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燧發槍和刺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武昌城南大校場,臺下操場中站著五千多名衣衫襤褸,連號衣都還沒發下來的綠營新兵,隊形鬆鬆垮垮,若不是隊伍前面站著持旗的旗手,怎麼看都不像是一支軍隊。但是在新兵隊形的四周,圍著一圈身穿號衣,頭戴紅纓斗笠,手持各種武器的戰兵。高高的點將臺上,張長庚坐在正中間,充滿信心的看著這些新兵。周培公、趙良棟,一文一武分別站立在張長庚的兩邊。

點將臺下的兩旁站著眾多總兵、副將、參將、道臺、知府、知州等大小官員,其中有不少人時不時向點將臺上的周培公瞥去一眼,眼神中帶著羨慕和嫉妒。憑什麼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居然能站在總督大人身邊?而自己卻只能站在臺下,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雖然覺得周培公能夠站在臺上這點有違祖制,但沒有人敢想著去彈劾張長庚逾制讓周培公站在臺上,著周培公雖是七品官,卻已經深得鰲大人的信任,而且又是張長庚的紅人,有誰敢去觸這個黴頭的?心中不爽,只好壓在心裡。

操場的四角,各有一名清兵吹著號角,低沉的號角聲長鳴;點將臺兩邊的哨樓上,各有一名清兵正在奮力擊鼓,鼓聲隆隆,響徹雲霄。

臺下那五千多新兵,是周培公招來的第三批新兵了,前面的兩批,剛來的時候也是衣衫襤褸,隊形混亂,但是經過周培公和趙良棟的訓練,已經有了八千多人的綠營新軍。站在新兵隊伍四周的,就是已經練出來的綠營新軍。

周培公每次都招五千多人,在訓練中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剩下的人才能留下來,所以已經訓練兩批新兵了,才八千餘人。

為了節約開支,剛剛入伍的新兵都不發號衣,更沒有武器和鎧甲,只有經過訓練合格的,才會發給號衣和武器。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時辰到!總督大人發話!”校場上傳來長喝聲。

號手放下號角,鼓手停止敲鼓,大校場上陷入一片寧靜,等待張長庚發話。

張長庚從點將臺的太師椅上站起,“咳咳”兩聲,清了一下嗓子,做了個揮手的手勢,拉開嗓門道:“各位,你們都是新加入為朝廷效力的勇士!你們入伍之後,將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訓練!只要能夠透過訓練的,都將成為我們的新軍!綠營新軍的軍餉,一律和標準的戰兵一樣,每個月一兩半銀子!我們的新軍,絕不剋扣伙食和軍餉,你們在軍中可以吃得飽穿的暖,這些都是你們賣命的錢,不會少了你們一口吃的,不會少給你們一個銅板!你們拿上這些銀子,可以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臺下的清兵十分興奮,他們相信總督大人沒有騙人,因為他們報名透過之後,進了兵營就是糧食管飽,不像別的地方的綠營,連吃的都要被上級軍官剋扣下來。

周培公還很清楚,中國的老百姓,還不是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能賣命?組建綠營新兵的錢都是透過各地鄉紳募捐,以及湖廣一代向鄉紳們徵收專門的稅收獲得的,周培公決不允許自己的新軍軍官吃空餉,剋扣軍餉等事情發生。

但是周培公決不會禁止自己的軍隊燒殺擄掠,他認為,一支軍隊要依靠屠城,奸yin婦女,搶劫百姓財物來提高士氣。

真是歷史上,周培公就是這樣幹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後,周培公組建軍隊阻攔耿精忠和******,周培公就縱容軍隊搶劫。平息三藩亂,清軍進入四川,周培公就默許趙良棟再次屠川,把經過多年戰亂,本來已經沒多少人口的四川幾乎都給殺光了。

之所以叫綠營新軍,因為周培公這次組建的是一支新式陸軍。

張長庚在新兵入伍儀式上的講話結束,來到中軍大帳中。剛剛進入大帳,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放著一杆火槍。

“這是什麼鳥銃?怎麼沒有掛火繩的地方?”張長庚拿起火槍。

“回大人!”周培公拱手彎腰道,“這不是鳥銃,這是賊人從海外購入的新式武器,名曰:自生火銃。”

“自生火銃?沒有火繩如何打火?”張長庚瞪大眼睛問道。

周培公拿起槍,連連扣動扳機,只見構造巧妙的合機式藥池蓋在扳機作用下彈開,狗鎖式槍機連續碰撞剛剛開啟的藥池,燧石噴濺出火星。狗鎖式槍機離開藥池之後,在合機式槍機精巧的結構作用下,藥池蓋又自動關閉上。周培公轉過槍身,指著藥池道:“大人,這種燧發槍不需要火繩,只要扣動扳機,槍機上的燧石發生碰撞,就會產生火星,點燃藥池的引藥,引燃裡面的顆粒[火]藥,這樣自生火銃就能發射彈丸。”

“但這個東西,也太複雜了吧?造價肯定比鳥銃高出許多。”張長庚搖了搖頭。

周培公道:“大人,雖然這種自生火銃造價高,但是在裝填彈丸的時候,比鳥銃少了一道掛火繩(火繩槍發射時,火繩會被火藥氣體的力量彈開,所以每次都要重新掛火繩,有時候被彈開的時候火繩還會熄滅,要重新點燃,那就更慢了)的動作,所以裝填速度快上許多!而且因為沒有燃燒的火繩威脅到同伴的火藥,隊形可以更加密集。這種自生火銃,射程也比我們的鳥銃更遠,可達七十步!已經可以和神箭手對抗了!”

“原來有那麼多好處?那我們可以讓人多打造!”張長庚眼睛中放出一道精光。

周培公拱手道道:“大人,學生已經令工匠仿製成功五百杆自生火銃,如今正在訓練自生火銃手;另外,卑職還讓人去找泰西人購買一批自生火銃。”

“培公,你讓你的自生火銃手演示一遍給本官看看吧!”張長庚道。

張長庚和周培公走到外面校場上,趙良棟早就把一批新軍集結在校場上等候了。張長庚走進校場,只見五百名新軍排列著整整齊齊的隊形,站在校場上。這些新軍身穿一種新式紙甲,頭戴硬藤斗笠,手持燧發槍戰成整齊的方隊。

“大人,新軍身上穿的新式紙甲,乃是一位名叫薛鳳祚的奇人所設計!這種紙甲,乃是用多層紙張合在一起,內有絲綢裡襯,關鍵部位還有產自貴州的硬藤加強防護,不僅可以保證自生火銃手的靈活性,而且防護能力極佳。卑職令人測試過,新式紙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擋對手鳥銃、自生火銃的攻擊。”周培公介紹道。

“薛鳳祚?本官好像聽過此人的名字。”張長庚眼中閃過一絲光彩。

周培公回道:“回大人!薛鳳祚曾經師從湯若望,學盡泰西紅毛人的奇巧yin技!此人若是在平日裡,有違祖制,不學我孔孟之道,反而學那泰西人的奇巧yin技,難登大雅之堂。但如今天下大亂,此人卻是一位人才!這自生火銃的仿製,便有此人的功勞!”

薛鳳祚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學家,曾經師從多名外國傳教士,精通多國語言,精通天文學和數學,但其實他在火器方面也有很成就。只是真是歷史上,清朝不重視科技發展,這樣的人才於是埋沒在歷史長河中。

但因為周培公組建新軍,一直懷才不遇的薛鳳祚便從山東趕來投奔,於是替清軍改進了不少火器和裝備。

除了盔甲、燧發槍等單兵裝備外,薛鳳祚還幫清軍改進了火炮,同時還和西方人交涉,準備從外國購入更多的先進武器。至於銀子方面,周培公有張長庚和鰲拜當後臺,對銀子的開銷從來就不吝嗇。

“有如此人才,本官倒是想要見見!”張長庚對薛鳳祚來了興趣。

“請大人先視察火銃隊齊射!”周培公和趙良棟同時拱手道。

五百名清軍燧發槍手戰成三排,手裡緊緊握著已經裝填好彈藥的燧發槍。一名清軍把總站在隊伍前,手中小旗揮動:“三排齊步,向前!”

清軍新兵邁著整齊的步伐齊步前行,往前走了五步。

“全隊停止前進,第一排,向前一步!”把總大聲吼道。

隊伍停止前進,第一排繼續往前。雖然這時候陣型略有些凌亂,但還是基本上保持了方陣,沒有太多混亂,而且第一排槍手還算是整齊。

“第一排,放!”把總吼道。

“砰砰砰”一排槍聲轟鳴,白煙裊繞,一百多名火槍手齊射,子彈暴雨一樣射出。

打完子彈的第一排火槍手立即後退,緊張的裝填子彈。與此同時,第二排火槍手上前,對準前方靶子扣動扳機,接著後退,第三排火槍手上前繼續射擊……

“好!好!好!”張長庚連續喊出三個好字,“有如此精銳強兵,何愁賊寇不滅!只是新式火銃數量太少,還需多造!”

“回大人!”周培公跪下打千道,“卑職一定多招工匠,大量打造自生火銃和大炮!”

“嗯!你儘管去辦吧!若是銀子不足,本官還會上奏朝廷,讓朝廷減免湖廣上繳朝廷的納稅,留下來給你打造新軍所用!”張長庚摸著鬍鬚點頭微笑。

千里之外,上海黃浦江對岸新開闢的演武場上,五支千人隊排著整整齊齊的隊形,正手持木槍,對準面前的稻草人靶子,一次次的用木槍刺向稻草人。

“殺!”士卒們突刺出手中木槍,準確的刺在稻草人的咽喉上。

擅長用長槍的高手洪熙官帶著三十多名天地會高手,有僧人,有漁夫,有商人打扮的各類高手站在邊上指指點點,不過這些高手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用槍的高手。

木頭槍短,比起白蠟杆長槍來,要短上許多,不過長度還是比刀長。雖然突刺的動作單一,但威力卻是極大,畢竟這是經過名師指點的,簡化過的突刺槍術。

“這其實就是帶有刀的自生火銃,比起我們習慣用的長槍來是短了一些,但我們的槍術,經過簡化,用在這種突刺槍術上,打一般的清兵還不在話下。”洪熙官對幾名高手說道。

這三個月來,洪熙官都沒有離開過燧發槍兵的兵營,帶著一群高手,訓練這批火槍手的近距離拼刺之術。而燧發槍手們手中的兵器,暫時被收回去,送去東番,據說在改造,要加上一個叫什麼卡槽的裝置,可以裝上刺刀。

有了卡槽,刺刀可以掛在卡槽上,不需要直接塞入槍口。這樣火槍手在上了刺刀之後,也不影響射擊。

也就是燧發槍的誕生,才能出現刺刀。如果是原來的火繩槍,是無法使用刺刀的,因為火繩槍操作本來就麻煩,加上身上還要掛著一根火繩。火繩槍手想要近戰,一種是配備短刀,另外一種就是像俄軍那樣背上一柄長柄大斧。

中國人的體質不如俄國人,火槍手只能裝備短刀,不能使用大斧近戰。

但燧發槍加刺刀的出現,使得火槍手在近戰的時候可以變成長槍兵。

中軍大帳中,王新宇正看著擺在桌子上的兩把完全不一樣的刺刀:一把是和後世的三稜軍刺沒有什麼區別的刺刀;而另外一柄刺刀,與其說是刺刀,不如說是一種短劍,一柄長約兩尺的短劍,頭尖,兩邊都有開刃,橫截面中間厚,兩邊中間各開一道血槽。

王新宇不時拿起這兩把刺刀比較,很明顯,三稜軍刺的威力肯定是大於劍型刺刀,雖然是劍型刺刀可以劈砍,但火槍手上了刺刀之後,基本上劈砍的功能就沒什麼用了,只剩下和長槍一樣的刺的功能。而且火槍上刺刀,又比長槍少了橫掃、槍柄敲打等棍術的功能,就只有唯一的刺,所以做成三稜型,威力肯定大。

三稜軍刺,三道血槽,刺中必死。在這個年代,不管是在胳膊上還是腿上一刀,都是絕對沒救的。

可是負責鐵匠的陳水傑,卻對打造三稜軍刺怨聲載道:“這東西,也實在太難打造了吧?我們打造好刀的鋼,都是鑄造大炮的熟鐵鐵水在鐵水槽裡面殘留下來的鋼打造的,鋼這東西實在是硬,又不容易熔化,要打造三稜軍刺,只能用模具鑄造法。但這東西那麼難燒化,澆注法鑄造都是個難題,還是做成劍型比較容易。”(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