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都事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又是幾日時間過去,皇宮中依然沒有任何訊息傳出。

許多眼巴巴盼著的官員們,心中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失望,更多的是著急。

而以王在晉和徐光啟為首的一中保皇黨官員,心中也慢慢的開始有些僥倖了。

可這表面上平靜如水,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

王在晉和徐光啟等人,自然是不會把希望全部寄託在這一絲僥倖上,否則會死無葬身之地。

他們已經一致決定,一旦皇帝不測,真的駕崩了,那他們就擁立朱常浩繼皇帝位。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是皇帝任命的監國,又是皇帝的叔叔,是有一定的正統性的。

也只有透過擁立朱常浩繼皇帝位,他們才能立下從龍之功,從而保住自己現今的地位和權力。

而作為幕後黑手的王從中,此時也並沒有穩坐釣魚臺。

在行刺成功的第一時間,他便派遣了親信家丁,日夜兼程趕回浙江向族中通報此事。

王和身為這個大家族的族長,同時作為王從中的父親,他並沒有怪罪自己兒子犯下這種誅滅九族的大罪。

反而他也是長舒一口氣,表現的波瀾不驚。

如今快要天啟三年了,對於這位年輕皇帝的性格和脾氣,他們也都有了幾分瞭解。

而登來地區的那支龐大的水師艦船,可謂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他王家主要是靠著海上走私,可以說是他們的立身傳承之本。

並不像傳統的士紳家族那樣,只走政壇這一條路。

雖然他王家也有不少人為官,但多數在南直隸或是浙江地區,這也是他們刻意為之。

因此不管皇帝如何殺人,如何迫害士紳文官,對於他諾大的王家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因為殺也是殺的京師的官,地方官並沒有受到太多波及,大多是被調走或被貶,完全可以接受。

以他對皇帝的瞭解以及猜測,這位殘酷毒辣的年輕皇帝,將來必然要染指海洋之事,他並不想看到那一天。

王和思慮過後,也是第一時間召集了家族中的一些核心人物,連夜商議。

既然事情已經做了,那就必須要做到底。

整整一夜過去了,經過十幾個人的反覆商議,總算是議出了個方案出來。

他們準備發動自己族中在朝為官的人,讓他們到官場上拉攏一批有話語權的官員。

而後他們在透過各種手段和途徑,用金銀開路,去收買南京的官員。

先前那些被皇帝武力追繳賦稅的士紳豪族們,也是要拉攏的物件。

總之他們要聯合所有能和他們站在一起的勢力,去給京師朝廷造成壓力。

以爭取能在這次的鬥爭中,謀取到足夠的利益來滿足自身。

王從中的書信中寫的很明白了,皇帝時日無多,又無儲君皇嗣,其中大有運作空間。

他們怎麼可能放過這樣的絕佳機會呢?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派人去南京、揚州等大城市,散佈皇帝遇刺的訊息。

要知道皇帝得罪的可不止官員士紳,那些文人學子,尤其是南京國子監的那些監生貢員,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被皇帝從京師驅趕而來的。

他們的怨恨和不滿,自然也是可以利用的。

總而言之,他們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水攪渾,越亂越好。

而這樣做的效果自然是非常顯著的,尤其是作為陪都的金陵城,同時也是大明朝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訊息的傳播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且背後的推手,可是眾多的士紳豪族、官員學子。

而南京的六部以及官府,可以說是最後一個得知此訊息的,沒有絲毫的準備。

因此短短幾天時間,皇帝遇刺的訊息就已經是人盡皆知。

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崔呈秀,作為南都權力最大,同時也是皇帝提拔的官員,怎麼可能無動於衷?

可即使他反應極為迅速,派出許多的官兵和衙役抓捕造謠之人,可依然不能阻止事情愈演愈烈。

“都督,依您之見,外面傳的那件事,可信嘛?”

南鎮撫司衙門大堂中,田爾耕召集了手下的所有千戶和百戶,嚴令他們管控全城。

可訊息早已傳開來,人人都在議論關注此事,如何能夠阻止?

至於抓捕?整個金陵城有近百萬的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庶民農戶,應有盡有。

難不成他還能把人都抓了?

而面對下屬的詢問,一向雷厲風行的他,也只能無奈啞然,根本無法回答。

思慮良久之後,田爾耕終於回道:

“依本都督來看,此事八成不是空穴來風,陛下在京師恐怕是真的遇刺了,否則那些背後散播謠言之人也不敢如此大膽。”

“只是具體的情況,以及陛下的龍體是否安康,就不得而知了。”

剛剛詢問的那名清秀漢子繼而說道:

“都督為何不派快馬回京問一下指揮使?”

“正好南都如今也有動盪之像,這幾日發生的事,也該彙報給指揮使才是。”

聽得此話,皺著眉頭的田爾耕也是點點頭道:

“你說的不錯,本都督也正有此意,但茲事體大,這件事也不是我能拿捏的住的。”

“你們務必要提高警惕,防止一些居心叵測之人,利用此事的影響生出別的事端。”

“我去一趟玄武湖軍營,你們等我的訊息。”

“都督放心,我等必盡忠職守。”

田爾耕一路快馬疾行,終於是趕在黃昏時刻到達了南京防務兵備駐防軍團的大營。

自張世澤回京覆命之後,這三萬多軍隊就由總兵官李之才獨自掌管,可以說大權在握。

而田爾耕此行來的目的,自然是要與這位手掌兵權,深受皇帝信重的將軍商議此事,與他聯名上奏彙報南都之事。

李之才是孝陵衛出身,家族世代從軍,世襲官職,他弟弟李之龍也是在不久前平定了福建叛亂,對皇家的忠誠自然不必多說。

田爾耕很快就將事情講明,李之才雖是武將出身,但並不是沒腦子的人。

也知道茲事體大,此事不是他們能決定的,二人一番合計過後,立時就寫了奏疏,派了軍中快馬日夜兼程趕赴京師。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