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根源【補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萬賞加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很多人都將毛文龍的死,歸於他和袁崇煥的矛盾。

更有甚者,認為他有投降後金的傾向,所以才招致殺身之禍。

而在左夢庚看來,毛文龍的死,其實早已註定。

如果要給他的死因做一個概括的話,那麼就是……

他在軍事上的失敗,讓經濟上的問題無限放大,政治上失去作用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真要追溯毛文龍悲劇的源頭,或者包括袁崇煥的悲劇源頭,還要從孫承宗和袁可立的離職說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毫無疑問,正是天啟皇帝和閹黨。

薩爾滸之後,明廷在遼東節節敗退,瀋陽、遼陽、廣寧先後丟失,只剩下遼西走廊一塊狹長地帶。

在這個時候,為了挽回局勢,天啟皇帝派出了自己的老師孫承宗主政遼東。

鑑於明軍已無力再戰的局面,孫承宗制定了一個詳細而穩妥的計劃。

透過建立完整的防禦體系,穩住遼東局勢的同時,編練可用的軍隊,伺機反攻。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寧錦防線。

說穿了,孫承宗在遼東期間就做了兩件事。

築城抵禦後金的進攻,練兵準備反擊。

因他主政遼東期間素無戰績,後世不少人以此來黑他沒有能力。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也是史書語焉不詳的地方。

那就是在這個寧錦防線之外,其實孫承宗制定了一個涉及範圍非常廣的對後金的圍困計劃。

孫承宗的龐大戰略,得到了兩個人的大力支持。

一個是登萊巡撫袁可立,一個是天津巡撫李邦華。

孫承宗的具體戰略是這樣的……

他在遼西,正面牽制後金,不給後金可趁之機。

李邦華在天津,起中間橋樑作用,勾連遼東和登萊。

袁可立在登萊,主要負責支援毛文龍和朝鮮。

除此之外,聯絡察哈爾部林丹汗、東蒙古各部和殘餘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從另外的方向對後金進行戰略圍困。

為了將林丹汗和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拉入這個陣營裡,孫承宗啟用了一個人負責奔走。

這個人就是左都督、撫夷總兵王世忠。

王世忠何許人呢?

其並非漢人,而是海西女真哈達部酋長孟格布祿次子。

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攻破哈達城,哈達部覆滅。

年僅八、九歲的王世忠跟隨家人來到了大明。

也不知道為何,萬曆皇帝就看上了他,親自撫養在皇宮裡。

因為遼東局勢日益危急,孫承宗決定利用王世忠的身份,團結林丹汗和海西女真殘部、野人女真一起對付後金。

林丹汗妻子蘇泰大福晉是王世忠的侄女,靠著這個身份,王世忠成為了聯絡多方勢力的中間人,並且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左夢庚為何對此事如此清楚呢?

因為原來的歷史上,王世忠的女兒就是他的妻子。

而王世忠也在左夢庚降清一事上,起到了引薦的作用。

當時明朝、朝鮮、察哈爾部、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同時都面臨著後金的巨大威脅,因此很容易結成了盟友,對付共同的敵人。

而孫承宗的戰略,也給努爾哈赤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這一時段的後金完全施展不開手腳,面對著四面皆敵的處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可以說,只要再給孫承宗一定的時間準備,反攻遼東並不是不可能。

只可惜,豬隊友出現了。

隨著孫承宗的戰略“靡費甚巨、了無寸功”,天啟、閹黨和他的矛盾也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雙方產生矛盾的根源,並非真的是孫承宗花費了大量的軍餉卻沒有成效。而是孫承宗把錢都用了,導致天啟無錢可用。

天啟要幹什麼呢?

他要修三大殿……

工部經過核算,修建三大殿需要耗費三千萬兩白銀。

這個成本把天啟也嚇了一大跳,覺著其中有貓膩。

他本人可就是木匠高手,對於建築不算門外漢,於是親自動手。最終到了天啟七年,三大殿修繕完畢後,總共用銀多少呢?

五百九十五萬兩白銀。

如果單從戶部、工部給出的工程預算和天啟修建的實際花費比較起來,著實省了一大筆錢。

後世就有不少人以此誇讚天啟,覺著他不錯。

可你他喵的有近六百萬兩銀子修房子,給孫承宗加強遼東防禦他不香嗎?

這作法和西太后有什麼區別?

而且即使是五百九十五萬銀子,能從哪兒來?

只能減少在遼東和九邊的投入上省出來。

這就是孫承宗和天啟的根本矛盾。

作為天啟的身邊人,閹黨當然明白主子的心思。加上政治上的矛盾,讓他們立刻發動了對孫承宗的攻勢。

用到口號嘛,就是那個。

【靡費無數,了無寸功】

並且這個口號讓許多人信以為真了。

因為孫承宗到了遼東後,確實不打仗。

可一個大戰略的實施,要想建功,必然是數年、十數年甚至要數十年才能看到回報的。

孫承宗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為了緩解“天下人”的質疑,孫承宗不得不動用還未成型的軍隊,草草地發動一次攻勢,希望能夠緩解天下悠悠之口。

這就是導致孫承宗下臺的柳河之敗。

其實柳河之敗的結果,對明朝來說並未到傷筋動骨的程度,遼東的態度也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孫承宗的戰略如果持續下去,後金依舊找不到任何的出路。

但這場敗仗讓孫承宗下臺了,他制定的十面圍困的戰略,也由於閹黨的為反對而反對徹底流產。

不但如此,閹黨更是將手伸向了遼東。

結果袁崇煥和王之臣督撫不和,重現了當初熊廷弼和王化貞的情形。

袁崇煥怒而辭職,本來好好的遼東局勢一瀉千里,再無挽回的餘地。

同時隨著朝中東林黨的潰敗,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也不得不下臺。

沒有了袁可立的全力支持,毛文龍也就成為了無根浮萍。不但沒有守住遼東半島,也只能坐視朝鮮被後金逼降。

他自己只能帶著殘兵敗將困守孤島,完全失去了對後金的牽制作用。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毛文龍在軍事上已經到了盡頭。

後世那些認為困守皮島的毛文龍能牽制後金的人,就和常凱申覺著衛立煌只要帶領瀋陽的國軍西進、就能解錦州之圍甚至戰勝我軍一樣,全都是想當然罷了。

在許多人的眼中,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就是數字那麼簡單。

好像有十萬大軍,就能發揮出十萬大軍的實力。

完全不考慮戰鬥力的。

毛文龍要是真的能夠牽制後金,還需要看著後金逼降朝鮮,又丟了遼東半島?

還不是因為打不過。

崇禎元年,各地明軍因為欠餉譁變,源頭就是天啟和閹黨埋下的禍根。

不但導致了左良玉被罷官,最嚴重的是薊鎮門戶大開,也為黃臺吉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毛文龍雖然失去了軍事上的作用,經濟上也給明廷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他在政治上,還是有用的。

那就是後世他經常被人詬病的所謂投降後金事宜。

其實那些書信,只是毛文龍秉承明廷的意思,在與後金議和而已。

不但他在做,袁崇煥也在做。

所有說袁崇煥、毛文龍要投降後金的,其實都是故意黑罷了。

至於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壯語,很可能未必是平定遼東,而是讓遼東平靜。

倘若議和成功,遼東不就平靜了嘛。

當然,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根據,只是猜測。

不過毛文龍負責的議和事宜,終於在和後金八封書信往來後,徹底破產。

毛文龍和後金的書信往來,並不能作為毛文龍有意投降的罪證。因為他的這些行動,都有塘報上奏朝廷了。

這理所當然可以視作,其實明廷是在默許毛文龍和後金議和。

後世的許多觀點認為,後金使者闊科的被抓,是導致崇禎下旨核定東江鎮軍餉的誘因。

但實際上,真正導致崇禎這麼做的真正原因,是毛文龍給皇太極的最後一封信。

【閱汗來書,甚感不解。其驕恣失信,俾人生疑之處,我豈能不知乎?況議和之事,乃兩國所願,於兩地有益之事。爾若不願,則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

這樣的話語,代表的意思只有一個。

那就是議和談判徹底破裂。

至此,於明廷而言,毛文龍在政治上的用處也沒有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