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迎駕凱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張家玉順著天子目光望去,也是不由怒道:“陛下,前日虜賊得見城破,便令人四處舉火,紫禁城東北角十多座宮殿遇焚,這會兒仍有零星火勢未滅。

“若非劉長果斷令人轟塌了鍾粹宮和景仁宮,絕了火源,後果恐不堪設想!”

“何止紫禁城?據錦衣衛奏報,建虜本欲燒掉整座北京城!”朱琳皺眉冷道,“多爾袞是想借焚城削彌我朝收復舊都之勝勢,弱我士氣。好在北鎮在城中妥為應對,才未被虜賊得逞。”

張家玉忽又想起一事,面帶憂慮地揖道:“陛下,末將今晨聽劉長說,宮中一應貴重之物都在虜酋北逃之時被席捲一空。這修繕殿宇尚可徐徐為之,但缺少御用器物,恐對還都北京有所拖延……”

“還都北京?”朱琳看了他一眼,“誰說朕要遷都了?”

張家玉一愣,小心道:“陛下的意思是,仍定都南京?”

朱琳笑了笑,“往後揚帆天下,商通四夷,乃是大明富國之本。應天府在蘇松、寧波左近,水道暢達,正是國都之首選。況先前從天興府北遷還不到一年,此時又遷,太過勞民傷財。”

“可是,北方韃虜大患……”

御輦從紫禁城旁駛過,進了順天府衙停下,張家玉還要再說些什麼,石霖通稟門外徐飛虎求見,於是朱琳抬手道:“元子先去佈置山海關那邊的軍務吧,其他事兒等回了南京再說。”

“是!”

徐飛虎得召,進了後廳後立刻跪伏在地,極為緊張道:“屬下辦事不力,使宮禁遭虜賊焚燬,還請聖上降罪……”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起來吧,”朱琳探手虛扶,道,“北鎮在城中不過百餘人,能沒讓北京燒起來已屬難得。其實比起宮禁,我更看重那三處糧倉。若那八萬石糧米被燒掉,朝廷必得調糧來賑濟城中百姓,所以你有功無過。”

“謝陛下隆恩。”徐飛虎這才松了口氣,又取出一份名冊遞給馬文晟,“陛下,這是此次協助大軍攻城的投虜官員,共有三十二人確有實功。”

朱琳接過來掃了一眼,其中有帶人幫忙攻佔城門的,有保護糧倉的,有策反綠營的,著實出力不小。他吩咐馬文晟道:“這三十二人免去死罪,遣回原籍。其餘在北京的虜官,無論滿漢,皆交予刑部處置。”

京中的官員要麼是“虜賊”,要麼是“投虜賣國”的犯官,若交在刑部手上,必然都難逃一死。

朱琳也沒在北京多做逗留,次日便率明軍主力返回南京,只留了不到八千人維持北直隸秩序。

並非他不想一鼓作氣收復遼東,只是眼下還有河南暫未收復,那裡雖僅剩了幾千清軍弱旅,但十六七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就算驅馬跑一遍怎麼也得一個多月。

另外山東那邊有鰲拜所部兩萬餘虜賊,若不能儘快剿滅,勢必會為禍地方。還有湖廣王進才亂軍,鑽入山林之中,清剿起來極為費事。

朱琳估算,光是徹底解決家裡的這些問題,恐怕得小半年時間。

而且兵發遼東與先前的所有戰鬥都不同,關外不但氣候寒冷,且頗為貧瘠,加上路途遙遠,每個士兵的耗費甚至十倍於關內!

大明久經戰亂,正是國力衰弱之際,現在還真沒有這個財力支撐大軍在遼東作戰。若強行發兵,勢必導致民不聊生。

故而按照朱琳的規劃,現在大明的首要任務是休養生息,發展海外殖民地,以迅速恢復元氣,而後再圖繼續北進。

好在大明的海上商路已經打通,只要按照目前的勢頭繼續發展,全世界的各種物資和白銀必將源源不斷流入大明。

等到大明國力恢復,出關伐虜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朱琳攜御營一路南下,遇途中州府也毫不停歇,一個多月後便已過鎮江,抵達南京城外。

楊廷麟率領滿朝文武出城五十裡恭迎聖駕凱旋。南京附近的百姓更是雲集於此,能有十六七萬人之多!

開玩笑,以區區贛、閩兩地起兵,南征北討,盡驅中原數十萬韃虜,恢復華夏之正統,挽江山社稷於將覆,這是何等曠世之功績!!

縱觀大明一朝,怕也僅有開國的太祖朱元璋能與當今天子相較一二,餘者皆是望塵莫及!

本來以內閣的意思,是要出迎百里的,但楊廷麟知道朱琳不喜歡迎來送往,這才力排眾議將迎駕地點改在五十裡外。

五十裡已經是朝臣們能夠接受的極限了。

雖然朝廷本著天子要求的節儉原則,並沒有搞太多的排場,不過百姓們卻自發採來春花,將迎駕之處一直到南京城之間的數十裡用花束鋪滿,加上道路兩旁的人山人海,一眼望去也是蔚為壯觀。

待遠遠看到天子車駕,以近千朝臣為首,與前來迎駕的數萬百姓一齊跪倒,山呼“萬歲”,聲音之巨,直衝九霄。

朱琳立於御輦之上,抬手道:“眾卿平身。”

“謝萬歲!”

朝臣們隨即站起身來,旁邊的百姓卻仍恭敬跪伏。對此朱琳也沒強求,畢竟這是十七世紀的明代,要普通百姓與天子同立一處,還不得讓他們驚出一身冷汗,更何況還是百姓心中敬若天神的明君,就更加不可能了。

隨後楊廷麟向前二十步,展開手中錦緞,開始朗聲唸誦讚揚天子驅虜偉業的頌辭,各種歌功頌德,洋洋灑灑數千字,聽得朱琳昏昏欲睡。

好容易挨到楊廷麟唸完,朝臣們再次跪下高呼萬歲,朱琳又受了眾臣輪番上前恭賀……

各種儀式一直進行了近兩個時辰,御輦這才得再次以朝南京城中駛去。

車駕到了正陽門前,朱琳遠遠看到門外立著一個碩大的公示欄,上面掛著建虜降表的原文,旁邊還用斗大的字寫在木板上,方便行人觀看。

而在公示欄後面,卻赫然挑著二十多個人頭,為首的正是建虜議政大臣、大學士剛林。在“他”左側的是虜北京守將譚拜,右側則是建虜宗親,多羅郡王杜蘭。

那些人頭四周滿是石塊、爛泥等物,顯然已被城中百姓“觀摩”了好些日子。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