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李國英要跑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英勇的西營和闖營餘部在四川堅持抗清十多年,清廷從一六四六年進入四川,到現在已經十七年了,這時候即將完成對闖營餘部的合圍,要李國英如此放棄,他怎麼甘心。

渝城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住了渝城,就切斷了進入四川的咽喉。明軍幾次攻打渝城,均未成功,反而遭到李國英反撲,損失慘重。

可是李國英並不知道,他派去找川西土司徵糧的兩千多人,都白白給西徵軍送了菜。兩千多清軍進入川西山區,就中了西徵軍的埋伏,當場被殺了五百多人。剩下的一千五百多清兵聽到投降不殺的喊話,早就餓得拿不動武器的他們立即放下武器,向明軍投降。投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問:“有沒有吃的?”

王進忠下令,專門為投降的清軍俘虜熬了幾大鍋粥,讓他們喝下去,這樣那些俘虜才算是恢復了一點體力。

“李國英讓你們來川西是要做什麼的?”王進忠審問被俘的清軍守備。

清軍守備老老實實的回答:“大人,小人的糧道都被斷了,李大人讓小人來川西找當地的土司徵糧。”

“哈哈哈!”聽了清軍守備的話,王進忠仰天大笑:“我可以放你回去,你回去告訴你們李國英李大人,就說那些效忠你們清廷的土司,都被我們打土豪打掉了!他們的田地財產都分給了奴隸娃子!剩下的土司,都是效忠我們大明軍隊的土司!哈哈哈!對了,再告訴你們的李國英大人,就說我們是晉王的人馬!”

王進忠並沒有實報家門,而是報了李定國的旗號。

“大人!”山娃子在一邊輕聲問道,“難道我們真要把韃子放回去?”

王進忠回道:“就放他一個走,還有他的親兵,我們留不住,也讓他帶回去,其他的當然不能放!”

幾日後,這清軍守備逃回了渝城,向李國英稟報了此事。

“什麼?川西土司都向賊人投降了?”李國英這下真徹底傻眼了,“你說的可是句句屬實?”

那守備回答道:“回大人,卑職也不清楚,不過川西確實有賊人在活動。那些賊人並非我們對面的闖賊,而是從緬甸過來的偽晉王李逆的人馬!”

李國英十分吃驚:“李逆定國?他的人馬怎麼可能來到川西?平西王吳三桂是在幹什麼的?不是說把李逆定國打得一敗塗地,狼狽流亡海外,不敢再回來了?”

旁邊的趙良棟上前在李國英耳邊輕聲道:“回大人,上次吳三桂出境擒偽明皇帝,是吃了一個大敗仗,連平西大將軍和貝子爺都陣亡了!”

“如此慘敗,吳三桂居然向朝廷報了個大捷?還有你趙良棟,居然也幫吳三桂隱瞞不報?你該當何罪?”李國英臉色大變。

“末將罪該萬死!”趙良棟連忙跪下,把責任全部推到曾經和他一起侍奉洪承疇的王進寶身上,“那一仗末將損兵折將,敗得實在太慘。本來想要向朝廷如實稟報,但王進寶將軍害怕朝廷責罰,故答應了同吳三桂串通一氣,共同隱瞞朝廷。末將也是無能為力,不敢得罪平西王和王將軍,所以知情不報,望大人治罪!”

“起來吧!”李國英無奈的嘆了一口氣,“這謊報軍情,也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事已至此,責怪你也沒用!連旗人都能謊報軍情,不要說我們這些奴才了!事已至此,我們也唯有放棄渝城,就按照你的提議,打造木筏順流而下,去湖北了。”

四周糧道全部被斷,本來李國英還一直以為,偷襲成都,奇襲廣元的都是夔東義軍所為,沒想到卻是李定國的人馬來到四川。這樣看來,吳三桂那邊也不可能增援。事已至此,三十六計走為上,李國英只好下令放棄渝城。

突圍線路還有別的路子可以走,譬如說逆流而上去廣元,或者是去達州再翻山出去。不過那些山路極其難行,已經斷糧多日,餓得都快走不動路的清軍根本不可能走得出去。所以清軍只剩下一條路,就是按照趙良棟提議的打造木筏順流而下,既節省體力,又能用最快的速度衝破三峽進入湖北境內。

當天下午開始,用野菜樹皮填飽了肚子的清軍上山砍伐木頭,準備打造大量木筏順流而下,逃離已經成為孤城的重[慶。

聽說打造木筏是為了離開這個鬼地方,所有的清兵幹起活來都特別賣力。雖是大冷天的,卻人人汗流浹背,一棵棵參天大樹相繼倒下,清兵把砍伐下來的木頭搬運到江邊,用麻繩捆紮起來,打造成一艘艘大木筏。

李國英做事還是十分謹慎,一方面他飛鴿傳書,給下游的張長庚發出求救信,另一方面李國英佈置疑兵之陣,做出要從達州一帶撤退的假象。

清軍砍伐森林打造木筏的事情,當然沒能瞞過埋伏在附近的西徵軍夜不收。發現清軍想要跑路,明軍探子兵分兩路,一路去向川西的王進忠稟報,另外一路去找李來亨和劉體純他們,稟報了清軍要跑路的事情。

“哈哈哈!李國英這條老狐狸終於要跑了!”得知這個訊息,李來亨和劉體純他們笑得合不攏嘴。

之前李來亨等人也有截獲清軍的信鴿,義軍弓箭手射下了不少信鴿。大部分的清軍信鴿都變成義軍盤中餐,小竹筒裡面的密信也落入到義軍手中。儘管李國英的信是加了密的,不過還是被義軍破解了。只是李來亨和劉體純截獲了李國英送往湖北的信同時,還截獲了一批李國英送往陝西的密信。

與此同時,李國英還往雲南派出信使,故意讓信使在半途中被明軍截獲。派遣的信使是死間,只知道李國英要往雲南跑,所謂的往東往北都是疑兵之計。信使根本不知道真實情況,被明軍一陣嚴刑拷打,信使最終招供出,渝城清軍準備往雲貴撤退。

由於李國英放出了真真假假的資訊,令義軍判斷不清楚,很難組織兵力攔截。

只可惜李國英也太小瞧了西徵軍探子的能量,西徵軍的精銳探子,可以在沒有糧食,最為惡劣的情況下,在野外生存兩三個月都不成問題!而且西徵軍的探子擅長隱蔽,只要他們藏起來,清軍根本無法發現近在咫尺的他們。

經過仔細觀察,探子確定了李國英要順流而下,從長江逃往湖北!

確定了情報的準確性,李來亨和劉體純等人就決定儘可能的把李國英和他的清軍留在三峽。要知道李國英的清軍是清廷幾支最能打的綠營軍之一,這些清軍大部分都是陝西甘肅人,屬於秦地的兵馬。自古以來,三秦出精兵悍將。既然李國英要跑,李來亨和劉體純他們肯定不會讓李國英如願,怎麼說都要截下大部分清軍!最好是能擊斃李國英、趙良棟、王進寶、圖海等人,這樣消除義軍的心腹大患。

“立即去江中佈置攔江索,佈置水下暗樁,製造人工暗礁!再打造大量木筏,用鐵鏈拴住!把江面徹底封死!另外,把我們的炮都搬到江邊去!再讓人打造大量投石機,一定要把李國英留在巫山峽谷!”劉體純毫不猶豫的下了命令。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義軍同李國英之間有深仇大恨,就是因為李國英的壓制,在劉文秀死後,義軍的地盤不斷被壓縮,幾乎陷入了絕境。若不是王新宇的西徵軍及時出現,義軍遲早被清軍所滅。

“決不能放跑李國英!他必須死!”李來亨恨恨道。

但是對於西徵軍的精銳夜不收小組來說,似乎對趙良棟和王進寶這兩員清軍大將的興趣更大,還有圖海,也是西徵軍最想消滅的目標。李國英的重要性,反而退居次位。那是因為西徵軍在出發之前,王新宇就交代過,必須儘可能的殺掉趙良棟和王進寶,如果有機會的話,順便把圖海也幹掉!至於李國英,能不能除掉無所謂了,反正他那麼老了,也沒幾年好活了!只要沒有了趙良棟,老邁穩重的李國英就構不成威脅。

江岸上,義軍士卒們緊張的砍伐木頭,打造木筏和投石機。江邊,一些水性好的義軍士卒扛著剛剛砍下來的木頭,先把兩端削尖,再把木頭搬上船,到了江中,把木頭立起來,扎入江水中,釘了進去,構成了人工暗樁。

由於義軍手中火炮奇缺,缺少對江面形成封鎖火力,所以義軍就打造投石機這種原始的拋射武器來增強對江面的封鎖能力。

投石機的精度太差,對百步之外水面活動目標進行射擊,一般的投石機根本就別想擊中目標,偶爾能夠打中也是瞎貓碰到死耗子。針對這種情況,西徵軍的夜不收們教義軍製造可以發射大量碎石的七梢炮,這種投石機能發射出天女散花一樣的碎石頭,以數量和投放密度來彌補極低的命中率。

因為清軍是乘坐木筏順流而下,發射火油彈的投石機反而效果不好,整個都浸泡在水中的木筏子不容易被點燃。但七梢炮發射出大量碎石頭,對暴露在木筏子上的清兵來說,就是一場惡夢了。

三峽的水流很急,義軍無法在江面修建浮橋攔住清軍,但是用鐵鏈把木筏栓起來,結成大量的木筏陣,阻斷長江,派遣士卒站在木筏上,準備同清軍肉搏戰,還是可以把很多清軍的木筏留在三峽中。若有僥倖衝過木筏陣的清軍木筏,義軍水師可以划著木筏和戰船去追趕,儘可能的多殲滅清軍。

放棄渝城,對於清軍來說是一個大工程,不僅是渝城的十多萬清軍要撤退,駐守成都的五千清軍,萬縣的一萬清軍和奉節的兩萬清軍,全部都要一起撤退。否則渝城主力一撤退,這些地方的清軍留下來就是孤軍,最終會被明軍吃掉。

駐守奉節的是譚弘的兵馬,本來他也是明軍,四年前南明軍進攻重[慶,就在明軍志在必得之際,識時務為俊傑的譚弘和譚詣卻突然叛變,殺害了譚文,向清軍投降,導致明軍一片大好形勢立即逆轉。

譚詣在成都已經被殺,剩下的譚弘每天惶惶不可終日,他擔心哪天義軍攻克奉節,他肯定也不能活命。

得知李國英要放棄重[慶,準備順流而下逃命的時候,譚弘的動作比李國英還快,他是最著急想要逃命的人,因為他很清楚,一旦他落入義軍手中,義軍肯定會報當年的仇。

“動作都快點!要是誰磨磨蹭蹭的,沒造好木筏,到時候就別去搶別人了,留在這裡對付明狗吧!”譚弘站在山邊,大聲吆喝著,指揮手下的士卒們砍伐木頭。

這時候的奉節基本上已經是一座不設防的城池,能動的人都出來砍伐木頭打造木筏了,留在城裡的都是餓得連走路都快走不動,在等死的老弱殘兵。清軍在奉節的糧食都是來自上游的渝城,現在連渝城都斷糧了,奉節清軍自然也已經斷糧多日。

作為主將的譚弘還算好些,他讓親兵去江中捕魚,在山裡面挖點野菜,打一些野味,挖點竹筍,採點蘑菇,日子還能過。可是手下的士卒們就慘了。兩萬五千多清兵,兩萬五千多張嘴要吃東西,又不是人人可以下江中捕魚,而且這一段江面也沒有那麼多魚蝦給他們吃,清兵只能挖草根,挖蚯蚓吃。時間一長,很多人餓得連路都走不動了。

正當譚弘指揮清兵砍伐木頭,打造木筏的時候,突然有人驚叫:“明狗!明狗來了!”

下游江面上,出現黑壓壓的義軍戰船和木筏,正逆流而上,向奉節方向駛來。

其實來的義軍人數不多,也就三千人馬。可是譚弘的清軍毫無鬥志,看到夔東義軍到來,立即丟下手頭的砍伐工具,狼狽的逃回城內。等到三千義軍抵達了奉節城下,清軍已經全部逃入城內,城門緊閉,城內數量八倍多的清軍無一人敢出戰。早就被嚇破膽的譚弘更是不敢帶兵出擊,任憑義軍在成為肆無忌憚的活動。

義軍士卒不慌不忙,從容的把清軍剛剛砍伐下來的木頭全部丟進江中,讓這些木頭順流而下,飄到巫山一帶。譚弘清軍費了一番辛苦砍伐的木頭,全部白白便宜了夔東義軍。(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