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車床與標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吳韻林看著工坊內熱火朝天的情景,但是大家都是憑本事幹活,沒有一點標準跟統一。

這就需要遊標卡尺,還有鉛筆,好畫設計圖。

武器標準非常重要,只有相同的口徑,相同的質量,才能減輕後勤,大規模裝備,並可以使用銃劍與定裝紙筒彈藥。

近代成功原因也就是規模化,高度標準化。

古時很多工匠其實技術很高明,可以製作精美繁雜的東西,然技術再高,也只是個人能力,面對工業化的威力,大規模、高效率、標準化,最後只能被淹沒。

吳韻林要的就是大批量、高標準生產,首先就需要定出度量衡,來保證所生產的每一支槍管都是相同的,公差在允許的誤差範圍之內。

他也不需要保證每只火器都是精品,但要合格,有著高度的均一性和標準化。

萬事開頭難,就先定下標準吧。

此時工匠打造的火銃五花八門,口徑有大有小,不說質量,口徑不一,如何使用定裝紙筒彈藥?

以後他麾下工匠當然不會只有康師傅與墨子幹二人,而不管後面來了多少人,都必須遵循同一個標準。

那就是吳韻林將要設下的標準,以後他們造出的武器火銃,都將會是一模一樣。

當日,吳韻林審定每隊隊長人選,並張榜公布出來,又劃定各分研究所隊伍人員,讓各人明白自己要幹什麼。

第二天,吳韻林就帶了康師傅與墨子幹二人,又有麻強、趙括等人,他準備向外國人購買一些武器也提供更加先進的技術。

希望那邊有自己需要的。

同時過幾天他還要到古藺走一趟,購買大量的糧食物品等

吳公子曾言過,這問題出在鑽頭上,要解決很簡單,當時他含笑不語,現在終於說了。

他緊張看著,一顆心七上八下的。

他看著吳公子在木板上作畫,慢慢成形,最後畫出一副鑽頭的形狀。

這是……

墨子幹的眼神凝固了。

康師傅一樣睜大眼睛。

他自認自己打造火銃的技藝,在大清一片也是排得上號的,然鑽膛之弊病,也一直困擾著他。

經常鑽著鑽著,整根銃膛就廢了。

而且他還沒有鎢鋼鑽頭,用低碳鋼材料的鋼,進度緩慢,慢慢幹活,一個月打製一根鳥銃。

甚至很多工匠不如他,鑽膛是鑽到一半,翻過來再鑽另一半。

聽說有一直鑽,不擔心鑽偏的鑽頭樣式,自然是睜大眼睛看。

此時他盯著吳公子畫出來的鑽頭形狀,喃喃道:“這就不會鑽偏了?”

吳韻林提著鉛筆,笑道:“不錯,用這單面鑽頭,就可以解決銃管鑽偏的問題!”

看墨子幹與康師傅面露非常激動的神情,他笑了笑,這兩個年輕人,可以好好培養。

畢竟年輕,可塑性強,本身他們技藝也非常不錯。

而要解決銃管鑽偏的問題,確實很簡單,將菱形結構改為單面鑽頭結構,一種簡單的物理原理罷了。

當然原理再簡單,這窗戶紙不點透的話,可能數百年上千年,也沒人會想到這上面去。

事實到了清末,很多地方的工匠仍用菱形鑽頭,印第安人幾千年歷史,早有了車輪的雕塑玩具,就是想不到發明推車用的輪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著這單面鑽頭結構討論良久,吳韻林吩咐墨子幹先用普通墮子鋼打造一副這樣的鑽頭,試用後,若可行的話,再用鋼打製,以後鑽頭也皆是此標準的單面結構。

墨子幹激動的答應了,他迫不及待的想試試。

康師傅在旁看著,一樣心下激動,相公將此等絕密技藝相授,自己等更得盡心戮力做事。

吳韻林決定先打製六副單面鑽頭,暫時墨子幹與康師傅各用一根,餘者幾副備用與更換。

鑽膛是技術活,普通鐵匠卻是行不通,不過他們可以打製銃管與別的零配件。

銃管直接用多煉好鐵打製的話,也就是一天之內的事,鬱鐵匠等人一樣可以參與打製。

熟鐵板直接卷合膛管並不困難,技術含量不是那麼高,很多鐵器的打製比銃管還困難,鐵匠等人畢竟是幾十年技藝的老鐵匠,就算沒打製過銃管,墨子幹等人帶一段時間,熟悉後就可以了。

這樣幾個鐵匠按標準打製銃管與零部件,打磨銅栓,墨子幹與康師傅鑽膛,一個月一百杆新安銃是很輕鬆的。

吳韻林還設計一種車床,使各項工具彙集一體,讓打磨鑽膛更為的便利。

依吳韻林的估計,基本半天就可以鑽膛一根。

這樣墨子幹與康師傅二人,一天就可以鑽四根的銃管。

“這是?”

眾人看著吳公子又在另一塊木板上畫的器械圖案。

看那上面的器械圖,頗類似一種床式的結構,然後上面有床架,有鑽頭,有移動臺,有固定槽,還有種種類類的附件加工臺等。

眾人都是緊盯著看,康師傅與墨子幹特別關注上面的鑽頭,卻是換成了曲搖柄,與他們往日所用鑽頭使力頗為不同,而且上面的鑽頭似乎是固定不動。

畢竟吳韻林的素描功底還是很深的,圖案部件畫得非常精準到位,一眼就可以看到這個狀況。

看鑽頭對面,還有一個固定槽,上面夾著一根銃管樣子的圖案,圖案邊上還有著示意的虛線頭,意思是鑽管時,是銃管向這邊移動,而不是鑽頭。

這個……

不單墨子幹,就是康師傅都是震驚沉思,他們敏銳的覺察到,這個鑽床的犀利之處。

特別銃管被固定夾住,整體推移過來,那鑽管時,將難以想象的平穩。

真是……

兩個年輕人都是讚歎不已,吳公子是怎麼想到的?

大清這麼多工匠,也沒人想到這個樣子。

至少康師傅居在遵義,匠工雲集,大師亦不少,然他們只是手藝不錯,這麼犀利的器械,卻從來未有所耳聞。

再看這器械又有各類的加工固定臺,介時銃管與零配件的打磨切削等等,都可以在這車床上完成。

太美妙了,眾人心中讚歎。

墨子幹看著圖案,亦是心醉神迷,對他們墨家來說,這副器械圖是如此的絕美,想不到竟從一個進士手中描繪出來。

他臉上甚至現出敬畏的神情,尋思:“吳大人難道是匠神轉世?”

他怎麼也不明白,吳公子作為一個讀書人,是怎麼知道這些匠工方面的事情?

他在遵義城多年了,也知道軍局器那幫書辦管事大使是什麼德性。

鬱鐵匠也是走近仔細看,看得入了神,想不到自己老了,還能看到這種絕世利器。

這遵義縣,真來對了。

若長久待下去,以後自己鬱家,要出幾個大師啊。

吳韻林看著眾人神情,微微一笑,這是他結合這個時代,創繪的簡單鑽床、銑床、鏜床、刨床匯合體。

這些車床整體零配件並不複雜,技術含量更不高,眼前這些工匠就能打製。

而這個簡單的車床若能製作幾個,至少墨子幹與康師傅二人,一天鑽四根銃管沒問題。

別的工匠,也一樣可以在車床邊切削打磨。

他看著木板上的圖案,這個機械現在還很簡單。

但雖然簡單,卻代表力量。

眼前這力量粗粗換算,就是等於他遵義縣區區幾個鐵匠,就超過別的大作坊百餘鐵匠大家的力量。

而且這邊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更快,也會更好。

也只能被摹仿,不能被超越。

事實上很多革命性的機械開始都很簡單,但很快就煥發出難以置信的活力。

車床的打製,還有火銃上面,其實有一個零件必不可少,連線、緊固,處處需要。

這個小東西在工業學名“標準件”,也就是非常常用的螺絲螺栓。

此時這東西的加工可不簡單,經常是慢慢切削出來,一根圓棒料夾住,慢慢一刀一刀割下,每一次還要仔細對刀,免得割錯割壞,最後切削出一個小小的螺栓。

加工效率低不說,製造成本也非常不經濟,材料浪費太大了,對工人的要求也高,經常需要老師傅。

所以吳韻林打算使用一個模具式的東西來批次打製螺栓,還有一種加工內螺紋的刀具。

而這兩個東西的打製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

不是技術,這個時代的技術不可小看,很多工匠大家製造的工藝品,都讓後世歎為觀止,感覺摹仿不易。

而是材料,就象燧發槍的擊錘彈簧片,需要好鋼才能打著火。

這兩個東西對材料的要求更是非常高,畢竟是模具,使用高碳鋼免不了。

好在吳韻林有兩百斤鋼,材料問題基本解決。

在眾人期盼目光中,他在另一塊木板上緩緩畫出那兩個東西的圖案。

有這兩個東西,就可以批次打製螺栓等標準件。

或是加工內螺紋了。

吳韻林畫出那兩個東西的圖案,墨子幹等人慌忙盯著看。

“這是……”

康師傅喃喃道:“感覺很象螺母跟……”

不錯,吳韻林畫出的東西便是板牙跟絲錐。

板牙便是外螺紋的加工工具,外觀就是一個非常高硬度的螺母,可以裝上手柄,便利的加工出螺絲螺栓。

雖然依吳韻林的眼光來看,板牙加工出的螺紋精度還是低,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在單件、小批生產和修配中可以得到廣泛應用。

絲錐則是一種加工內螺紋的刀具,因為沿軸向開有溝槽,也叫螺絲攻,按形狀有螺旋絲錐和直刃絲錐兩種

此時當然都是直槽絲錐,雖精度也低,但加工容易,產量較大,是近代加工內螺紋的最主要工具。

吳韻林設計的這絲錐,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對小尺寸的內螺紋來說,是非常便利的加工刀具。

“真是長見識了。”

張出敬興奮的道。

鬱鐵匠也是看得歎為觀止。

吳韻林笑道:“幸好有蘇鋼,否則便是墮子鋼,製造此等器械也頗不耐用。”

模具最重要一點,就是需要好鋼,高碳鋼是最基本的,後世很多模具都是使用合金鋼。

吳韻林吩咐康師傅等人按圖紙,按尺寸,先將這些器械打製出來,再談造火器的事。

磨刀不誤砍柴工,加工工具先搞出來再說。

最後眾人再對新安銃進行一番討論,吳韻林還在槍托上設計了一個火繩倉。

火繩一截截還是麻煩,但捆在銃身上,卻也礙手礙腳,就天鵝頸樣的銃託設計為中空,長長的火繩就塞在裡面,通向龍頭有孔道,火繩燒完一截,拉出一些就行。

這樣使士兵更為的便利,也會更美觀些。

火繩倉也可以開啟,就算兩米長的火繩用完了,也可以再次塞堆進去。

吳韻林的新安銃設計安排就如此了,走上正軌後,至少一個月一百杆後膛火繩槍的產量。

遵義縣目前有一百杆購買來的鳥銃,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康師傅兄弟也基本將內中的五十杆改造成新安銃。

暫時莊中還是用這些火器,等標準化的新安銃批次打造出來,這些買來的鳥銃就轉為訓練之用。

怎麼說這百杆買來的鳥銃也是精良的火器,質量可以打千發,足夠訓練很久。

只是這批火器口徑大小不一,彈藥不能通用,壽命到後,便會廢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