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火帽槍面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啊……原來是你!”

左夢庚手指著張繼孟,頗為無禮。

這也怪不得他。

實在是發現的事實,太令左夢庚震驚了。

腦子裡的記憶,作為軍器史專家,當然對畢懋康和《軍器圖說》深有研究。

可主要的研究內容,自然是畢懋康其人和《軍器圖說》的成就和意義。其餘的細枝末節,或許看過,但肯定印象不深。

此時張繼孟和畢懋康站在一起,一下子令左夢庚想到了忽略的地方。

畢懋康完成《軍器圖說》後,請門人張繼孟作序。

彼張繼孟,就是此張繼孟。

左夢庚怎麼也沒有想到,罩著自己的大佬,居然和軍器大神畢懋康乃是師生關系。

他要弄兵器所、新式火槍,肯定繞不開張繼孟。

張繼孟身為畢懋康的學生,雖然畢生宦海沉浮,但對於火器,自然不是一竅不通。

看到了左夢庚的燧發槍理念,張繼孟大為震撼。

想到老師一直在新式火銃的理念上始終裹足不前,張繼孟就給畢懋康寫了書信,告知燧發槍原理。

書信還在半路上,畢懋康接到朝廷徵召,去了南京擔任通政使。

結果書信先是到了歙縣,又再轉到南京畢懋康手中,著實耽擱了不少時日。

通政使位高權重,本是要害職位。

可惜畢懋康任職的地方,是南京……

南京的各衙門誰不知道,那就是養老的地方。

畢懋康這個通政使上任之後,突出一個無所事事。

不過清閒的職位,倒是成全了畢懋康,讓他有充足的時間來研發火器。

可以說,《軍器圖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畢懋康在南京任上完成的。

畢懋康的自生火銃研製,其實已經到了臨門一腳。接到張繼孟的書信,看到其中的圖紙,當真是瞬間通透,再無滯礙。

他興致勃勃地召集了工匠,試製了一支燧發槍出來。效果非常好,六十息內竟可發射三次,效率遠高於火繩槍。

憂國憂民的畢懋康趕緊給朝廷寫了奏疏,言明燧發槍之利。希望能夠儘快裝備諸軍,對抗東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孰料奏疏一去月餘,什麼風浪都沒有。

這個結果,令畢懋康大失所望。

再三去信詢問,依舊石沉大海。

看看自己通政使之職的無聊,再加上研發火器也不順。

他畢竟是通政使,不是兵部官員,更不是主管火器的,私底下製造火器,想幹嘛?

流言蜚語之下,畢懋康頗為鬱悶。

一想到遠在臨清,有個少年竟然走在了自己的前面,他再也忍耐不得,乾脆遞交了辭呈。

雖然他在朝野頗有聲名,可一個南京通政使,到底無關緊要,所以朝廷的批覆很快。

崇禎倒是假惺惺地命他回去製造諸般火器,以強大明。

可你要是有這心,讓畢懋康去兵部、工部任職啊。非要讓人回家去製造,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諷刺的是,本來的歷史上畢懋康後來確實擔任了兵部右侍郎。

結果如何呢?

旋自免歸……

才不得其用。

所以說這個大明,不亡是沒有道理的。

人老成精的畢懋康對崇禎的話,那是一個字都不信。

他製作火器,那是因為愛好如此罷了。

無官一身輕的他旋即北上,就這麼出現在了左夢庚的面前。

讓他震驚的是,那個“臨清少年”居然是真的少年。

“小友之才,老夫早有領教。不知小友所制火銃在何處,可否讓老夫一觀?”

畢懋康誒!

多少人讀史最為抱憾的人物啊!

明明我中華火器有趕超西方的機會,卻在原來的歷史上那麼可惜地錯過了。

如今卻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左夢庚的面前。

對於這位老人,左夢庚更多的是見證大能的激動。

對於畢懋康在火器方面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有比他左夢庚更強的人嗎?

不過左夢庚並沒有任何的自豪,覺著畢懋康就不重要了。

無論如何,畢懋康都是一個了不得的大才。

尤其是在火帽槍製造鋪開之後,人才的緊缺讓左夢庚感受更加迫切。

所有環節、所有部門都需要他親力親為,嚴重阻礙了他在其他領域的部署。

那些工匠們誠然技藝精湛,可沒有學識這一點讓他們接受新技術非常困難。

總要左夢庚說了一遍又一遍,手把手地教才能懂得如何製作。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無法主動地對技術進行思考和提升,更沒辦法系統總結,讓技術傳承下去。

那些讀書人雖然有一部分已經參與到了工業製造當中,但這些人有文化沒技術,什麼時候能夠成為合格的產業人才,尚未可知。

畢懋康就沒有那些麻煩。

他既是技術大能,同樣也是學問大家。

要是得此人相助,軍工製造領域必然會大踏步發展。

可自己是要造反的,這位大明的官員會幫助自己嗎?

深思當中,左夢庚決定丟個餌出來。

“東郊公有所不知,這段時日,晚輩對火槍又做了改進,威力之強,前所未有。”

工科男嘛,你就不能和他提技術。一提起這個,立刻就什麼都顧不得了。

“哦,在哪裡,速速與我看。”

左夢庚笑道:“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本來今日正是新式火槍裝配之期,正好請東郊公指點。”

左夢庚帶著兩人去了火槍製造工廠。

這邊已經緊張到了極點。

所有的零部件都做出來了,如今擺在一起,就等著安裝到一起,就是一支完全體的火帽槍。

畢懋康如同一個好學的學生,對什麼都好奇,拿著零件挨個詢問,不搞懂用途誓不罷休。

“這簧片竟為精鋼所制,成本不菲,但鑄造巧妙,極大地精簡了火銃構造。”

這就是行家,左夢庚一說簧片的用途,畢懋康立刻就懂了。

不像那幫工匠,左夢庚拿著圖紙講解了不算,還拿著實物給他們示範了之後,才知道如何將簧片整合到擊發裝置裡。

“且容晚輩將火槍弄好,再承於東郊公面前。”

畢懋康點點頭,讓開來,專心看工匠們忙碌。

不過他察覺到了不一樣的地方。

“火槍?這不是銃嗎?”

左夢庚一邊監督工匠們幹活,一邊道:“晚輩更習慣稱之為槍,火槍。”

畢懋康搖搖頭,並沒有爭辯。

管它叫火銃還是叫火槍呢,好用才行。

工匠們先將做好的槍管尾部裝上螺絲。

是的,你沒看錯,明代是有螺絲的,而且是用來給槍管做密封的。

從這點就能看出來,明代工匠刻膛線的手藝絕對沒問題。

膛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螺紋的精緻程度相比啊!

裝好螺絲後,槍管和木製槍身組裝到一起。

新槍的固定方式,左夢庚採取的是用鐵片將槍管和槍身箍在一起,再用螺絲從兩側鑽入槍身擰緊。

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拆裝快捷,便於維護。

再將擊發裝置放入,固定好,一支火帽槍就新鮮出爐了。

拿著嶄新的火槍,畢懋康目不暇接,更多的地方不懂了。

“為何沒有藥池?”

左夢庚指著槍管上方偏右側的一個小小凸起道:“此槍不需要用火藥點燃,而是從這裡引發槍管內的火藥。”

畢懋康大驚。

“這世間焉有不用點燃之引藥?”

左夢庚拿過火帽槍,道:“咱們去靶場,實際試試,東郊公便明其意了。”

一群人浩浩蕩蕩地來到靶場,要進行第一次試槍。

而試槍的人,只能是左夢庚。

畢竟火帽槍該如何使用,除了他之外,沒人懂得。

火槍、子彈、火帽全都準備好了,全都放置在桌子上,任人參觀。

這種截然不同的火槍,到底好不好用,大家都很期待。

左夢庚站在射擊位上,靜靜地感受著新槍。

此槍全長一米三,重七斤八兩,配通條和刺刀。

刺刀為鋼製,用材比槍管還好。非如此,以刺刀的單薄很難刺穿鎧甲。

口徑為12.83MM,不能再小了。

畢竟發射的是鉛彈,如果太小,子彈就會質量不足,失去精度。

槍管上方配有照門和準星,照門可以立起,為框型。配有表尺,可以應用於遠距離射擊。

該槍的大體構造都是模仿的英國1851式,唯獨槍托部分,左夢庚採用的是二戰時的栓動步槍的槍托。

這樣一來,該槍的人體工程方面更加合理,讓射手使用更加舒適。

從外觀上看,整支槍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非常的炫目,稱之為藝術品都不為過。

不過決定一支槍好壞的,永遠都是效能和威力。

接下來的試射,才是重中之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