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不裝了,攤牌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而朱由校,則是站在丹陛御臺之上,微閉著雙眼聽著。

等到廷杖打完之後,好幾個官員直接昏死了過去,由此可見錦衣衛下手是有多麼重。

他們完全可以理解到皇帝的意思,就是奔著打死人去的。

當錦衣衛校尉跪在殿內彙報完之後,這些官員更是大氣都不敢喘,生怕下一個被拖出去廷杖的是自己。

皇帝每次召開朝會,他們心裡都是心驚膽戰的,一不小心說錯話,得罪了皇帝,那就是不死也得被抄家流放啊。

遇到了如此昏聵的暴君,眾多官員心中都在感慨時運不濟,自己的赤膽忠心和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只能靜等變化了。

皇極殿內鴉雀無聲,半晌過後,朱由校的聲音終於再次響起。

“世事變遷,自古以來,各朝各代就沒有不變的制度和規律。”

“我大明如今就像一隻病入膏肓的猛虎,已經快要到奄奄一息的地步了。”

朱由校直接擺明了說,根本就不顧及什麼所謂的影響和面子。

“遼東有老奴興風作浪,長城外的蒙古諸部也是蠢蠢欲動,國事本就艱難。”

“而我大明內部呢?也是禍害蛀蟲無數,都在啃食著我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根基社稷。”

“朕要是再不設法變通改革,太祖辛苦創下的江山基業,恐怕就要毀於一旦了。”

“戰國時期,秦孝公與秦惠文王,正是因為敢於大膽改革改制,沿用衛鞅之變法,才有始皇以虎狼之勢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而昔日強悍之齊、魏、楚等國,國力鼎盛之時哪個不是叱吒風雲,達到諸國之最?”

“而他們墨守成規,數十年甚至百年時間,都是在吃老本,國家已經徹底腐敗,君主鼠目寸光,昏聵至極,焉有不敗之理?”

“你們這些飽讀史書,通曉歷朝歷代歷史的官員,難道不明白一個王朝興衰盛亡的原因嘛?”

“別以為朕不知道你們心裡的那點小心思,你們的眼中只有一己私慾,根本就沒有天下蒼生和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為了我大明的中興,為了新的盛世降臨,為了我大明千秋萬代,不要說一個區區的科舉改革變制。”

“如果有必要,就算是廢除科舉,定立新的規章制度,也不是不可以。”

皇帝竟然有廢除科舉的想法,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就算是保皇黨的官員們,現在也是坐立不安。

畢竟這科舉可是已經有數百年之久了,他們也一樣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

官員們的反應在朱由校的意料之中,他今天所說的這一番話,也有嚇唬威脅的意思在裡面,要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決心。

“朕知道,改變科舉,利益損害最大的就是你們這些當官的。”

朱由校說這句話的時還用手指了一圈,絲毫沒有掩飾。

“尤其是江南和浙江幾省出身的官員,現在恐怕已經恨不得朕當場暴斃,好讓改革到此停止。”

“你們的心裡在想什麼,朕不說知道的清清楚楚,可也能猜測個七八分。”

“朕在剛登基之時就在朝會上說過,天啟年不是萬曆年,這朝堂上永遠只有朕的聲音和決策。”

“只要是阻礙朕前進的絆腳石,不管需要多大的代價,難度有多大,朕都會傾盡所有將之剷除。”

“今年的科舉變制,只是開始,今後凡是沒有必要存在,已經腐敗落後的所有制度,朕都要去撥亂反正,為我大明子民改出一個太平清白之世來。”

在一些官員的眼裡,皇帝已經是和瘋癲無異了。

居然當著滿朝文武的的面,公然說出這一番話,已經是間接的和天下的士族豪強宣戰了。

一個膽小的保皇官員上前道:

“陛下愛民如子之心,天下無不皆知,只是這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臣擔心步子邁的太大,恐怕引起反噬啊。”

“如果他們想要試一試的話,儘管放馬過來,朕倒要看看,他們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現在的朱由校已經絲毫不想掩飾自己了,什麼狗屁的城府心機,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這些不值一提。

他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兩京之地,北方幾省也較為安穩,邊鎮和遼東也都有自己的親信心腹把守,局勢已經和兩年前大不一樣。

所謂的反噬他根本就不在乎,頂了天也就是江南幾省的士族豪強,為了反抗自己而組織一些家丁佃戶爆發叛亂而已。

這些烏合之眾根本不足為懼,以他現在手中的二十幾萬精銳,完全可以鎮壓的住。

至於農民起義,在南方根本是不可能爆發起來的。

歷史上的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浩大,聲勢滔天,席捲了數高官達十幾年之久。

可湖廣、江西、浙江、南直隸等幾省,卻是沒有大規模的爆發,由此可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南方魚米之鄉,百姓不說多麼富庶,可這日子還是勉強能過,因此沒有出現李自成、張獻忠等大賊領導的大規模民亂爆發。

正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些貪生怕死的士族豪強,只會在背後耍陰謀詭計。

都是一些上不了檯面的小手段,朱由校如果害怕這些的話,他這個皇帝也沒必要當了。

他就是要逼的這些人主動跳出來,然後將他們一網打盡,省得自己還要去一個一個的去找他們的茬。

皇帝的話已經說的在清楚不過了,官員們都是人精,自然是能聽出其中真意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到了這個地步,也沒有人敢去觸皇帝的眉頭,因此都是心中有怒而不敢聲張。

見他們老實了下來,朱由校當即就宣佈了此次科舉,負責籌劃新題的人選。

新題涉及到農業水利,以及民生經濟方面的內容。

徐光啟和宋應星自然是不二人選。

雖然他們兩個現在承包了許多的業務,已經是處於忙不開交的程度。

可沒辦法,誰讓朱由校就只信任這兩個人,且有自己完全放心的能力呢。

這兩個可是當代知識最為豐富,思想最為活躍先進的科學家。

而傳統方面的四書五經,朱由校最終決定,全權交給內閣首輔王象乾,不管是出題還是內容,他都不想去過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