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天養舒心暢氣,少了幾分對於大明的敬畏,說他就此有些驕傲自滿了也不為過。

李天養面前,大眾心向大明的文人面色難看,欲言又被李天養無形中所散發出來的沉重氣勢所震懾,無人出聲。

“門主此言振聾發聵,吾等書生敬佩不已,然則我大明縱有萬般不是,但也是我華夏根基所在,哪有兒女因為父母知錯而怪罪與他的道理,吾等大可誠心上柬,傾力勸勉改正而已。”

突然出言之人,是老成持重的唐鳳華,在旁人驚憂於當前形勢,李天養的威勢之時,他卻如視若無睹,在冷場時當先發言。

“而觀門主所行所言,似乎想要獨立於大明之外,視我大明數百年國誕如無物,甚是令人悲痛!”

“大人也是在我大明出生的,受過我朝朱氏恩惠,緣何到了現在卻恩將仇報呢?”

這是華夏儒家文化無數年來所種下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即便是這些開拓了眼界的文人,也少有能夠脫離這些禁錮的。

“生我養我者,父母也!”

“什麼時候這朱氏皇朝的人也成為了我們的恩人了。在我們飽受海寇肆掠的時候,官府的人在催收我們的稅收;在我們經歷天災之時,皇城中那些王公們在覬覦著我們等地產。”

“我們現在在大員島上所行所舉,皆是我們辛辛苦苦奮鬥所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在座諸位覺得,有哪樣是大明朝所賦予我們的。”

“我們洪門歸駙大明,雖然表面上獲得了不少便利,看似掌控了澎湖水師,但是實際上我們洪門付出更多,為大明清掃了無數的海寇,維護了明朝海疆的和平。”

“東倭薩摩番入侵大明屬國琉球,是我們洪堂艦隊的將士們不惜犧牲,為琉球王國帶來了和平,為大明王朝儲存了尊嚴。”

有人在這個時候觸李天養的眉頭,獲得的自然是李天養噼裡啪啦的一番反駁,讓唐鳳華都有些招架不住。

此時的李天養,頗有一番舌戰群雄的味道。

將這些長期逗留在洪門大員島上的文人聚在一起,李天養不敢說是寄希望於說服對方認同己方的作為,但也是希望能夠透過他們,給儒家文化注入新生的事物,讓華夏文化之本繼續成為炎黃子孫之根。

後世自建國之後,華夏大地因為外來文化等入侵,百姓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漸漸摒棄,而去學習外來文化的舶來品,最終使得華夏本土很多優良傳統都被拋棄、遺忘了,進而出現了各種各樣讓人心寒的事情、舉動。

儒家思想雖然有其腐朽、僵化之處,但是它根深於華夏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代代流傳,最是契合炎黃子孫們的心思,就算洪門在倡導新思想、新制度,夜從來沒有想過會完全摒棄儒家文化。

但是在對儒家思想的改造過程當中,作為從小就耳濡目染笨港學堂各種各樣知識:西洋文化、科學,李天養記憶當中的後世知識,乃至東倭、琉球這些王國當中優秀的知識文化,還有華夏本身的文化。

但是這些大雜燴一般的文化知識,能夠教育出符合洪門要求的人才,但是想要做到對儒家思想文化的改進,那卻非是他們所長了,還得需要專業的人才去主動、或被動地去改變。

像如今在場的諸多文人墨客,很多都是來自傳承自大賢王守仁先生的心學一脈,或是李贄這樣特立獨行等儒家一脈,在行事作風上卻是較之一般儒家弟子要靈變許多,更容易接收外來文化,繼而去融入儒家文化,漸漸改變儒家思想。

與其說是一場辯論,不如說是李天養一人的獨角戲,面對間或的文人反駁,更多時候都是李天養自己在滔滔不絕地述說著他們洪門的不易,所做選擇的艱難等等。

當然,光是一場辯論,不可能讓在座的文人們從心底去完全改變他們對於洪門如今作為的痛恨,但是終歸還是讓他們明白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洪門脫離大明體系,或許還有商量餘地。

“我洪門如今之章程,對大明朝堂諸公來說或許未必能夠好受,但是至少我洪門還未在明面上與大明撕破臉皮,獨立而出,我李天養也還依舊穿戴著大明緋紅朝服,也自認還是大明當朝一份子。”

“但是想要我洪門繼續保持這種形勢,或是更進一步真正歸心朝廷,除了要看朝廷諸公的作為、皇上的選擇以外,同時也要看在座諸位未來之行為。”

“洪門有一句警示之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諸位既然想要說服我李天養、我洪門繼續效忠大明朝,那麼還請諸公為我李天養做一個榜樣,”

遼闊的大海,烏雲密佈,大自然正在展示著他的偉力。

一浪高過一浪的海水朝著海岸線瘋狂地撲過來,拍打在沙灘、礁石上,發出“砰、啪”的吶喊;狂風呼嘯,吹得岸邊的樹木紛紛折了腰,“刷...刷...”地齊齊哀嚎;天空就是漏底的篩子,雨水就像發了瘋一樣,稀里嘩啦地湧入大地的懷抱,濺起地上的泥沙,匯成一條土龍扎入大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整個就是一場末日的場景。

海岸線的不遠處,一座漁村靜靜地矗立在那,接受著大自然的鞭撻。

走進村子,家家戶戶都緊閉著門庭,人們躲在屋裡向著蒼天祈禱,等待著風雨的平息。

而在離海岸線最近的東南角的一家人家裡,屋頂的煙囪還在往外冒出白煙,隱約間還能看見有人冒著大雨在院子裡忙活。視野再往前拉,一棟標準的一進大宅映入眼簾,高大的圍牆圍滿了四周,抵擋住了狂風的肆掠,青磚碧瓦,承受住了雨水的侵襲。

主宅的大門敞開著,幾個丫鬟端著木盆進進出出,盆裡是冒著熱氣的熱水。大堂裡,三四個身材壯碩的漢子坐在一張方桌邊上閒談,只是言語間,感覺幾人都是心不在焉,往往牛頭不對馬嘴。其中最是顯目的,則是坐在上座的那位男子,頻頻把頭轉向裡屋,一臉的焦慮之色即使那黝黑的面孔都遮擋不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