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人不與天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皇帝都已經說的這麼明顯且堅決了,大臣們縱使還有異議和意見,也只能自行保留。

王在晉和徐光啟等人就不用說了,他們是最大的帝黨,完全擁護皇帝的,自然不可能在關鍵時刻跟他唱反調。

畢竟這一年多以來,陛下的決策不管是冒險的還是求穩的,都沒有出過什麼差錯,完全在他的算計之中。

“陛下,既然是使此拖延緩兵之計,那是否要下一道聖旨或文書,令熊廷弼和袁可立暫時撤軍,以示誠意穩住老奴?”

張瑞圖這個禮部尚書終於是開口說話了,畢竟這議和的流程和人選方面,他禮部必然是要參與的。

此時他就要給自己,同時也給自己的下屬,爭取到更多的議和條件,以及更大的餘地才行。

“不必了,三面合圍之戰略形勢,是朕好不容易努力,才形成的有力局面,三路軍隊,不可減少一兵不卒,更不準缺響斷糧!”

“大司馬,待會你就擬寫一道文書,以六百裡加急送至遼東與袁可立處,明確告訴他們朕的意圖和打算,讓他們相機行事,他們會知道怎麼做的!”

只要不是集結大軍發動決戰,王在晉什麼都可以接受,因此也是欣然領命了。

朱由校又看著一臉苦色的程國祥,一時之間他也不知怎麼開口了,畢竟國庫沒錢是真的,再怎麼樣,朱由校也不可能憑空變出錢糧來。

“大司農,今時不同往日,遼東戰事乃是我大明朝之首要,因此戶部之責,就是要盡全力保障好後勤,安定前線之軍心!”

“其次便是陝西與山東兩省的賑災,陝西已經稍稍穩定下來了,好好善後即可,遭了災的百姓,全部用以工代賑的方式,讓他們生存下去!”

“以朕來看,近些年的天氣變化極為反常,恐怕是數百年一遇的天災大難即將來臨了。”

“西北之地本就貧瘠,如果天災不斷,在加上人禍的話,百姓根本無法生存才去,因此戶部還得預留出一批糧食,以不變應萬變。”

“臣已經和各司官員統計規劃了,已經留出五十萬兩銀子和百萬石糧米留作備用,以應不時之需!”

程國祥精打細算是出了名的,而且自己又是一個極其有風骨,且清高的人,國庫交給他,朱由校還是很放心的。

“陛下說的極是,想我大明在萬曆二十年之前,各省各地都是大豐收,可謂是繁榮無比,家家戶戶存有餘糧!”

“可自萬曆二十年之後,這天氣越發的詭異無常了起來,還不過十月中旬而已,京師之地就已經是飄然大雪,甚至連運河都結冰了。”

“而開春則更是要到四月之時,百姓的耕種的季節大為改變,本該一年兩熟的,現在只能勉強一年一熟了,我大明如何不缺糧啊!”

宋應星在江西時,就已經感覺到氣候的不尋常了。

南方氣候溫暖,降水充沛,湖廣更是有天下糧倉,魚米之鄉的美美稱。

可這幾年來,連湖廣的糧收都減少了許多,甚至連洞庭湖都結起了厚冰,北方自不必說。

“大司空也不必太過憂傷了,正所謂人不與天鬥,老天爺要如此,我等又能奈其何?”

“只要盡全國之力,團結一心,局面或許還能緩和過來!”

“內閣擬旨,著令陝西官府,那些以工代賑的災民流民,全部集中去修繕水渠,維護田地開墾荒田,那些關隘要塞城池,倒是次要的!”

“大司空,工部的官員能派的全部派出去,帶領地方官府和百姓多修水利,希望來年的陝西,不會再有如此之多的百姓背井離鄉,行乞逃荒了。”

“臣明白,臣會儘快挑選能手官吏,派快馬入秦地下達陛下之旨令的!”

自上次朱由校將兵仗司等工廠合併以後,工部的差事就少了許多,膽子頓時輕了不少。

可朱由校卻不會養閒人,留他們在京師整天杞人憂天,背罵自己還,還不如派他們出差幹點實事。

“說到這缺糧,臣這裡倒是有幾種糧作物,乃是從西洋而來,比起麥子水稻這些,這些西洋糧作物,好像更為適合在西北種植!”

徐光啟一開口,朱由校就知道他說的到底是哪幾種糧作物了。

而其餘官員一聽,這好奇心立刻就上來了,目光都放在徐光啟身上,期待他能詳細的說說。

“陛下,臣說的這些糧作物,分別名為甘薯、玉米以及馬鈴薯,這都是西洋人之稱呼,故臣就沿用此名稱了。”

“陛下,玉米和甘薯產量極高,甚至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還有這馬鈴薯,更是極其耐旱、耐寒,在西北和遼東亦能種植。”

“臣也已經親自試驗過了,不管是在何種天氣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只要種植了這馬鈴薯,他或多或少都能長出來。”

“因此臣以為,要想挺過此等大災之年,必須廣泛推廣種植這三種農作物,尤其是西北之地,臣以為可在今年全面推廣。”

其實早在萬曆年間,這些農作物的知識以及種子就已經進入大明境內了,但是一直都不受官府和朝廷重視。

只有真正懂的人,才會去大力推廣,去種植。

就比如冒著風險,漂過大海帶回一根甘薯藤的陳振龍,他瞭解到甘薯的價值以及好處後,可謂是傾盡一生之力了。

滿清時期,甘薯能推廣到全國,超越水稻和小麥一躍成為滿清種植率和食用率最高的農作物之一,陳振龍一家功不可沒,甚至連他的子孫後代都一直堅持著。

正是他的五世孫,在全國各地奔走,到處張貼告示,給官府講解這甘薯的各種好處,滿清朝廷瞭解後,才大力推廣的。

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紅薯盛世而已。

在當時的民間,就有一句傳聞說法,所謂一年紅薯半年糧。

史書也有記載,民間小民能以存活,十之七八盡食為薯。

這也是滿清的人口,在乾隆年間能夠大爆發的原因之一,並且沒有鬧過類似東漢末年、明末這種大饑荒的主要原因。

可正所謂有利便有弊,紅薯雖然能讓人活下來,但是並不養人,食用多了對人的危害性也是不小。

滿清的人沒有一絲精神氣,骨瘦如柴活像一個行屍走肉的原因,也正是因為紅薯以及土豆食用太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