求長生?

他的一個大臣名為襄楷的,是一個從教義上理解佛教的人。

《後漢書·襄楷傳》中有這樣一處記載,是襄楷給漢恆帝上疏:“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慾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這裡提到了‘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就是說老子西去化身佛祖的意思。

而這個時候,是《老子化胡經》出世前的一百多年,而且這是向信奉佛教的皇帝提出,漢恆帝並未反對。

由此可見,此說法在當時肯定是有原因的,漢恆帝也是認可的。

否則就算借襄楷十個腦袋也不敢這麼說。

至於這個原因便是‘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最先可能是由佛教徒為證明佛道同源提出的,這樣才能更好讓中原人士接受佛教。

老實說,開始的‘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一語,並無明顯的褒貶色彩。東漢末年,道教和佛教都是初傳時期,並無太大的矛盾與衝突,甚至互通款曲、相互提攜。

那麼後來佛教為什麼對《老子化胡經》如此痛恨呢?

原因也很簡單嘛,那就是佛教大興,尤其是南北朝時期,佛教迅速發展,完全壓倒了道教。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佛教如此興盛,你道教遠不及,佛教後人就不服了。

佛祖怎麼可能是老子的化身呢?

完全是扯澹嗎?

佛教要為自己的佛祖正名。

於是嘛,歷史上的道佛大撕扯便拉開了序幕。

張君寶這幾天一直在想如何反駁佛教的觀點,本來這第二條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可惜生錯了時代。

要是換做是漢人皇朝,一切都沒問題。

而如今卻是蒙古人的元朝。

按照中原之前歷代皇朝的說法,蒙古人便是那胡人。

用之前中原看不起胡人的觀點去反駁佛教,是嫌命長嗎?

如今是胡人掌權,尊卑關係完全顛倒。

所以說這一條在其他朝代較為有利的證據,在元朝便是一條禁忌。

張君寶覺得就算自己師父是火龍真人,怕也扛不住。

說不定忽必烈一氣之下直接砍了自己的腦袋。

師父不在,鞭長莫及,他可不想成為冤死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