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巡視宣大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由校此行巡邊只帶了五萬五千兵,其中騎兵三萬,神機營的火器兵和炮兵一萬,虎賁營步兵一萬人,御林軍五千。

隨駕巡邊的,除了那些上了黑名單的文官之外,朱純臣、蔣承勳、朱國弼等一眾勳貴, 也被朱由校全部帶走了。

這些人他自然也是要處置的,既然已經生出了反心,留著也是無用了。

自己帶著這麼多的軍隊離京,還真怕他們在背後搞事。

並為此還召見了英國公張維賢,與他談論勳貴之事。

雖然有朱純臣這等懷有異心的勳貴,可大明朝同樣不缺忠心的勳貴。

除去英國公以外,像西寧侯、武安候、恭順侯等一干家族,也是忠心於皇室的。

雖然也在背後偷偷和一些商人眉來眼去, 發了一些國難財,可總的來說,不過是貪財而已。

並不像朱純臣和蔣承勳那些人。

早在之前,在得知朱純臣聯合了幾家勳貴後,朱由校就已經開始提防了。

這也是為什麼他上次會出宮去英國公府的原因。

張維賢在勳貴之中的地位極高,又是自己的心腹,由他去出面拉攏一部分可靠的勳貴,再好不過。

畢竟他不可能把所有勳貴都屠戮殆盡的,這不就是相當於造自己的反嘛?

而英國公也算是不辱使命,經過他的觀察以及錦衣衛那邊調查的情報,他結合起來,綜合分析之後,拉攏了不少的勳貴。

在得知皇帝打算至少滅了京師一半的勳貴,縱使是人精的張維賢也不能淡定了。

一半的勳貴啊,而且陛下還明確說了,京師的幾家國公,除了他英國公一家之外, 其他的一概不留。

朱由校看到他的反應也沒有說什麼,勳貴的所作所為,他相信這個活了幾十年的老頭子比他要清楚的多。

果然,張維賢驚訝了一會過後,就沒在說什麼。

皇帝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那就沒有辦法可以阻止了。

而留守在京師的那些勳貴,雖然英國公為他們擔保了,可朱由校還是有所防備的。

許顯純的錦衣衛,會時刻盯著他們,而且他們的兒子,也基本上以歷練的名義,被自己帶走了。

其中包括那六個在皇明學院學習了幾個月之久的六個勳貴之子。

朱由校把他們編入了御林軍親軍侍衛中,在駕前伺候。

其實皇帝的政策,以及這一年來的人事安排,對於武將勳貴來說,已經是天大的福音了。

宣城伯等人領軍在外,都被委以重任,掌握實權。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是要起復勳貴,把武將勳貴的地位提高, 重新走上歷史舞臺了。

因此得知皇帝要帶著他們的兒子出去歷練,想都不想就領了旨意, 大聲呼喊皇帝萬歲。

當然了,這對於朱純臣等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正所謂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可他們這些人,明顯心虛的很,底氣嚴重不足。

生怕自己幹的那點事被皇帝給知道了,到時跑都沒地方跑。

可皇帝的聖旨,他們也不敢違背,只能聽天由命了。

安排好京師的防務以及留守官員後,朱由校又傳了一道密旨給滿桂。

並且還派了人前往關外去聯絡敖漢等各部。

他這麼大張旗鼓的巡邊,可不僅僅只是為了一個楊洪。

那些不安分的蒙古部落,也是在他的計劃當中,只不過不是首要而已。

因為有許多官員的緣故,巡邊隊伍的行軍速度並不是很快,一天也就能走個幾十裡而已。

到了居庸關之後,許多的官員都上疏給他,提議在居庸關住兩天,休整休整再出發。

朱由校把他們召到面前,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一點面子都沒有給他們留。

氣的幾個老頭是臉紅脖子粗的,可也不敢說什麼。

只寄希望於楊洪,希望他能成功把這個狗皇帝給宰了,這樣大家的日子就都好過了。

出居庸關後,巡邊隊伍就出了內長城,雖然還是在自己的地盤,且前面就是宣鎮。

可朱由校沒有絲毫放鬆,反而更加警惕了。

軍中的斥候和夜不收撒了將近一半出去,方圓幾十裡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他可不會忘記,當年英宗皇帝領著大軍,就是出了內長城而沒有防備,才會被伏擊的。

因為走的慢,巡邊隊伍走了足足兩天,才到達宣府鎮鎮城。

宣府的文官武將,在滿桂的帶領下,早已經迎候多時了。

進城之後,朱由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閱宣府的兵將。

最終的結果當然是沒有讓他失望,宣鎮的軍隊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

至少沒有以往那般,家丁裝備精良,普通軍士像個叫花子一樣,那麼嚴重的兩極分化了。

隨後他在滿桂的帶領下,又去了幾個臨近宣府的關口要塞巡視。

目前的形勢,長城對於大明朝來說還是很重要的,是防禦草原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朱由校還是比較重視的,雖然漠南草原的蒙古部落傷殘不少,也陷入了小規模混戰,可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啊。

這段時間,光是修繕宣鎮轄區的長城關口要塞,就耗費了朱由校數十萬兩銀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雖然是肉疼了一波,可最起碼見到了成果。

只是朱由校依然覺得這幾十萬兩銀子花的不值,但沒辦法,只能花啊。

朱由校在宣府足足住了五天才走,臨行之際,他特意交代了滿桂,把兵馬聚集起來,隨時等候他的軍令。

如果大同亦或關外的蒙古有異動,如果等不到自己的軍令,必要之時,他可用王命旗牌臨時調動軍隊出關。

滿桂雖然不知道皇帝為何會跟他說這些話,但他的忠心告訴他,服從執行即可。

就在朱由校離開宣鎮沒多久,居庸關內,又有一支數千人的明軍隊伍,要出關。

“我們原是駐紮在獨石和馬營的,現在接到兵部調令,要移駐大同,我這裡有兵部文書,還請速速開關。”

守關將領接過文書一看,發現並沒有異常,又走到一旁往後打量了一番這支軍隊。

突然發問道:

“這日子怎麼不對啊,兵部是責令你們四月十五日就要到大同,現在都四月二十三日了,怎麼才到這裡。”

領頭將領連忙解釋道:

“移交防務耽擱了幾日,因此晚到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