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躬耕南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贔屓的石雕能不能賣,值多少錢,這些暫時不得而知。

這玩意兒放在之前不值錢,許多人打碎了做石料用。後世沒有太多這種古物件,拿後世哪怕是放圈子裡讓人看看,那也是極好的。

人民日報上開始刊登“諸葛臥龍”的新文章,是關於水稻、小麥,以及紅薯的輪種的。

其實許多人不懂稻穀,哪怕是他們南方人,天天吃大米,都有人以為水稻是喜歡水所以才放水去灌。

實際上水稻放水,那是因為水可以淹死其它植物。地裡要是不放水,有別的雜草競爭,水稻產量直接砍三成,除草會特別累。而放了水之後,水稻的根莖和枝葉就會發生另一種變化……大概類似於伊布進化成水精靈。

他們這在之前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冬天的田叫做冬閒田,這兩年才開始種兩次稻穀,剩點時間還拿去種紫雲英。其中還要打時間差,拿出某塊田來育苗,可以從老天爺那裡偷來2個月。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小麥產量低於稻穀,但小麥需要的水也沒那麼高,所以北方喜歡種植。

種完大米或者小麥之後,其實最好是輪種紅薯。紅薯不好挖,也不耐存,需要切片曬乾,比較麻煩。但紅薯的優點也特別明顯,產量大,可以拿來釀紅薯酒,酒糟可以喂牲口。最神奇的是紅薯葉真的是瘋長的,現在的人如果想搞養殖,割紅薯葉來喂是最好使的。

唐行之可以說是手把手教大家怎麼肥田、輪種、種的東西怎麼養殖,這會兒的人照著做,今年家家爆產,一週吃一次肉都行。

之前他用“諸葛臥龍”第一次發文章的時候,都覺得他是管理型的高手,而現在一看他似乎精通農事,類似諸葛躬耕南陽。

他現在常聽到人們談論諸葛臥龍,因為發的文章有點多,感覺就像是在人民日報上寫種田文一樣,竟是給他攢到了不少人氣……

既然搞出了燒烤,唐行之試著搞串串,畢竟串串沒那麼熱氣,籤子洗乾淨也可以重複利用。

比起火鍋來,串串更受村裡小夥伴們喜歡,因為水煮的不縮水、不上火。

在吃東西的時候,隊長拿著份人民日報來到了唐行之身邊,疑惑道:“這個叫做諸葛臥龍的人,他用的給土地增肥的配方,怎麼和你說的一樣?”

唐行之笑道:“可能他和我看過同樣的東西吧。”

隊長將信將疑……

到了月末晚上,唐行之猶豫了有一陣了,還是試著抱著那贔屓,往那扇門走。

這玩意兒超過了他平時攜帶的重量,但這年頭的寶貝,那是說沒就沒的,至少後世他們家就沒這個,要試試能不能帶回去。

還好,透過了門。

時間是2020年11月2日。

晚上唐行之想發朋友圈,但想想這玩意兒似乎不太像老百姓家祖傳的,萬一引起舉報,那也不太好解釋……想想就沒發,到時候先找方大海問問。

轉眼氣候又轉涼了,唐行之關心起養雞場的事,畢竟動物過冬是比較麻煩的。

“我們這裡冬天也不會太冷,這些雞也大了,過冬沒問題的。”李麗賢說。

“那需不需要搞點取暖裝置什麼的?”

“我到時候搞幾個爐子,弄些柴火來燒就行。”

正常情況都是老闆不想投資,技術員和老闆說不投不行,但在唐行之的養雞場卻是反過來。唐行之總想把錢換成農業品,李麗賢卻在節約。

現在唐行之還剩差不多50萬存款,按照投資邏輯,銀行裡留著這麼多錢,他虧了。得儘快用出去,最好是貸款,貸款是讓打工人還債。

這就是消費主義陷阱了,事實上東西的增值,還真不一定有多快,漲價和增值是兩個概念,沒市場什麼都是空談。

錢一多唐行之就忍不住想用來投資,又看了幾段《人類簡史》裡關於消費主義的內容,他冷靜了下來。

在大家都虧的情況下,其實不虧就是賺。

無聊上手機搜尋現在的APP,現在真的什麼APP都有。

早些年做遊戲的太賺錢,後來一堆學生去學寫程式碼,結果遊戲市場又容納不下這些人,他們就去了各種領域。

這些人做出來的農業APP,唐行之就下載了一堆。這會兒忽然想到快遞行業這麼發達,收廢舊很賺錢,就搜尋了一下,發現……收廢舊的APP都有一堆!

“服氣了!真服氣了!”

“怎麼了?”配好獸藥的李麗賢走了過來,問。

唐行之把手機給李麗賢一看,後者不一會兒就皺起了眉頭。

“競爭太厲害了,想來務農的競爭也會很大,難搞了。”

唐行之卻笑道:“我卻不覺得,和高手過招反而會讓我愉快,天天摸魚的話,反而沒什麼幹勁。”

李麗賢就沒說什麼了。

商業戰資訊是第一戰,所以唐行之喜歡逛農業論壇。

早期的他在裡邊是個弟中弟,但這一年的時間他看了大量農業書籍,升級了。

論壇裡許多人問的東西,在他看來和小學一年級題目差不多難度。

唐爸他們那一代是幸福的。小時候要是認真讀書,又有天賦,那就可以做公務員。要是沒天賦讀書,敢打敢拼,也能做個小老闆。實在不行老老實實打工,也能賺到錢,買房買車娶媳婦生孩子。

唐行之88年的,他這一代80後、90後,除了苦逼,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他是早些年過於追求利益,沒有在某個領域深耕,導致金融風暴和大內卷來臨的時候競爭力薄弱。他的朋友裡厲害的本來能夠跨國賺錢,一場疫情被逼回來,現在崗位可能被外國人佔了。不厲害的和他差不多,這裡打工一陣,那裡瞎搞一陣,工作都很不穩定,開個店直接就撲了的也有。

而且他們沒直觀感受過96下崗潮,不但不知道怎麼應對,有些甚至沒想過自己會撲街。

有個朋友挺厲害的,年收入100萬。要說他貸款買個200萬的房子,這會兒突然失業、換行,那不至於太慘,但他貸款買了個500萬的,現在已經不露面了。

那麼慘的比例不大,因為一般人也沒那個錢。

朋友裡撲街得比較普遍的,都是覺得自己之前買車太貴了,其實沒那必要,這玩意兒貶值太貴,屬於燒錢式錯誤投資。現在朋友圈經常看到有人賣車,然後換貨車跑貨運。

因為現在的人撲得太厲害了,不得不賣大房子換小城市的,搞運輸總能賺一點。

也有不少人投身到了農業裡。

但農業沒有足夠實力,那真的很難自己闖,因為回報週期太長了,經常有人撲街的。

《救救孩子吧!要撲街了!》

某農業版塊裡,給唐行之發現了一篇帖子。

……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