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反剃髮易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兩路明軍在溫州城下會師,完成了對溫州城的合圍。

這時候是公曆六月十九日,浙南的天氣已經十分炎熱,棉甲已經穿不住了,所有穿棉甲的弓箭手、火槍手和龍騎兵等兵種都換成藤甲。鐵甲兵仍然是鐵甲,雖然鐵甲穿在身上比棉甲要好一點,但要是站在大太陽下,穿著那鐵罐頭一樣的鐵甲,還要戴上假面,那感覺也令人很不是滋味。

“好熱啊!”那些北方招來的鄂倫春人都熱得快無法忍受了。他們時代生活在黑水白山之間,夏天最高溫度不過二十多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這南方六月份的氣溫可達三十五六度,但最可怕的還是溼熱,南方空氣溼度大,溼度大就意味著包含的熱量就更大,令人感覺悶熱得像在蒸籠裡面一樣。也是因為南方溼度大,冬天的溼冷比北方更冷,因為潮溼的冷空氣能吸走更多熱量。

其實長江中下遊地區,地處副熱帶高圧帯,夏天才是最熱的地方,相反的,福建廣東瓊州甚至東南亞,都沒有長江中下游的夏天熱。

走在溫州江心嶼的江邊樹林中,王餘佑說道:“溫州城內清軍守軍雖然不多,可是畢竟是一座曾經的兩省總督衙門所在的城池,這座城還是很堅固的,我們要攻克這座城池,就當成為以後攻克廣州、武昌那樣的堅城當成演練吧。”

“確實比寧波城還高,還要堅固。所幸的是城內守軍不多。”王新宇點了下頭道。

兩人走著,走到了江心嶼的文天祥祠。當年的文天祥在第一次被俘之後,找機會從元軍手中逃脫,就曾經躲在溫州的江心嶼。後人為了紀念文天祥,就在江心嶼建立了文天祥祠,以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看到文天祥祠,王餘佑道:“當年有文公,當代有史公和何公啊!”

“史可法和何騰蛟?”王新宇冷笑一聲,“史可法還好點,只是比較愚蠢了點罷了,可是何騰蛟又算什麼玩意兒!”

王餘佑故意裝作吃驚的樣子:“不知道大帥為何出此言?”

“正是因為當年史可法所謂的聯虜滅寇,這才導致洪承疇趁機打出了為先帝報仇的旗號,引著韃子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北方!聯虜滅寇?他的豬腦袋還真以為韃子是為了先帝報仇?可笑!實在是可笑!”王新宇冷笑。

其實說起來,在一定的程度上,王新宇甚至還得“感謝”清廷進入中原進入江南,正是因為清軍入關,竊取了我華夏江山,這才讓一批所謂的文人清流原形畢露,那些平日裡滿口仁義道德的傢伙,到了關鍵時刻,什麼禮義廉恥都不要了,把頭一剃,留起了辮子投靠了韃虜,當了無恥的貳臣。

當年的大明就是壞在這些讀書人的手裡,若是王新宇早來這個時代幾十年的話,不要說有現在的成就了,估計讀書人的口水都能把他淹死,文官的奏章都能把他壓死。

確實這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但說起來又不算最壞的時代,正是因為那些平日裡滿口清正廉潔,仁義道德的傢伙不是被殺了,就是投敵了。清廷殺了何騰蛟之流,反而是給王新宇減少了阻力;至於那些投敵的傢伙,都不需要王新宇來費心了,張煌言等一批文人都巴不得殺掉他們。

後世某位偉人說的“知識越多越……”這句話,其實是被人斷章取義了,事實上對那位偉人原話的意思王新宇來到這個時代之後確實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些文人讀的書多了,把什麼事情都是往自己有利的去說,真可謂是官字兩張口。

和那些文官鬥,肯定是鬥不過的。若是早個幾十年到來,想要顛覆這個時代的道德禮儀等觀念,還真是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些清流文士,嘴巴上的功夫比誰都厲害,政治手段一個比一個毒辣,連崇禎皇帝都被他們忽悠死了,後世來的一個普通人,想要鬥得過那些文官?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但是現在不一樣,清軍來了之後,最令人可恨的並非他們是異族,其實這個年代的人對民族的認同感很差的,之所以清廷會讓人痛恨,最主要的是剃髮易服。

王餘佑和張煌言一樣都是讀書人,但他們在民族大義上卻毫不含糊,比那些投靠了韃子的傢伙要好得多了。

現在王新宇就是打出民族大義和反剃髮易服兩面大旗,就能把那些原來的讀書人全部一網打盡,徹底推翻這個時代的所謂的仁義道德,建立一個新的秩序。

這個時代以工商為最下等的,但社會要發展,科技要進步,離不開工業化,也離不開商人對市場的活躍。在明朝的時候,那些文人清流嘴上說商人是最下等的,但又拼命的壓低商業稅,他們自己派出的代表卻在從事商業。不過那是買辦官商,因為壟斷沒有競爭,除了會坑害百姓,忽悠朝廷之外,一點好處都沒有。

王新宇要的是全面放開商業市場,讓那些官商有競爭對手。倘若他早來個幾十年,就算有能力爬到張居正那個位置都會以失敗為告終,因為文官縉紳的勢力太強大了。

如今大部分的縉紳投靠了滿清,對那些人,只要用刀子說話就好了。

“何騰蛟更是誤國的罪人,他們那種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氣節,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為了自己身後的名聲沒有汙點,他們可以慷慨赴死。至於死後的爛攤子,誰愛管誰管。”王新宇憤怒的說道。

滿洲不過百萬人口,為何能入主中原?其實是漢人自己打敗了自己。

明朝末年,東方在很多方面已經落後於西方,但明朝一直在追趕。

歷史的車輪進入到這個時代,封建制度已經落後,需要更先進的資本主義來取代。明末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若是沒有滿清來拉歷史的倒車,漢人在不久的將來完全可以進入資本主義,趕上歷史的步伐。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生產關系需要發生變化的時期,也是漢民族最虛弱的時期,這時候需要經過動盪,經過一系列的戰亂和變革,最終可以浴火重生,趕上西方文明。只可惜滿清這時候趁虛而入,他們勾結漢人中最保守的縉紳地主,建立了一個讓華夏從此遠遠落後於西方的滿清王朝。

有骨氣的讀書人基本上被殺光了,沒骨氣的都去投奔了滿清統治者。

所以說,王新宇甚至要“感謝”滿清統治者幫他除掉了那些在政治上妨礙他的對手,因為他親自揮動屠刀殺掉那些軟骨頭的讀書人,這個“功勞”也可以拴在滿清統治者頭上。如果沒有滿清統治者的剃髮易服,他揮動屠刀殺那些讀書人,那豈不是把自己放在同天下士紳對立的位置上?

明朝是文官地位高,武將地位低,和宋朝一樣。但是到了亂世,武將的地位就比文官高,這個時代就是誰的拳頭硬誰說話聲音響。

離開江心嶼,渡過甌江,來到江對岸的兵營。

“大人,韃子的知府不肯投降。”李銳前來稟報。

“和我想的一樣,既然他不肯投降,那最好!破城之後,就殺!不管是知府,還是那些投靠滿清的縉紳讀書人,殺掉一批,其他的抄沒家產!”王新宇冷笑道。

清廷知府和城內的縉紳不肯投降,反而是一件好事,這樣王新宇就有藉口懲罰他們,抄沒他們的家產,變成自己的。目前的明軍主要是打氣反對剃髮易服的旗號獲得支援,在這個年代,大部分的漢人都不願意剃髮易服,那些投靠了滿清的讀書人,其實已經是站在大部分漢人的對立面了。

滿清統治者用屠刀雖然殺掉了漢人的血性,但在短短的十幾年之內,還是無法完全消除仇恨和對祖宗衣缽的認同感。這個時候不像是後來的太平天國,後來的太平天國,被大部分的漢人汙衊為長毛,因為經過兩百年的統治,後來的漢人反而認同了辮子。

溫州城外,因為勸降失敗,明軍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攻城。

畢竟溫州是一座總督衙門所在地的堅城,對進攻這座堅固的大城,王新宇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溫州城有鎮海門、瑞安門、永寧門、來福門、迎恩門、永清門、望江門等七大城門,而且這座城池還有松台山、華蓋山、海壇山、積谷山、郭公山等五座山頭同城牆相互依託,構成了天然的防線。

天然的山地和城牆相互依託,加上城門,形成了自然的菱堡,進攻一面城牆,都會遭到三面火力的打擊。特別是那些同城牆相互依託的山,是天然的藏兵洞,是天然屏障。

“幸虧溫州城內的韃子守軍不多!要不然,進攻這座城池的難度比廣州、杭州這些大城都要困難!僅次於南京、北京、武昌和襄陽這些天下堅城啊!”看了溫州城牆的佈局,王新宇都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氣。

“城內沒有滿城,也沒有滿八旗,都是死心塌地給韃子賣命的漢人。”天地會的陳永華彙報了城內的情況。

“那些出賣自己祖宗,死心塌地給韃子賣命的傢伙才是最可恨的!”王新宇道。(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