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招募匠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遵義城內有知州署、察院、工部分司、河務同知署、經歷司、鎮撫司、千戶署等衙署,軍器局卻是在城東南。

大清的火器與武器製造,京師有兵仗局,製造威力較大的攻擊性火器,各地方與衛所有軍器局,製造一般性的火器和冷兵器。

遵義因為是軍民同城,衛所的軍器局,也並到工部內去,所以這邊只有一個軍器局。

不過到了破爛的軍器局中,裡面冷冷清清,除了一個攢典值班,不說副使,連一個工匠都沒有。

吳韻林並不意外,早前大清各軍器局還有任務,比如一年要造弓箭多少,腰刀多少,盔甲長槍多少,鳥銃三眼銃多少杆,但現在除了府城,各地方軍器局廢弛久矣。

而且遵義位於赤水河邊上,這邊的主要任務是運糧防河,每年運米三萬餘石,造淺船十三只三分,已經沒人再關心軍器局的事。

這邊軍匠約有六十七戶,然現在雖在冊中,誰又知道他們去哪了?

河不以為意,他要的就是這份名冊,遵義軍匠雖大量逃亡,應該還有約三十戶的軍匠居於城內。

這些人,都有向局內交納“買閒錢”,自謀營生去了。

大清眼下賄賂成風,軍隊中軍官重要收入是“買閒錢”,每個士兵,每月給上官一些錢,就可以不操不點,自顧自去幹別的營生,甚至馬匹都可以買閒。

軍匠同樣如此。

不比民匠,交納班匠銀後,可以名正言順幹自己的營生,比如鬱鐵匠,他在遵義就有自己的鐵鋪。

這些軍匠,理論生活來源都是月糧,沒有田產,類似後世的國營工人,純靠手藝過日。

只是每月三鬥糧,可能還要剋扣了一兩鬥,然後有上工的話,日支粳米八合,這點糧食工錢怎麼滿足一家老小的需求?

人挪死樹挪活,接私活就非常普遍了,特別在這偏遠地區亂世之中,各村各寨對武器的需求量大,他們不愁沒有活幹。

比如各村寨的鳥銃哪來的?

世世代代,這些人其實頗有手藝,他們私自打造,賣給民間商人的武器是十分精良的,就連外國的夷人也向他們購買火器。

當然,若有官府招集,那就不情不願,敷衍了事了。

時人筆記就言:“嘗聞東西兩洋貿易,諸夷專買廣中之統。百姓賣與夷人者極其精工,為官府製造者便是濫惡。以此觀之,我中國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也不能說他們做得不對,畢竟都是鼠目寸光的小老百姓,遵從的是你不仁我不義態度,當官的、當兵的、有錢的人都不在乎,國家危亡跟我有什麼關係?

反正到時外敵打來,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便是,一起玩玩,眾人陪著不寂寞。

花了五十兩銀子,吳韻林讓阿呆抄了一份名冊。

阿呆抄寫的時候,將做官就與吳韻林閒聊,對他招募這些軍匠並不在意,在他看來,區區一些工匠能幹什麼,身為知縣大人前途遠大的吳縣令,難道還能造反不成?

最多造些武器也只是為了中舉的作坊自保罷了,畢竟他新立多個莊子。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更懶得詢問,反正銀子收下,皆大歡喜便是。

當日,貴州軍做局長官還應吳韻林之請,派攢典王凱去招集軍匠。

找了一天,約找到十戶人,就算吳韻林許下的條件很優厚,也只有兩戶軍匠願意前往遵義縣。

因為吳韻林條件雖優厚,但有一個前提,三年內不得離開莊子,這些軍匠認為妨礙了他們的自由。

而且,他們現在都有私活在手,日子並不會過不下去,甚至有的人過得很好,比如一戶谷姓軍匠,手中就有一個莊子三十杆鳥銃的大訂單,對遵義縣知縣的條件不屑一顧。

王凱得了吳韻林五兩銀子的好處費,最後的結果讓他有些歉疚。

吳韻林也不能責怪他,只是心中一嘆,專業人才真難找阿呆。

王凱高興的答應了,眼下他比較清閒,抄抄寫寫,每月就有一兩五錢銀子輕鬆入手,又可結交遵義縣縣令吳韻林,何樂而不為?

跟軍器局貴州軍做局不一樣,攢典王凱敏銳的覺察到,這個年輕的秀才是個大有前途的人。

結交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不過吳韻林等人帶著幾戶軍匠迴轉客棧,讓他們回家收拾的時候,事情又有變撲。

卻有一戶軍匠反悔了,他們私下嘀咕,最後結論,遵義縣雖說得好,但前途未知,眼下他們收入雖不如其他在外做私活的人,但每月也有一兩杆鳥銃,幾把刀劍的工錢收入。

這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們也不求大富大貴,小富即安,甚至能過下去就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遵義縣說得再好,也是鏡中花水中月,眼下收入才是實實在在,還是不要變了。

特別遵義縣這兩天他們也聽過,是很利害,剿滅了張天德巨寇。

然樹大招風,又引起匪賊報復怎麼辦,真不如在現在的貴陽城內安心。

所以他們就反悔了。

就算脾氣在好的吳韻林也是暴跳如雷,怒罵道:“我日嫩管管,憨麼子討打是不是?”

那軍匠只是梗著脖子道:“俺不去了,俺每月有二兩銀子收入夠了。

吳韻林皺眉看著他,道:“強扭的瓜不甜,不願意就罷了。”

吳韻林淡淡對這軍匠道:“滾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