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借道蒙古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皇上三思啊!”孫承宗讓朱由校說的有點生氣了。

“孫老師,朕已反覆思考過了,謀定而後動,以雷霆萬鈞之勢,取八千淨軍,滅一彈丸之城,易如反掌,”在一望無際,平坦的草原之上,從設計豎盾、神弩之日起,朱由校就謀劃著對付遊牧民族,想的已經夠多了。

“皇上,何不待新兵訓練完畢後,再行動手不遲啊。”徐光啟也跟著說,看到孫承宗被皇上頂了回來,只好他上了。如今之形勢,再開闢一條戰線,對於大明來說,真的是不智之舉。

“時不我待,此時進軍,正是敵人內亂之時,是大好時機啊!”

“內亂?”

“兩位愛卿勿急,且待朕慢慢說來。朕雖兵書讀的少,但亦知興堂堂正正之師,行陽謀大道,此正謀也!兩位對塞外的局勢如何看?”朱由校沒有急著談出兵,而是把敵方的局勢放在了首位,他的功課可沒少做,雖然花了十萬兩銀子並沒有把真正有軍事價值的情報搞到手,但但方面的勢力公佈、矛盾和地圖卻是弄來了,做完了功課當然要顯擺一下了。

“回皇上,這段時間滿清倒是消停了一些,而林丹對其也是虎視眈眈,而西北那邊的情報卻因和平了這幾十年了,不曾注意。”孫承宗老實的說,而徐光啟卻沒有什麼表示,畢竟所知不多,都是一些道聽途說,不足為憑。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打仗首先打的是情報而後是後勤,最後才是兵力的多寡等因素。朕倒是對塞外的訊息聽到了一些。”朱由校裝模作樣的說。

“但不知皇上掌握了何種情報?”孫承宗問。

“現在塞外草原上的局勢也相當複雜,黃金家族的掌權者是年輕的林丹汗,立志想恢復大蒙古的風光,但多數部落卻不賣其帳。而一部分蒙古部落而和滿清卻暗送秋波。比如科爾沁部落、東部蒙古四子部落、烏喇特部落、茂明安部落等,都將成為建奴最忠實的走狗。而這個歸化城所屬的土默特部落,現在也是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一部分力挺林丹汗,一部分欲投建奴,正鬧的不可開交,如今進攻,正是斬斷建奴探向西蒙古的觸角之時。假以時日,建奴戰敗或者牽制住林丹汗,就可以借蒙古之路,隨時隨地的越過大明西北邊牆,入侵大明了。”

朱由校連蒙帶猜的把蒙古、建奴的形式說了一下,其實雖沒有親見,但離實際已經相差不遠了,建奴五次入關均是借道蒙古,從大明掠去無數的錢糧、人口。一方面加大了大明的百姓的苦難,激化了百姓與大明政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使建奴以戰養戰,變得更強。

“借道蒙古!?”聽到如此話語兩位老臣的確震驚了,大明集所有的精兵與遼東,目的何在?不就是抵禦建奴的侵略嗎?但如果構建的防線被建奴棄之不用,反而轉戰千里繞道西北,那裡的防禦薄弱的象一層紙,基本上來說,大明就成了建奴的後花院,隨時想來就來了。這下麻煩大了。

“此決非朕之無端猜測,而是建奴在蒙古渾水摸魚的終極目的,一旦成功,大明遼東構建的防線,將一無所用。”看著兩位大臣驚恐萬狀的樣子,朱由校解釋說。

“皇上,如果此訊息為真的話,那大明的戰略就必須做相應的大調整了。”孫承宗也說道。

“是啊,愛卿所言極是,任由此發展下去,大明將是萬劫不復之局面,所以此次北伐是必須的。”朱由校胡編亂造的說。

“皇上,那建奴那邊可有情報,”孫承宗聽的也是一陣臉紅,自己也是久習兵法之人,對這個結蒙古以治建奴的方針政策的忠實支持者,但現在一聽皇上紛說始知,有一部分蒙古部落已經和建奴暗通款渠,而自已和一些大臣卻一廂情願的想著縱橫聯合之類的計策,明顯落了下乘,更何況,在不知對方情況的情況下,僅靠以前掌握的情勢來制定計劃,顯然也是一種荒唐。

“現在滿清的努兒哈赤處在病中,估計是讓大明的大炮給打傷的。而他的兒子們都在忙著爭奪繼承權,根本就無暇西顧,此正是我朝蒙古之時。”

“皇上為何不等待一二年後,錦衣衛成長起來後再對付蒙古呢?要知道蒙古現在和大明仍然是和平時期。”徐光啟這裡插了一句話,他的想著仍然是想著拉一部分打一部分,以拒建奴,使明朝立與不敗之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和平?中蒙關係應該是時好時壞,大仗不打,小仗不斷的局面。大明和蒙古雖開有馬市等,看著是和平,但每年都會不時的有一些部落越過大明邊牆,來打草谷,任意屠殺搶掠我大明子民,這是朕最無法忍受的。這種和平是建立在屈辱之上的,非大明所需要的和平,大明立國之祖訓即不割地、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為了一時之和平,竟然把河套地區給丟了,這是大明的恥辱,朕要用蒙古的血來洗刷此恥辱。至於等待,非朕不願而不能矣,朕之戰蒙古,非無目的之戰,而是謀天下之戰,一為確立我大明威信,以震宵小。這些宵小不僅指窺伺朕的皇位之人,還指一些欲挺而走險的亂世梟雄,更指諸如朝鮮、日本、西藏等番國。他們這些人或者國,看待大明已經是垂暮的老人,值此內外交困之時,無不想著從中謀利。朕此次出兵就是要起到敲山鎮虎,殺雞敬猴的目的。

二確立淨軍無敵之形象,為大明立一標杆,大明失敗的實在太多了,戰兵們沒有有任何氣勢可言,未戰先欲逃,如此勢氣如何能戰?朕就是要借此戰樹立起大明的標兵,讓他們看到,大明的兵丁敢於走出國門,與任何敵人在野外浪戰。告訴世人朕的兵是招之既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不要整天想著什麼化外之人有多強,朕會用事實來告訴他們,一切野蠻民族都是紙老虎。

三取得河套地區肥沃的土地,那是我華夏先祖的土地,朕要取回來,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朕不能做喪失領土的皇上,而是要開疆拓土,一寸山河一寸金,那是我華夏民族寶貴的財富。

四解決西北缺糧問題,這幾年的大旱,使得西北以及北方諸省,大受其災,百姓們基本上已經無糧可食,長此以往,非釀成巨禍,無糧可食的百姓將紛紛揭竿而起,為了活著,哪裡還管什麼三綱五常。所以朕必須提前謀畫,朕將用征戰得來的河套地區跟江南的富戶們換糧食,然後再在西北、河套地區修路運動,以工代賑,把糧食再給受災的百姓,如此百姓有糧了,就沒有人會鋌而走險,走上造反之路了。兩位愛卿萬務以為百姓不會造反,此為必然,而非偶然。

而且,朕之淨軍,有神弩在手,頃刻之間就能成就一名神弩手,對付蒙古,朕的淨軍以一擋百不可任何問題,可輕鬆勝之。兩位為何兩位愛卿沒有自信呢?”

一段話朱由校說的很長很長,把兩個老頭都快說迷了,沒想到皇上的心思還如此之大,但這無疑是場豪賭,贏了,一切都可以,什麼震懾、以地換糧等等都行,但輸了呢?大明又輸得起嗎?於是兩位老臣跪下了說:“皇上,此推論均是我軍大勝的前提之下做出的,未謀勝先謀敗,臣雖知皇上淨軍之神武,亦有以少勝多,敗四萬餘叛軍之經歷,但那是在宮中,如今去是深入敵人之腹地,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我方,皇上慎重啊!”

“皇上,大明有皇上如此明君中興在即,若皇上以戰有個閃失,大明輸不起啊!”

“兩個老愛卿快快平身,朕是不會敗的,來,朕給你們看看神弩的改造,雖是孫老師的提議,但改變甚大,觀完此物後,兩位對此戰的信心可能會增加不少。”對於泛泛而談,朱由校並不敢什麼興趣,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蒙元打南宋的時候,有這些東西嗎?不還是把皇上把的跳海?實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條件,只要指揮者能認真的對待敵人,不要犯了一些低階的錯誤就可以了。

“又改造了?”雖然徐光啟和孫承宗都知道弩的改造,特別是孫承宗提議的,但聽皇上這口氣可不一般啊。

讓魏忠賢著人拿著裝了瞄準鏡的弩,在乾清門裡的廣場上,立好了靶子,朱由校才和兩個老臣走出乾清宮。一出宮門,就看到了,劉明偉和時運生,都老老實實在宮外等著呢。

“劉明偉、時運生,你們先找個屋裡呆著,朕會宣你們的,這大太陽低下站著做什麼?”一看人家被自己叫來了,卻因自己接待兩個老臣而在這裡頂著驕陽,熱的滿臉是汗,朱由校心裡也感過意不去。(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