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寧遠矛盾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阿敏可是報著有利用價值來的,夢想著搞不好明皇這邊應該用他來接著遷制大金,但萬沒想到,到了北京,先是對自己仔細的檢查一番,就開始動刑,把自己的牙全部給拔了。然後就扔進了這個缸裡,每天受著京城人仕的侮辱,起先被罵急了,他還回回嘴,但現在哪裡還有那心情,天天下午就是給他灌那苦東西,讓他維持著,阿敏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有如此憋屈的一天。

而朝廷把喜報一張貼出來,北京城很快就轟動了,皇上又打勝仗了!這是多麼的讓人興奮。這下北京城又有蒙古奴賣了。於是大家都歡呼著這絕好的訊息。

這一下,侵吞遼餉的官員們,再也坐不住了,官員懂得比百姓是多了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相對也強了些,早早的就把蒙古歸化部的情報收集了一些,總共就有十萬多的戰兵,上次幾次大戰,已經折了三四萬了,這次又被擒了二萬,看來,皇上平定歸化也就是時間早晚而已。南苑那邊的錦衣衛不斷的走出去,不是去遼東,就是去山西邊牆外。皇上的力量是在不斷的加強,這兵是越打越精;而蒙古的力量是越打越少,此消彼長的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說皇上定的三個月的時間,這一目的算是達到了。皇上每做一件事,雖然莽撞幼稚一些,但每每都是出人意表,最後還是讓他做成了。遼餉這事,還需要再等著皇上班師回朝再處理嗎?那時候的主動權可不一定會在自己手裡啊。

捷報的傳遞是很快的,第三天,七月十五日,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節日,既是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還是佛教的盂蘭盆節,這一天老百姓們都是比較忙碌的,因為信的多了,實在不知道該信誰的好了。

寧遠的情況也和這個節日一樣,不知道該往哪頭去了。接到了兵部的塘報,得知了皇上大捷的訊息,擒獲二萬人,按著皇上的前例,那肯定又是拍賣了,這個應該是錯不了的。,一萬多人打跑了二十萬,擒二萬多少人,寧遠的眾人都不知道皇上這邊是怎麼擒的。這也太讓人匪夷所思了。但戰鬥力之強,可見一斑,這都不得不讓眾遼將仔細的考慮考慮。

更恐怖的是皇上那撈錢的能力,別的皇上搞個親征,那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花費國庫多少多少銀子,浪費了多少民力。但這個皇上太奇葩了,後勤保障直接交給了商人,沒有朝廷、民夫的事,還把俘虜割成了宦官,明目張膽的拉回京城拍賣,有人反對,皇上理直氣壯的說是為了保護漢族血統的純正才宮刑的,而賣人大明的教坊司一直都是。

滿朝文武竟然無法制約他,因為什麼?有錢、有兵、有威望,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哪裡有人敢說什麼?現在雖然在岱海,但這遙控指揮的能力從上次滿北京城打漢奸就可見一斑了。有錢就有兵、有裝備,這樣的皇上才是最可怕的。

要是放在以往,僅僅是為遼東建言的大臣們就能逼著皇上收回成命。一句國庫沒錢,遼東那邊如果兵變了怎麼辦,就能把皇上制的死死的,再不行就搬出一些大義的話來,但大臣們對這奇葩皇帝實在是沒辦法了。國庫沒錢他有錢,遼東兵變他派兵,這讓大臣們還能怎麼說?再說他就貼黑名單,縱容著百姓去圍堵大臣,這樣的奇葩皇上誰遇上了不頭疼?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現在遼東的形式更加的複雜化了,因為大金的信使也到了,倒是沒再提阿敏的事,估計建州那國也是已經知道了阿敏在京城的遭遇了。但下了最後通牒,若十日不降,大兵將至。這才是讓眾遼將們不知如何是好的原因。

現在遼餉斷了,自己就成了阻擋在明朝和建奴之前的屏障,想入關內的可能性基本是零,山海關就不會讓自己過去。而再想著從明朝這邊要些援兵、物質的可能性也不大了。那剩下的就只有投降或者抵抗了,這一下真的把遼將們架在了火上烤了。

降?有皇上的戰力不斷的體現著,而且隨著錦著衛的不斷‘出師’,皇上的本錢也是越來越厚。眼前的局勢看只要平定了蒙古和陝西的內亂,皇上極有可能就揮師東進。那時候自己就要面對著皇上的怒火,李永芳進了北京就裝缸裡了,沒有一個人給他審一審定個罪什麼的,就這樣掛個漢奸的牌子種在了前門。皇上對於漢奸、賣國賊沒有商量的餘地。

抗?沒有大明的支援,錦州、寧遠這樣的大城鎮能抗一陣子,但軍堡也守不住啊,建奴那邊拿手的就是打野戰,若你不出來打,他也不攻,專搞土木工程,圍著你挖了個大壕溝,讓你交通斷絕,突圍都沒辦法突圍。即便是錦州、寧遠在沒有大明的支援下,沒有後勤保障,也沒辦法抵抗啊!

這就是遼將們進退兩難的難題,當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自有因果,自釀的酒只能自己喝。遼將們在一籌莫展之際,袁可立可是正擦拳磨掌,準備動手了。

三千錦衣衛挺進到山海關之時,袁可立興奮的表達了歡迎儀式,三千錦衣衛會水的不多,那沒辦法,只能是讓原三千錦衣衛訓訓這些新兵蛋子了。

而此時的袁可立也接到了毛文龍發來的情報,對蓋州、連雲島關(注不是島嶼,是連著陸地的)的兵力部署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只等著這幫錦衣衛能上船下海了,就是動手之時。

因為船舶還在建造之中,自己的船隻夠運三千人的,暫時是借了毛文龍那邊的十艘運兵船。皇上所說的水泥船,造是造出來了,相當的平穩、堅固耐用,但有一條,太重了,風帆還是人力推動的都挺費力,那速度慢的不比步行快多少,並不適合遠航。倒是等打下了連雲島,放在那邊扔碼頭上當堡壘用,挺合適的。一旦建奴勢大,抵抗不住,就上船待著,船上邊把阻擊弩一架,讓建奴看著乾著急,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到了朝廷的塘報,知道了皇上打了一個大勝仗,老袁也是打心眼裡高興,自古以來,哪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不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一代英主就應該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抵禦外侮。

現在大明的周邊是一點都不安生,蒙古的林丹可汗更是囂張,用其戰力,打了明朝幾個耳光,幾仗下來贏得了“虜中名王,尤稱桀驁”的稱號,逼著明朝和其互市。大明也當然的硬著頭皮接受了。

連老奴酋他都不放在眼裡,遣使至後金,狂稱“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結果兩家就幹了起來。大明採用了“以西虜制東夷”的策略,林丹汗更向明廷提出“助明朝、邀封賞”。明朝則每年給林丹汗的賞銀先為四千兩,後增至四萬兩,再增至四萬兩,今年估計又要加碼了。

如今皇上打了已經給林丹可汗朝貢的土默特,估計林丹也不會善罷甘休,兩位年輕的君王,到底誰勝誰負?袁可立當然看好更加年輕的朱由校。看著身邊的兒子袁枚,這是皇上專門為了讓自己培育接班人,而專門的讓帶在身邊的。大明的中興不能僅僅指望皇上一人,還應該有自己的一群忠心能幹的大臣才是。自己都到了晚年,沒想到還能有些機會搏個大捷,今生不悔矣!

七月十六日,岱海,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朱由校給秦良玉和盧象升搞了一個簡單的送行儀式,兩軍如今鳥槍換炮,成了大明帝國的騎兵,心態是相當的好。說了一些忠君報國的話語,依依惜別,戀戀不捨的踏上了征程。

而朱由校則留在岱海不斷的盯著幾支軍隊的訓練,如今的快速反應隊已經瘦身不少了,滿桂接到的任務也是一絲不苟的執行著,但凡有第三次不聽命令偷懶的,立刻清除,一點情面沒有。許多的人都黯然的離開了軍隊。

不過朱由校沒有讓他們失去了軍隊再失去收入的機會,從此搞什麼落草為寇的勾當。如今負責水泥和地板磚生產的張經全已經被朱由校調到了大同,在哪裡設一個水泥作坊,本來以為大同沒有河,但一查詢,還真有條御河,就在大同的附近,就靠著河邊再建一水泥作坊,這裡要煤有煤,要石頭有石頭,真好合適,而這些被清除的人員,就到哪裡幹份粗活,賺的錢不差於軍餉,也能養家餬口。

另外也讓如衛生等作坊也過來了,下一步陝西那邊平靜了,開啟了絲綢之路,西亞的生意還得照做,先把各個作坊開過來也沒壞處。既可以賺錢養兵養國,發展皇家產業,又可以提供就業機會,把閒散的什麼地痞流氓黑社會等人也招收進來,使社會安定團結。而絲綢之路對中國的貢獻力量也是相當大的,河套地區很大,這裡不僅僅有歸化,還有鄂爾多斯部落等。打是一方面建起來又是一方面,大西北的開發主要的還得靠絲綢之路。(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